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莫言在瑞典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激情发表演讲感言,主题为“讲故事的人”。管大师是一个擅长讲中国故事的华人,透过一个个生动活泼又情趣盎然的大小故事,展现了世界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让地球村人看到了大文豪笔下的中华传奇。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姑苏城南大门,有一位“老松陵人”特别会讲解吴江小县城老底子故事。何许人也?那正是两部地情文史著作《松陵印记》《松陵印记续》姊妹篇的“连载”作者——土著居民马常宏先生。笔者获赠第一本墨宝后,曾在《江南时报》刊发读后感《“先有松陵,后有吴江” ——速读马常宏先生<松陵印记>若有所悟》。2025年9月底,再次获赠马老师亲手传递给我“第二胎”,新鲜出炉,带着些许体温。国庆、中秋双节长假,如饥似渴反复阅读,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经历初(粗)读、细读、精读,受益匪浅,感想颇多,一吐为快!
①增容扩版,爱得深沉。轻启《松陵印记续》集,读者们必定会惊喜发现并非原本《松陵印记》的“简单叠加”,而是裹挟脉脉温情的“深度挖掘”。新书延保着涵盖松陵镇街巷、地标、老店名厂、往事钩沉、印影留痕等章节。酷似老友久别重逢般亲切,推陈出新,喜添了“垂虹故事”、“怀旧记忆”两个专栏,令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马先生宛若特为松陵的过往重启一双透视更多景致的窗棂。一座垂虹长桥,引得众多文人骚客舞文弄墨吟诗作画,流传千古美篇。“垂虹桥上的传奇故事”让我们知晓行善积德的优良传统;“从成语‘两袖清风’看松陵的清廉文化”纵横捭阖,穿越古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尤其是那座獬豸亭,“獬豸知曲直,狱讼平则至”,独角神兽威慑力强大。“珍贵的工作笔记”“一副牌九”“百年画册家中藏”等一组七篇短小精悍的美文,完全可以管窥作者的家风家训以及侠骨柔情的真实写照!写法上,作者保持一贯的朴素纪实风格,配以适合的老照片,旧容旧貌,尽收眼底;阐述清晰、论证翔实、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借助五十篇文章和精美照片,如实反映松陵两千多年来的发展路径,特别是再现吴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九十年代初,松陵那一段相对沉稳的街坊风情、巷弄今昔、地域面貌,深挖和笔录与松陵有关的人、物、事。回眸千年松陵历史,品味古城文化遗韵,传承吴江县治精华。
细心的读者们,摩挲着俩地情书,有没有发觉?——新著页码已由原本的二百多页猛增到了三百多页,出版社、发行方也有我们苏州城挺进了大上海。亲爱的读者历经漫长的翘首以待,发现新书封面尊容由古铜色变为墨褐色,内涵更为丰满;马老师经过九年时间的酝酿发酵,不断打磨,久久为功,一朝付梓,以飨读者。为什么双眼常常噙着泪花,因为从小喜欢松陵这块香土,爱得更加深沉!乡土中国!乐居吴江!本土知名文史作家愈加娴熟驾驭文笔,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方志中,因限于篇幅,对一些民间的习俗、街巷的渊源、古老的传说一般都少记或不记,即使能看到的也是干巴巴的几个条目。”而民国时期或近代的松陵变化,今人几乎难以全面照见。自以为复读《松陵镇志》的外乡人、后生的我,一次又一次深感惭愧——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早已默默跃迁为“马粉丝”、追随者。不少读者纷纷反映“此书一定程度上及时弥补了正史的一些不足之处。”挥毫而惊山川,泼墨而起风雨。马老师的写作手法恰似中国水墨画技法,点染、渲染、扎染,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层层铺垫,涟漪荡漾,弥散扩展。因此,两部鸿篇巨制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领导的欣然作序、祝贺、推介。9月23日,由松陵街道办事处主办,垂虹文学社和江苏凤凰出版集团苏州凤凰大块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联袂承办的“马常宏新书《松陵印记续》首发式”在垂虹桥畔仙里桥弄“唐宅”成功举行,好评如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28日,《时代人居智库》隆重推文《葑溪悦读<松陵印记续>新书首发:乡愁里的文脉长卷》,影响力深远。
②引经据典,心悦诚服。有吸收才有表达,根深才能叶茂。马老师着力克服方志类典籍的先天不足,运筹帷幄之中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强记博闻,左右逢源。参考文献的书目居然达到百条之多。出书不易,尤其是地情文史类的图书,个中要涉及许多人和事,也要实地采访许多当事人,查阅许多档案资料,刨根究底,非常“吃功夫”。譬如,针对某某书册上一帧标注为“费孝通在开弦弓村”而背景中赫然附有古城墙的史料性旧照片,严谨细致的马老师反反复复寻找到本地著名文史专家沈昌华以及顾平波等资深“老松陵人”进一步求证核实,最终确定该照片的精确坐标,及时纠正为“1957年费孝通在富家桥”,有效消除争议,确保准确无误、坐实无疑。细节之处见真情!这种实事求是、打破砂锅问到底问到窑、对史料极度负责的文史勘查精神,着实令我们文史爱好者肃然起敬!身边的楷模啊!榜样的力量无穷大!我们为马先生喝彩!2025年10月14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专题,重磅介绍《江苏吴江蚕桑文化系统》,主题词为“一缕吴江丝,千年江南韵”,社会反响猛烈。无巧不成书的是,恰恰与马老师著作中的《一缕蚕丝,一世深情——记吴江蚕桑学校》不谋而合,高度契合,颇具异曲同工之妙。马老师讲过:“一部蚕桑史,正品良种出自我松陵,四大蚕种场(友声、天元、永康、义兴),支撑着整个吴江的优良蚕种,连县长都当上了改良区主任”。
