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祎|学会运用《孙子兵法》打球
2025-10-22 11:1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永祎  
1
听新闻

  最近参加了一场乒乓球比赛,对这项运动的打法有了全新感悟。《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激烈对决中,双方选手如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攻守交替,短兵相接。于方寸球桌上,发球、接球、扣杀与回防等,皆浸透着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及对手心理的微妙洞察。这种能够在瞬息万变中不断捕捉制胜良机的能力,恰是《孙子兵法》的丰富智慧在乒乓赛场上的精彩展现。

  因此,在战略思维上须贯彻孙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之精髓。欲夺胜利,必先创造必胜条件,水到渠成,方可投入搏杀攻占阵地,此举意在凸显战前周密筹划的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知己知彼”。

  所谓“知己”,就是要清醒认识自身技术特长与明显短板,以求扬长避短。然要真正认清己身极为艰难,人们常因自傲而高估实力。幸而随着球龄渐长,与各路球友的切磋日益深入,尤其是在一次又一次事与愿违的失利中,我逐渐对自身的能力与状态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认知也愈发贴合实际。 作为业余选手中打法比较熟练者,我觉得自己反手相对流畅,推挡堪称强项,常能借骤然发力而一击制胜。正手能力作为近两年训练的核心重点,经过日复一日的锤炼,如今已内化为肌肉记忆,初步构建起左推右攻的均衡技术体系。近来深感发球亦是制胜利器,精髓在于制造迷惑性,令对手难以预判。我正尝试以同一动作,通过刹那间触球部位的变化,努力发出不旋、上旋与下旋三种球路。这些年来,拉球一直都是我得软肋,即便勉强起板,亦因摩擦不足而旋转羸弱,很难彰显高质量水平,对此自己也始终缺乏自信。于是在比赛中,也竭力避免在此环节反复缠斗,但凡得机便挑打或推挡,迫使对手回球冒高,这样能够发挥自己善于击打的特长,将战局导入自己擅长的节奏。

  所谓“知彼”,即需在洞悉对手基础上驾驭战局。要察明对方优势究竟何在,是力量刚猛、速度凌厉,抑或防守绵密?更要探知其弱点,是体力不济、反手薄弱,抑或心态易溃?其习惯球路为何?球风属何类型?对此都应了然于胸,才能有的放矢。然过往赛事中,这些信息多需上场交手方能逐步获取。此次有位队员的做法令我深受启发:他依比赛秩序册锁定即将交锋的对手,每战必提前观其搏杀,边观察边详录,好像还在不断思考着什么。见其摇头晃脑之态,我甚好奇,问其何必如此急切?答曰:如果待上场后才了解,已然迟了一拍。我们不可延展时间,也不可浪费时间,尤在“三局两胜”赛制下,只依靠场上的那点时间,恐未及适应便已败下阵来。故此等功课务必先行,要学会见缝插针,多为自己争取更多思考的余地。

  起初我不以为然,但赛场上的教训极为深刻。对手频频使用奔球或奔下旋球对付我,而我缺乏这类比赛经验,几乎不知如何应对,越是接不好发球,就越是害怕,对手越是专打痛处,其结果必然是手忙脚乱、狼狈不堪。所谓“不知彼”,确是“每战必殆”。通过这次失利,我开始专注学习这种发球的应对之策,尤其观察别人的破解之道。看到他们轻松接起,上手马上就增加质量,以快制快,反而让对手措手不及。对此我羡慕不已,希望能够按图索骥。赛后他们对我进行了具体辅导:奔球旋转不强但速度快,不要发力打或硬推,只需轻挡并打开落点;遇到奔下旋,稍等半拍再用手轻轻上提,这样回球对方也难处理。听君一席话,醍醐已灌顶。于是我在比赛间隙开始练习,根据他们的点拨,专门进行针对性训练,这种现学现用,确实能立竿见影,关键是通过不断实践,也有了自己的体会:对快速奔球可以轻挡过去,但对奔下旋也可以通过轻搓的办法来制造短球,实现四两拨千斤。几十个回合下来,确实屡试不爽。待心中有底以后,上场时便不再心慌意乱,接发球更加从容,不仅没有明显破绽,还能打出几个高级球来,这连我自己都没想到。孙子所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大抵便是这个道理。

  在战术执行上须把控孙子“兵者,诡道也” 之要义。“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比赛中当以“正”招周旋固守,再以“奇”招突袭得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种根据对手状态与场上形势,不断调整战术,灵活运用“奇”“正”之变的策略,正是乒乓球比赛中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

