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苓铸造的四十年突围路
2025-10-20 17:50: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汤怡晨  
1
听新闻

  “1998年那个冬天,仓库里堆着的飞轮壳突然卖不上价了——从96块一个跌到67块,攥着账本,我第一次意识到‘一条路走到黑’行不通。”回忆起企业转型的起点,常州钜苓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建华的语气仍带着感慨。正是这场零配件市场的“价格风暴”,让这家始于1981年的五金厂,迈出了向高质量发展突围的第一步。

  彼时,单一农机行业的依赖让企业陷入困境。陆建华和团队咬牙定下“破局”方案:一方面拓展客户赛道,要求覆盖行业不少于5个,摆脱“一棵树上吊死”的风险;另一方面主动对接日资企业,从汽车零部件小订单入手,敲开外贸市场的大门。2000年,“常州钜苓铸造有限公司”正式更名,拿到自主出口资格的那一刻,企业的“朋友圈”开始向全球延伸。到2005年,钜苓明确将“全球500强、行业前五位”列为核心客户,“这些客户对质量要求‘苛刻’,但能逼着我们升级。”陆建华说,为适配多样化需求,“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就此扎根。

  2012年,钜苓的新厂房里,自动造型线与智能物流系统的轰鸣声,标志着企业迈入“自动化时代”。“以前工人手工造型,不仅效率低,产品合格率还不稳定。”陆建华指着车间老照片介绍,引入自动化设备后,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人为误差大幅减少,也正是凭借这一升级,企业顺利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2016年,一场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痛点的攻坚战悄然打响。“客户订单批次多、品种杂,换产调机常常要花一整天,生产线总在‘等订单’。”陆建华说,团队跟着工业4.0浪潮摸索,最终拿出“组合拳”:4条多托盘柔性线实现快速换型,13条机器人自动化上下料单元线搭配3D视觉技术,能精准识别不同产品;MES系统上线后,生产数据实时更新,排产效率翻倍。“现在换产最快半小时搞定,一个人能顶过去三四个人的活!”车间主任的话里满是自豪。

  2024年,消失模与树脂砂生产线的投产,让钜苓成为行业“绿色智能”的标杆。这条2018年就开始规划的生产线,是陆建华带着团队与供应商“磨”了六年的成果——没有照搬现成设备,而是结合自身需求联合设计,最终实现“高品质、低成本、少人化、绿色低碳”目标。曾经需要36人值守的造型车间,如今只需五六个人操作;密封除尘设计让车间告别“灰头土脸”,能耗较过去降低50%以上。“以前车间里噪音大,50岁左右的老师傅干得吃力;现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懂数码操作就能上手,劳动强度降了,环境也舒心了。”

  如今的钜苓,手握多项专利、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客户覆盖全球行业佼佼者。谈及“客户尊敬的百年智能铸造企业”的愿景,陆建华说:“接下来还要啃‘全流程数字化’的硬骨头,既要让企业走得稳,也要带动行业向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走。”

  从五金小厂到行业标杆,钜苓的四十年,是常州制造以创新破局、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的生动缩影。

  汤怡晨

标签:陆建华;常州;铸造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