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小俊|银行外包业务专项审计的实践与建议
2025-10-22 21:0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卞小俊  
1
听新闻

  在降本增效与专业化管理的双重驱动下,银行业越来越多地将非核心业务环节通过外包方式交由专业机构运营。这不仅有助于银行聚焦主业、提升服务质效,还能有效控制成本、增强运营灵活性。但外包在带来效率与优势的同时,也伴随着数据安全、合规风险及服务质量管控等挑战。这对内审部门监督外包业务全流程及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审计目的

  评估外包管理制度的健全性与执行的有效性;识别外包合同管理、供应商准入与退出、服务质量监控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点;核查外包人员费用发放的合理性;推动建立“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

  二、审计方法

  通过制度对标、流程监控、数据分析和现场验证等多种方法,深入剖析外包业务的各个环节,识别潜在风险,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一)制度对标分析法。梳理现有的外包相关制度,形成制度清单;对照相关制度及内部规范,逐条评估制度的健全性、内容的合理性及执行的规范性,确保外包业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全流程穿行测试。围绕外包项目从供应商准入、合同签订、服务执行到退出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重点审查审批流程的合规性、准入与退出机制的有效性、合同变更的规范性以及服务考核的科学性,验证各环节是否符合制度与监管要求。

  (三)数据关联分析。整合各业务条线提供的外包数据,结合办公系统采购流程、合同台账及财务付款记录等多方面信息,通过交叉比对识别异常交易、重复支付或费用偏离等风险信号,深入挖掘潜在问题,提升审计精准度。

  (四)现场验证方法。通过查阅台账、调阅文件、开展访谈等方式,对关键环节和存疑事项进行实地验证,核实外包人员管理、费用发放及操作执行是否符合制度规定,确保审计结论客观、真实、可靠。

  三、常见审计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健全。如:外包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业务条线未有针对性的管理细则,存在制度覆盖盲区,相关外包条线未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外包执行不规范。如:外包准入标准执行宽松,未对外包服务商开展尽职调查,外包管理执行不到位,未建立有效的外包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三)风险防控存在漏洞。如:系统权限管控存在漏洞,个别外包人员可访问内部文件;外包人员离职后未及时注销办公系统账号,存在信息安全风险。

  (四)合同费用管理不严。如:合同内容不严谨,关键要素不全;费用管控薄弱,存在超预算支出及实际支付金额超过合同约定等情形。

  四、审计建议

  (一)健全外包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的全覆盖。全面梳理并完善外包管理相关制度,明确各业务条线的管理职责与操作规范,确保制度覆盖所有外包类型和关键环节,切实消除管理盲区。同时,加强制度宣传与执行监督,将制度要求嵌入业务流程,推动制度从“纸面”落到“实处”,提升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

  (二)严格把控外包准入手续,夯实风险防控基础。建立统一、规范的供应商准入评估机制,严格落实尽职调查程序,重点审查外包商的资质、履约能力及数据安全合规。在合同签订环节,应明确服务标准、考核机制、合同金额、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避免缺少关键内容,从源头防控履约与合规风险。

  (三)构建全流程的管控机制,提升外包管理质效。推动建立“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全周期外包管理体系。事前强化立项必要性与预算合理性审核;事中加强服务质量监测、人员管理和费用支付控制、严禁非授权访问内部系统或文件;事后开展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后续合作、费用结算及供应商选择的重要依据,推动外包管理闭环运行,切实提升外包管理的规范性、透明度。

  (兴化农商银行 卞小俊)

标签:制度;管理;服务质量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