  所谓“正”,即发挥基本技术和常规战术,这是稳定得分的基础。“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在这次赛事中结识的球友都对这一点有深刻见解,其中一位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特别强调:“我打比赛这么多年,最深的感受就是要先保证将球打上台面。”球若不上台,便毫无后续可言;唯有球落桌面,才能继续较量。这对业余选手尤为重要,切记不要一味猛打猛冲,更不要总想一招制敌。要用平常心打平常球,要用平常态打比赛球,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得到正常发挥。再次上场时,我发现对手是个极其难缠的人,他的攻势相当薄弱,主动得分少之又少,完全依赖其稳固的防守体系,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主要靠我的失误来获利。因此,对我而言,减少自身失误就等于给自己加分。此后,我不再执着于一板绝杀,而是专注打好每一个过渡球,先确保回球安全过网,再伺机夺取应得分数。

  所谓“奇”,即必须突破常规打法,借战术变化扭转困境。“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我采用的是近台快攻型打法,擅长运用反弹技术将下旋球化解为不旋。一旦对手回球稍高,我便立即为正手猛攻创造良机。然而这一招被对手识破后,他立即频频反制。双方比分咬得极紧,寸土不让,以致最后一球我发力强攻了十五板,依然未果。这时对手将球推到我反手位,我灵机一动,用球拍背面的长胶来了一个侧切,球的旋转和节奏骤然剧变,对手一时对不上点,慌乱之中只得轻轻将球挑过网。这简直就是送到嘴边的肥肉,正中下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用尽全身力量,猛然发力,一记劈杀,终于在艰难的鏖战中最终锁定胜局。

  在战机把握上须恪守“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之精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赛场无定式,战况瞬息变,需如水波流动、水银泄地,随机应变,以变制变,最关键的就是“避实击虚”与“出其不意”。

  “避实击虚”即避敌锋芒、攻其薄弱。这次又遇强敌,其拉球凶悍,机会球皆暴拉且命中奇高。我欲快带却屡屡失位,因其角度刁钻,防不胜防。顿悟此路不通,即刻变换阵法:绝不喂其舒服拉球位,多送反手消磨锐气,多用短球以逸待劳,待他疲于奔命时,再骤变正手大角,哪怕他再有天大本事,也无法拉出高质量的旋球,反而会频频下网。通过制约特长,专打弱点,他的嚣张气焰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再也不可能趾高气昂、肆意妄为了。“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攻无不克之要,正在这种避实击虚之有效战法。

  “出其不意”贵在捕捉瞬息战机,一击制胜。需根据对手的技术特点与战术意图变化,灵活调整策略,在关键时刻攻其不备,使其成为决定胜负的砝码。此次比赛遭遇一位高手,听闻其自幼接受专业训练。练球时便深感实力悬殊,天差地别。他开场便旗开得胜,攻势如潮,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意气风发,干劲冲天,我几无招架之力,更遑论还手之机。未料战至逆风局,他竟显急躁之态,足见心理素质欠佳。窥得此机,我心领神会,便着手撩拨其情绪:他求快我则缓,他站桩我跑动,他远攻我近逼,他逼近我周旋,令其处处掣肘,有力难施。他尤擅反手拧拉,此技爆发力强、速度快,令人防不胜防。我偏不信邪,敢于硬碰硬,以加转下旋搓球主动喂其反手,只可惜其拧拉技术远未至炉火纯青之境,一球失手,便球球失误。我趁机连连取分,他一时无措,焦头烂额,面红耳赤,神色严峻,山雨欲来,几濒崩溃欲。教练暂停面授机宜,应是嘱其控制情绪。重返赛场,他主动调整呼吸,明显放缓节奏,不再急于求成,转而稳扎稳打。如此岁月静好之势,对我就是灭顶之灾。我表面与之继续周旋,趁其不备忽从侧翼强攻,连击数板,频频得手,逼其节节败退。我深知要彻底击败他无异蚍蜉撼树,但尽己所为也义不容辞。故而始终秉持常态,对局时“不动如山”,稳如泰山,恪守“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然战机既现,刻不容缓,便“动如雷霆”,异军突起。

  此役深感以《孙子兵法》驾驭乒乓比赛卓有成效,尽管自己的能力无法脱颖而出,但现场发挥已远远超出既有的预期。孙子重“上兵伐谋”,次重“伐兵”,此乃乒乓球至高境界,要求我们从“力取”升华至“智取”。开局之时当试探侦察,速判对手火力强弱,很快进入点题破题;相持阶段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化解万变以应对裕如:“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至局点、赛点等关键处,心弦紧绷,意志相搏。此时“两强相遇勇者胜”,唯心态沉稳、背水一战者,方能激发潜能,光芒四射,正所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经此一赛,深悟孙子之道。身体与技术如冲锋之兵卒,头脑则为运筹之将帅。将帅若通晓兵法,士卒又能贯彻军令,则“将听吾计,用之必胜”;反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孙子兵法》于球枰之运用,波云诡谲,存乎一心,细致入微,“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其最核心的法宝,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须迅疾占据赛场制高点,牢牢把握主动权,主动上手,主动求变,主动出击,主动化解,如此方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

标签:对手;孙子兵法;发球
责编:王嫣然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