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花样的日子》赋予吕剧的新生命力
2025-08-06 10:10: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盖勇  
1
听新闻

  作为一名在戏曲舞台耕耘三十余载的国家一级演员,我有幸见证了现代吕剧《花样的日子》从初创到成熟的完整历程。这部由连云港市东海县吕剧团创排的乡村振兴题材剧目,经过六十余场的演出打磨,已经成长为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本文将从表演艺术的视角,就该剧的人物塑造、唱腔设计、舞台调度等方面进行专业评析,探讨其对于地方戏曲现代戏创作的重要启示。

  一、人物塑造:从形似到神似的艺术跨越

  《花样的日子》中郝元宝这一角色的塑造,在早期的演出中,演员对大学生村官形象的理解还停留在外在特征的模仿上——刻意夸张的动作、略显生硬的道白、过于刻意的书生气。经过数十场演出的沉淀,现在的表演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眼神运用的变化尤为明显。开场时郝元宝眼中的开心与兴奋,被诽谤时的迷茫与惶恐,通过演员微微颤抖的眼睑和飘忽不定的视线精准传达;中期决策时的坚定,则体现在目光如炬的凝视;到剧终时的成熟稳重,则是通过眼神中流露出的从容与智慧来表现。这种细腻入微的"眼技",远胜过任何程式化的表演。

  形体语言的精进同样令人赞叹。初期演员在处理"被狗追"这场戏时,更多依赖夸张的肢体动作制造喜剧效果。现在的表演则更加注重形体节奏的控制——先是本能地惊慌逃窜,继而意识到自己村官身份的克制,最后强装镇定的滑稽,三个层次分明又连贯自然。这种精准的形体控制能力,展现了演员深厚的功底。

  最难得的是,演员成功塑造了郝元宝作为知识分子的内在气质。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恰到好处的手势、富有节奏感的台词处理,一个既有书卷气又不失泥土气息的大学生村官形象跃然台上。这种气质不是演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说明演员已经完全吃透了角色。

  配角的塑造同样精彩。老支书的扮演者将吕剧老生的表演程式自然融入现代人物,举手投足间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律美,又不失生活真实感。花蝴蝶的表演吸收了民间艺术的养分,夸张中见真情,成为全剧的亮点之一。这些配角的精彩演绎,为主角搭建了坚实的表演平台。

  二、唱腔设计:传统韵味的当代表达

  作为吕剧表演的核心元素,唱腔在《花样的日子》中既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实现了创新发展,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

  主演的唱段设计体现了鲜明的性格化特征。郝元宝的唱腔以吕剧"四平调"为基础,但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需要做了个性化处理。在犹豫彷徨时的唱段,加入了一些颤音和气息变化;在坚定信念时的唱段,则加强了音色的明亮度和力度。特别是"受贿门"核心唱段,通过板式的灵活转换和音色的明暗对比,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

  合唱与帮腔的运用颇具匠心。传统吕剧中帮腔多用于情绪烘托,该剧则赋予其叙事功能。如村民议事时的帮腔,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剧情;鲜花丰收时的女声合唱,既保持了吕剧特色,又增添了现代美感。这种创新使帮腔这一传统形式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音乐伴奏的革新值得称道。在保留主奏乐器坠琴特色的同时,加入了电声乐器,丰富了音乐表现力。特别是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时,弦乐的运用增强了戏剧张力。但编曲者很克制,没有让配乐喧宾夺主,始终保持着吕剧音乐的主体地位。

  打磨后的版本在唱腔上做了几处重要调整:精简了部分过于冗长的抒情唱段,加快了戏剧节奏;强化了核心唱段的音乐形象,使其更易传唱;调整了某些唱词的方言发音,使其更易懂又不失韵味。这些调整体现了创作者对观众的尊重和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三、舞台调度:虚实相生的美学追求

  《花样的日子》的舞台调度打破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模式,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虚实相生的表演体系,为现代戏的舞台呈现提供了新思路。

  空间运用极具想象力。舞台被划分为多个表演区,通过灯光控制实现快速转换。现实场景与心理空间交替出现,如郝元宝内心挣扎时,舞台后区出现村民的虚像,这种处理既传统又现代。特别是表现鲜花种植的场景,演员通过虚拟表演与多媒体背景的配合,创造出令人叹服的艺术真实。

  群体场面的处理突破了传统戏曲的"一字排开"模式。如村民大会的场面,演员们自然错落,既有焦点又不失整体感。鲜花丰收时的集体舞蹈,吸收了民间舞蹈元素,又经过戏曲化提炼,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语汇。这些创新使群戏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成为有机的戏剧组成部分。

  道具使用达到了"一物多用"的艺术境界。如那条追赶郝元宝的黑狗,由多位演员通过肢体动作虚拟表现,既保留了戏曲的写意美学,又增添了喜剧效果。鲜花道具的运用更是巧妙,时而真实,时而虚拟,营造出丰富的舞台意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正是中国戏曲美学的精髓所在。

  节奏把控张弛有度。导演深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规律,整场演出如行云流水,既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又有轻松幽默的生活场景,还有抒情写意的情感表达。这种富有韵律感的节奏控制,使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毫无沉闷之感。

  四、表演艺术的时代启示

  《花样的日子》的成功实践,为地方戏曲院团的现代戏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也给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首先,它证明了传统表演程式与现代生活内容是可以完美融合的。该剧既没有完全抛弃吕剧的表演传统,也没有被传统束缚手脚,而是找到了一条创造性转化的道路。如虚拟表演、唱腔设计、身段动作等方面,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

  其次,它展现了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在戏曲中的运用空间。演员们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表演素材,但又经过艺术加工,使之符合戏曲的美学规范。这种创作方法,使表演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艺术的感染力。

  再次,它体现了"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六十余场的演出过程,实际上是与观众持续对话的过程。创作者根据观众反馈不断调整表演细节,使作品越来越接地气、有人气。这种创作态度值得所有戏曲工作者学习。

  最后,它彰显了地方院团的创作潜力。东海县吕剧团作为县级院团,能够创作出如此高水平的作品,说明艺术创作不在于机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追求卓越的精神。该剧的成功,必将激励更多地方院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

  结语:戏曲表演艺术的守正创新之道

  站在专业演员的角度回望《花样的日子》的创作历程,我深切感受到: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守正,是要守住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表演精髓;创新,是要赋予传统以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

  该剧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既没有为了创新而丢掉吕剧的本色,也没有因循守旧而脱离时代。演员们用扎实的功底和真挚的情感,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用传统的唱腔和现代的演绎,讲述着当代中国的乡村故事;用虚拟的表演和真实的体验,搭建起连接舞台与生活的艺术桥梁。

  展望未来,希望《花样的日子》继续打磨提升,成为能够流传下去的经典之作。也期待更多戏曲工作者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盖勇(山东省吕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标签:吕剧;演员;表演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