乡村沃土开出的鲜花:评吕剧《花样的日子》的现实主义力量
2025-08-19 12:07: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宫彩华  
1
听新闻

  舞台上的灯光亮起,一片花海在眼前绽放。这不是都市剧院的精致布景,而是东海县吕剧团用最朴实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呈现的乡村振兴图景。《花样的日子》这部现代吕剧,就像一株倔强的野花,从泥土里生长出来,带着露珠,迎着朝阳,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农村最真实的生命力。经过江苏省著名剧作家徐新华、仲跻敏等专家的精心指导,这部作品在保持原有乡土气息的基础上,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

  一、泥土味的真实: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

  这部剧最打动人的,是它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没有刻意美化的乡村,没有符号化的农民,有的只是活生生的人和事。在专家建议下,创作团队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度打磨。村主任形象从单纯的"使绊者"转变为因发展理念差异而产生碰撞的务实者,新增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唱段,展现了他守护村民利益的初心。这种处理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正如陶渊明笔下"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情怀,展现了乡村干部之间的复杂情感。

  大学生村官郝元宝初到村里时遭遇的冷眼和质疑,村民对土地流转的本能抗拒,这些情节都真实得让人心疼。特别是李狗娃这个角色,他放狗咬人的鲁莽背后,是一个农民对未知变革的恐惧和不安。专家建议删减了部分过于"刁钻"的村民形象,让村民群像在保持戏剧性的同时更显朴实可爱。这种真实,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主创团队显然深谙"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他们在创作前期驻村采风长达三个月,和农民同吃同住,记录下了大量鲜活的生活细节。这种创作态度,让剧中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质感。当郝元宝蹲在地头和村民算经济账时,当村主任拍着桌子反对土地流转时,观众看到的不是演员在表演,而是真实发生在千千万万个中国乡村的故事。专家特别指出,这种扎根生活的创作方法,是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破土而出的新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

  在保持真实的同时,这部剧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农村正在发生的变化。最让人惊喜的是对电商元素的处理。当郝书记唱起"让我们数字赋能新农业,物联网上争朝夕,研发数字APP"时,传统与现代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专家指导下,这段唱词经过反复打磨,既保留了吕剧的韵味,又融入了时代气息,成为全剧的亮点之一。这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自然而然的融合,就像春天的田野,新芽总是从旧枝上萌发。

  剧中鲜花产业的设定也颇具深意。种花不像种粮食那样实在,需要审美,需要市场意识,这恰恰反映了新时代农民在物质满足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专家建议对李奶奶欲自杀的沉重戏份进行修改,代之以李狗娃学成归来发现奶奶重建光明的温情转折。当李奶奶对郝书记露出了赞许感激的笑容时,观众感受到的是"躬耕垄亩解民忧,引路脱贫巧运筹"的深沉情感。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剧中展现的,它需要郝元宝这样的引路人,更需要农民自身的觉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专家建议下,李花朵角色的唱腔改为以说为主的表现形式后,角色个性更加鲜明突出。她伶牙俐齿的台词与灵活多变的表情动作相得益彰,成为剧中一抹亮色。这种根据演员特点进行的个性化调整,展现了创作团队的务实态度,也丰富了舞台表现力。

  三、扎根大地的艺术:县级剧团的专业追求

  作为一部县级剧团的作品,《花样的日子》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艺术追求。在专家指导下,剧团对全剧进行了10余分钟的精简,重点优化了前半段的叙事效率。原版中略显冗长的唱腔,被改编推心置腹的道白,在保持叙事完整性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观赏性。

  没有豪华的舞台装置,没有炫目的特效,有的只是扎实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吕剧特有的唱腔和身段,在这部现代戏中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成为了表达情感的最佳载体。吕剧唱腔与欢快的劳动节奏完美结合,生动展现了电商时代的新农村生活。这种音乐处理,既是对吕剧"以唱为主"传统的坚守,又是对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回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的表演。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者有着长期的农村生活体验。这种生活积累让他们在塑造角色时游刃有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准确传达出农民的特质。饰演郝元宝的演员没有刻意突出大学生村官的"光环",而是着重表现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和成长,这样的处理让角色更加可信。专家指出,这种真实自然的表演风格,是作品能够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四、绽放的希望:乡村振兴的艺术见证

  在观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自己老家的村庄。那里也有像郝元宝这样的年轻人,带着知识和热情回到家乡;也有像李狗娃这样固执的乡亲,最终在新事物面前慢慢打开心扉。《花样的日子》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展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史诗,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故事。专家建议强化了剧中三个男性角色形成的戏剧张力,郝元宝、李狗娃与保全主任的互动,犹如"三足鼎立"般支撑起全剧的叙事框架,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当剧终时舞台上鲜花盛开,这不仅是双铺村的希望,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乡村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像剧中展现的那样,靠着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正如剧中那句唱词:"撸起袖子加油干,乡村振兴争头功",美好的日子,终究是干出来的。专家特别赞赏这句唱词的修改,认为它既保持了口语化的特点,又更加准确地表达了乡村振兴的主题。

  《花样的日子》的成功告诉我们,艺术不需要高高在上,只要扎根生活,最朴实的表达也能打动人心。在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东海县吕剧团用他们的坚持证明:真正的艺术,永远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人民心中。正如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的,这部作品的成功实践,为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现了县级院团的艺术追求,这样的作品,或许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艺创作。

  历经精心打磨的《花样的日子》,艺术完成度显著提升。它既保持了首演时的乡土气息与轻喜剧风格,又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节奏把控等方面更加精致考究。当舞台上再现那片绚丽花海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美丽蜕变,更是一部作品在反复锤炼中绽放的艺术光华,一个剧种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好戏是改出来的",在专家和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花样的日子》这朵泥土里开出的鲜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宫彩华(作者系东海县吕剧团原团长)

标签:剧团;吕剧;花样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