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适先生是中国20世纪成就卓著的书法家、文学家、校勘学家,在文史哲方面“出入数百年,纵横数十家”。他通会文史哲艺,学术思想博大精深,诗书创作成就斐然,学术风骨令人景仰。可以说,高二适先生是我国20世纪的一座文化丰碑,研究并发扬高二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学术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意义非常重大。
曹洋自小就受高氏诗教家风影响,他与高二适先生同住一村,非常仰慕先生的人品、学品和艺品,所以他从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就开始关注和研究高二适先生。几十年来,曹洋认真学习研读高二适先生的作品,学习高先生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高先生的书法技法与风格。同时曹洋对与高二适先生有关的书坛论辩、诗坛论辩,以及笼罩在高先生身上的各种误读与误解乃至批判,进行了长期、仔细的梳理挖掘,追寻其原初面貌、历史原因、思维脉络与发展走向,先后出版了《天下一高》《高二适研究》等著作及一系列文章。

曹洋主持的南京艺术基金项目形成的新著《先生,高二适》,可以说是近10年来高二适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楚,考据深刻,聚焦问题,观点公允,新见迭出,在高二适研究的发展史上是一座标志性之作。就项目研究而言,其完全符合并达到了结项的标准。关于这部书,我有以下几点评价。
第一,这是一部系统全面、生动感人的文学传记。在对高先生生平叙述的过程中,曹洋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即高二适先生成长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家学渊源、诗性生活与家国情怀、文字风谊,以及诸多社会交往,努力避免传记的流水账化、脸谱化。关于高二适先生的传记、回忆文章还是不少的,曹洋的这部传记突出和把握了高二适先生作为诗人、书家、学术大家的学人风范、文人风骨,并以此来建构其生平,这是符合高二适先生的性格和面貌的,读后令人感到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符合人物的典型特征。
第二,这是一部问题导向鲜明、资料归理全面、线索梳理清楚的学术专著。在高二适先生学术研究的经历中,有两次论辩在20世纪学术史上影响非常之大,也非常值得回顾。一是“兰亭论辩”,二是“刘柳优胜辩”,前者是关于书法史上某一重要问题的澄清,后者是关于诗歌发展史上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两次论辩在我国学术史上都很有影响。曹洋对这两次论辩中的各种观点、来龙去脉都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他从大量史料的全面收集、整理与仔细梳理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澄清了很多不实之词、污蔑之词、片面之词,提出很多比较公允客观的观点。所以,本书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高二适《寄来管城帖》
第三,这是一部张扬高二适先生“书法生活化”思想的书法风格研究专论。我非常认同高二适先生“书法生活化”的思想,因为它回归了书法的本源。书法当然是先有书、后有法,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因为生存与生活的需要,才有了语言、有了文字、有了书写,随着书写和文字的发展与丰富,书写出现了各种样式、变化以及技法、规则等,由此形成了书法。但文字的最初状态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高二适先生提倡书法生活化,在中国书法史上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曹洋的这本书把握住了这一重点,对高二适先生的书法成就、书法风格,特别是他的书法生活化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审美评价。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曹洋也在努力践行这种思想。他在书法教学中曾将其教案的撰写、作业的批改以及与学生的交流等通过书法的形式来进行。所以他举办的历次书法展中都会有一些作品是生活化的,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彼时曹洋是泰州学院美术学院的书法教授,我作为校长跟他共事多年,他参加各种展览和教师教案的交流评比,都是书法作品,其教案书法化的影响很大,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独特风格,很值得肯定。
第四,这是一部内容全面、研究深入、持论公允、新见迭出的学术大作。本书不但是对已有的高二适研究进行了系统集成,更是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也澄清了很多疑点。曹洋注重对高二适先生有所建树的诸多领域进行体系性的挖掘整理,不满足于固有成见,不拘泥于已有观点,他从史料出发,深入挖掘,仔细梳理,以史立论,据实讲话,提出了很多新颖的发现和观点。比如说,在一般人眼中,高二适先生介入“兰亭论辩”是事出偶然,但在曹洋看来却并非如此,他认为这非常符合高二适先生的性格与人格的内在逻辑。

高二适致陶白信札(局部,1975年)
此外,曹洋通过梳理发现,高二适先生精通《易经》,其从象数易入手,厘清了柳宗元与刘禹锡论辩的脉络,由此提出与其老师章士钊先生不一样的观点,并展开了一场辩论。曹洋在研究高二适先生诗歌创作时,将其创作的500多首诗作打印出来,进行仔细的阅读研究,联系其与章士钊、苏渊雷、王用宾、林庚白等诗友的唱和之作,以时间为经线、人物事件为纬线,重构高二适先生的诗歌世界,并梳理出先生的诗学体系。通过考察“刘柳优胜辩”,曹洋重新定义和评价了高二适先生的诗学成就,提出高二适先生是“江西诗派”的现代传人,是20世纪最具风骨的杰出学者等。
《先生,高二适》努力勾勒出高二适先生的人生原则、国学体系、书学体系,提出了很多新颖独特且令人信服的观点。曹洋提出,高二适先生的处世原则是“一心二途三道”,“以礼治国”的文化理想是先生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也很好地回答了先生在“兰亭论辩”中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直言为文的内在原因。在书中,曹洋首次提出了“高氏校勘学”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阐释,他以翔实的资料分析告诉我们,高二适先生是如何做学问的,为什么他能做出如此深的学问,为什么说他是北宋以来校勘《柳宗元文集》第一人,也就是高二适先生如何发展了校勘学,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学路径。

曹洋书高二适《读书养气联》
在探讨“兰亭论辩”这一文化事件时,以往的研究往往仅聚焦于高二适先生,却忽略了其他人。曹洋却并不因为他的研究对象主体是高先生而把焦点全部集中在先生一方,他从文化学的角度,把参与论辩的人分为四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来考察、对比、分析,这显然不是简单的是非划分,而是力求还原事件的历史真实,将研究提升到历史学、文化学的高度,让广大读者和长期关注这场论辩的人对“兰亭论辩”有了更为全面、真实、客观的了解,以及更为深切的感悟,这对我国当下的学术批评有着鲜明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