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澳门青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7月5日下午,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在学院科研楼三楼报告厅,以《探寻非遗里的文化自信》为主题,组织举办2025澳门民众青年会中华文化研修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
参加讲座的老师有付强、杨秀娟、张晖、邓清之、方薛斐,吴颖、周虹、刘玥,学术主持为张冰,江苏中华文化学院文化交流处有关人员出席活动。
讲座与交流中,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付强讲授《非遗溯源与现实意义》。非遗以传统技艺为核心,形成多级保护体系。非遗承载群体身份认同与生存智慧,如“天人合一”理念(如四神兽纹样、节气农事)体现生态哲学,对抗异化。当代符号反映情感代偿与符号消费,非遗则提供文化多样性价值。哲学层面,非遗关乎存在确证、多元认知及伦理智慧,是维护多元文化、守护精神家园的关键实践。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艺术中心副主任杨秀娟介绍了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弘扬、推广非遗的经验,重点介绍教育部紫砂文化传承基地活动的开展情况,包括“紫砂文化进校园”、“紫砂文化进社区”,在本科生中开设紫砂文化选修课,带领紫砂爱好者社团学生拜访大师工作室等举措。期望今后苏澳两地能携手同行,资源共享,培养人才,共谱新篇!
南京云锦创新“承创织绣”主理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吴颖做《我用云锦织青春》演讲:作为一名八零后的“云锦人“,南京承创织绣从建立之初,怀着对中国古文明、古智慧的崇敬之心,从镌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南京云锦的传承创新入手,逐步描绘各大织绣,从而塑造当代生活美学和织绣情趣,创造美好生活。同时,团队也大胆突破创新,将古老的手工艺与设计语言、当代艺术灵感和新的生活方式趋势相融合,多维度跨界合作。
中国书法篆刻创新传承“小临池馆”主理人、南京市青年书协对外发展交流委员会委员刘玥认为江苏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澳门独特的国际化视野,如同并蒂莲花,为我们共同守护与活化中国书法篆刻艺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展望未来,她期盼以笔墨为纽带,以金石为基石,与澳门同仁一道,推动书法篆刻艺术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升华,使其成为两地青年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永恒桥梁。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邓清之说:作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七代传承人,除了在单位带徒弟以外,她还想方设法让雕版技艺走向更多年轻人。2016年起,她开始在北京联合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等课程,她还被聘为国家艺术基金《水印木刻版画艺术创作研究人才培养》项目授课教师,大力传播非遗技艺。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晖了介绍南艺师生团队近年来的创新实践——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通过人工智能、生成艺术、交互多媒体、沉浸式光影、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对中国传统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这一探索中,构建了“科技+非遗”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用现代技术重新诠释非遗的审美意蕴与文化精神,让古老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全球传播。
宜兴均陶市级非遗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方薛斐说:宜兴除了紫砂闻名于世,还有均陶,俗称“宜均”。均陶历史悠久,造型别致,釉彩绚丽,品种多样,其五大工艺是泥料配置、镶片成型、大拇指堆贴花、研制均釉和烧窑技艺,欣赏均陶要从三大特色入手:造型、画面和釉色。当代均陶发展日新月异,时有创新,如“方氏均陶”将均釉和堆花有机融合,研发成功亚光厚层“铜均釉”等新釉色,赢得海内外的赞誉和认可。
南京绒花区级非遗传承人、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织绣研究会副秘书长周虹说到:南京绒花以蚕丝为主要原料,赋予细腻的质感和自然的光泽,黄铜丝为骨提供了支撑力。其制作工艺复杂,制作题材十分丰富,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绒花整体色调鲜艳、明快富丽,给人以喜庆、吉祥的视觉感受,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讲座最后,学术主持张冰发言:新时代赋予非遗新的使命。从短视频里的非遗直播到国潮设计中的传统元素,我们以创新表达激活文化记忆,让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共鸣。这种自信,源于对传统的敬畏,更源于“守正创新”的底气。感谢今天到场的澳门青年朋友们的热情和支持,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讲解与展示。随后,并请周虹代表与会专家和非遗传承人向澳门青年交流团代表赠送了她亲手制作的南京绒花纪念品。
澳门民众青年会副理事长、教青局青年社会发展咨询小组委员洪峻峰表示此次从澳门来南京参加非遗交流讲座,了解到南京云锦、南京绒花、金陵刻经、宜兴均陶、中国书法篆刻等非遗项目的魅力。云锦织造精美绝伦,绒花栩栩如生,刻经工艺严谨细腻。讲座通过专业讲解与现场展示,让参与者感受到祖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增进对非遗的理解与热爱,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活动结束后,参加人员合影留念并作进一步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