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9月25日,记者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政策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面对当前就业领域的新形势与新需求,我省立足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已形成一套覆盖广、含金量足、增量显著、落地高效的稳就业政策体系,通过岗位扩容、技能提升、服务优化、保障强化等多维发力,全方位筑牢就业“稳定器”,全力确保全省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覆盖面广:政策贯穿全程、惠及各类主体
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顾潮介绍,江苏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优势,构建起贯穿就业全程、覆盖各类主体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在稳就业方面,政策注重扩容挖潜扩岗位,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全年计划开发不少于235万个岗位,已明确具体行业与岗位类型指导计划,其中政策性岗位不少于15万个,市场化岗位不少于200万个,重点聚焦数字经济、低空经济、赛事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公益性岗位不少于1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10万个。
提技能政策聚焦扩面增效强能力,围绕省“1650”先进制造产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针对受外部冲击明显的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制定15个专项培训方案,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 项目化模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等多元培训,全年计划完成政府补贴性培训不少于65万人。
优服务政策则着力扩围提标优供给,推动实施《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健全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参与公共服务;依托“就在江苏”平台开设长三角招聘专区,实现与贵州、西藏等地求职招聘信息共享,扩大优质服务覆盖范围。
含金量高:真金白银加码政策支持
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拿出“真金白银” 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就业政策。防失业上,继续阶段性将失业保险缴费费率从3%降低至1%,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由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提高至90%、大型企业返还比例由30%提高至50%,将“苏岗贷”最高额度从3000万元提高至5000万元,预计全年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资金超过200亿元、发放“苏岗贷”超过1000亿元;生产经营确有困难的企业,还可按规定申请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稳就业上,在落实好现行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对重点行业领域的中小微企业与重点群体签订 1 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的,按个人缴费额的25%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为1年。预计,全年各项稳就业资金超过 70 亿元。促创业上,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机会型创业、发展型创业的支持力度,促进高质量创业就业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实施创业基地积分制动态管理,更加注重支持大学生创业,全力打造 “科研成果+创业”“产业发展+创业”“职业技能+创业”“民生需求+创业” 等新模式,积极培育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构建政府鼓励创业、市场引导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努力为稳就业稳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增量明显:精准聚焦重点群体需求
聚焦重点群体所急所需所盼,制定实施一系列就业增量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离校两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 1次政策宣讲、1次职业指导、5个高质量就业岗位信息、1次培训或见习机会的“1151”服务。针对困难群体就业,明确对登记失业人员建立“3日内办结登记、7日内主动联系、按月动态跟踪服务” 工作机制,落实常住地就业援助政策,允许登记失业人员中的大龄、残疾、长期失业、低收入人口等劳动者在常住地申请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与本地户籍人员同等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将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受外部冲击明显企业失业职工纳入临时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针对大龄劳动者就业,明确对有就业能力和求职意愿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可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求职登记,享受相应公共就业服务,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直达快享:政策红利精准高效落地
为加快稳岗惠民政策落实,尽快释放政策“红利”,9月份在全省统一开展 “就业政策宣传月” 活动,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优势,实现政策的精准到企、具体到人,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线下广泛发动,依托覆盖城乡的147家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10家零工市场和1018个“家门口” 就业服务站,组织人社服务专员进园区、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面对面向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解读并集中兑现就业政策;线上无感智办,全面推行涉企政策“免申即享”、惠民政策 “直补快办”,依托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通过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区域数据比对等方式,精准锁定服务对象,定向推送相关政策,定期开展政策直播,努力做到各项政策的“应知尽享”,为全面完成年度就业目标、确保全省就业局势持续稳定、更好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大责任作出人社贡献。
江南时报记者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