书中既有“一城两县衙”(1726-1912年)的罕见建制,也有昆曲吴江派的百年余韵;既收录“莼鲈之思”等源自松陵的成语,也留存中共地下党联络点等红色革命翔实记忆。2015年9月5日在吴江过云楼艺术馆成立的吴江区清音昆曲社,弥补了吴江长期以来没曲社的现状,“清音昆曲社”正是借用马老师笔下小园弄顾大典“谐赏园”中清音阁的名称作为昆曲社社名。一曲昆曲吴江派,松陵人唱响了几百年,至今仍在延续不断;可圈可点,可喜可贺。盛家厍沈家花园、陈云胞姐陈星故居、第一个入朝结婚的志愿军战士张世栋/姜玖夫妇、雷尊殿建校及被日军摧毁、民国吴江县长徐幼川等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也“充斥”其中,俨然是吴江区大中小学校乡土校本教程“活教材”。依稀记得,五年之前,由于工作关系,本人曾经诚邀马先生莅临本单位专题讲座,后因突发口罩病情,未果。我自1980年代定居县城,对松陵同样也暗生情愫,自诩“半个老松陵”,但是拜读马导师的著作之后,深感自身才疏学浅,真心敬佩良师益友马先生。
③绘画摄影,增光添彩。朋友圈里众所周知,马老师多重身份集于一身,多才多艺,德艺双馨。高级工艺美术师、编辑记者、文史专家、作家、画家、摄影师、协会秘书,文化细胞丰富多彩。可谓“文博+文艺+文史”三位一体,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文字记载的想象空间大,有张力,但是往往比较抽象、单调、散漫。图画有优势之处是更具直观形象,绘声绘色,独具画面感,尤其是读图时代更为惹人偏爱。“老松陵”出生于书香门第,“活地图”写作动力正源自对松陵的热爱与敬畏,借用无声的文字、有形的照片,以著作的形式致敬松陵古镇。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赓续我们古松陵的文脉。恰到好处利用绘画、摄影技术,定格了松陵城镇建设的许多影像;生花妙笔地分篇激情擘画了许多松陵镇历史演变的故事,根脉永续。从而激发广大读者对旧松陵的追忆,对乡情乡愁的惦念,煽情引发共鸣。《写生作品记松陵(二)》插入了作者当年大量的手工绘图,色彩斑斓,重现如初,活色生香;庆丰桥、流虹桥、三里桥、红桥、西门电灌站、健康弄、中山街、仓桥酱油店、轧钢厂车间、孔庙、东门湾塘里等旧时风貌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分外亲切。鸿运楼、仓桥头、“一招”、“二招”(松陵饭店旧名)、“臭弄”巷子等老地名再次涌现,就连老城区的一个个窨井盖也休想在神笔马良手下溜走。
松陵文化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后辈我蓄势待发跃跃欲试撰写旧时小县城奇闻轶事,譬如八十年代记忆中的松陵浴室、羊肉店、理发店、祥园弄、东太湖农场。近十年间,为了文史写作,我持续不断向马老师索要松陵城区老照片,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从不婉拒。比如,在学写《头要紧——理个发》,特意插入了马老师特供的“亚洲理发店”彩照;确系全网首发,顿时令小拙文画龙点睛、蓬荜生辉,读者点击率飙升!早就听说马老师曾为松陵镇第一家羊肉店、老吴江公园等店铺或景点专程设计商标,热心公益事业,赢得口碑。去年的垂虹文学社雅集活动,文学爱好者一行人纵情考察盛家厍街区,我抓住机会,从不轻易放过,紧随马常宏、陈林春、李阿华等先生,仔细端详、揣摩泰安桥北的李宅,散木题词的砖雕门楼,积少成多地恶补、捡漏老街文化遗存。
…………
“一个仙人洞,让历代志书不敢遗漏、不敢忽视它的存在。”如今仙人洞附近的唐昌言校长旧宅,养生、读书会、非遗研习等形式的富有意义活动频繁,人气十足,有声有色。“唐宅里的小丸子”贺晓华、杨志强、秦锋华等一大批文史爱好者在马老师等“客座教授”著作的潜移默化熏陶诱导下,运筹帷幄,文化赋能,精心制作了视频号;“流虹桥爱情传说”、“垂虹断桥别意图”等经典桥段,正在进一步活化、立体、给力奉献松陵传统文化,广大市民拭目以待,值得期盼;游客们饶有兴致、流连忘返。
本人大胆猜想,不久的将来,会讲松陵老底子故事的马老师一定会一如既往不遗余力搜集与松陵有关的成语典故,适时出版个人画册绘本,让旧松陵风景更加淋漓尽致多视角全方位展示。固定词组里的松陵,让我们知晓许多成语都与我们松陵息息相关(例如两袖清风、听天由命、莼鲈之思、庸人自扰、郑重其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松陵文化的宝贵财富。
行文至此,耳旁仿佛再次听到马老师招手轻呼“金龙,坐嗨边来!”邻家大哥松陵方言亲和力强。很多次有幸与马老师不约而同出席文艺座谈会,他总是和蔼可亲,酷似忘年交好友一枚。
书山有路勤为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读精品之作《松陵印记续》。正如一位热情读者深情感叹:“马常宏老师的《松陵印记续》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松陵的名片,是松陵的回忆,更是松陵的明天。希望大家都能去读读这本书,感受一下松陵的魅力,也一起为松陵的明天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