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家乡文友朱中华散文集《春华秋韵》以其鲜明独特的视角、朴实鲜活的语言,诊断般地评论社会百态,记史般地叙述家乡巨变,雕刻般地讲述好人好事,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春华秋韵》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他从近四十年来发表刊登在国家、省、市、县各类媒介上的千余篇散文、纪实文学、言论、调研报告、新闻作品中,选出八十二篇编辑成书。朱中华是一位基层宣传思想工作者,一边认真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坚持不懈搞好写作,真不容易,令人敬佩。
朱中华是我在家乡阜宁工作时的同行,他个子不高,身材略瘦,言语不多,戴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一介书生。前几年在京与他偶遇,加了微信后,时有互动,认识也愈加深刻。他品性温润如玉,处事真诚坦荡,相交如沐春风,实为难得一见的端正之人,是可交之友。他几十年来一直勤勤恳恳、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做事认真负责,办事公道正派,工作敢于创新,富有成效,六十三次受到省市县表彰。我更佩服他“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高考落榜生,凭着惊人的毅力,自学大专、本科,从“豆腐郎”一跃成为大学生、公务员,把自己的“豆腐人生”改写成“书香人生”。
我阅读《春华秋韵》,初步印象是:文心和时代的和弦。这里的文心不仅仅是说朱中华的写作本意和文采,也是说他展示着的是家乡阜宁风采、社会和谐风采、强国复兴风采,合着新时期、新时代的壮美节拍,演奏出一曲优美悠扬的旋律。
小切口,大主题。这在书中第一篇章“庙湾絮语”收录的评论散文中尤为突出。写评论散文,常常是抨击社会不良现象,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需要勇气,更需要功底。《保险·冒险·防险》《“免费牌证”的来头》《莫让吃“百家饭”新一簇盛行》《莫去娘家搬“救兵”》等一系列评论散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改革报》《新华日报》《党建导刊》等大报大刊上,可见其分量不轻,文笔犀利,富有哲理,让人回味。《小议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一文,朱中华以“离任审计”这一具体制度为切口,精准刺中干部管理中的沉疴积弊。他并未空谈廉政建设,而是通过内蒙古的实践案例,揭露了干部“带病提拔”“虚假政绩”等乱象,将微观制度与宏观党风建设紧密结合。审计制度如同显微镜,既照见贪腐平庸之徒,也凸显实干廉洁之辈,实则牵住了干部问责的“牛鼻子”,将模糊的道德评价转化为刚性审计结论,让干部监督从软约束变为硬门槛。文章更深远意义在于,折射出干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改革方向,彰显“从严治党”既要靠教育,更要靠制度的治理智慧。这篇“大块头”文章难怪几十年前被《光明日报》编辑相中,就是对新时代推进干部廉洁自律,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同样具有深刻启示。
小人物,大情怀。这在书中第二篇章“射河放歌”收录的纪实散文中十分集中。这一篇章主要写的是阜宁人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可见朱中华的家乡情结,包括全书三个篇章的命名,将阜宁曾用名、符号“庙湾”“射河”“黄浦”嵌入,别具匠心。这种情怀可能与他长期搞新闻报道有关,也可能与他多年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关,要宣传阜宁,要选树身边典型人物,要评选道德模范,接触的都是正能量,宣传推介的都是平凡人、平凡事。当然,我要说的不仅是他个人的,还有文中主人翁的。《串场河畔崛起一座“好人之城”》一文,以一个个身边平凡的小人物,彰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厚德阜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大主题。串场河不仅是地理脉络,更是道德传承的象征。中华纵论古今人物,从古代女侠传说、范公筑堤着笔,写到当代三轮车夫加法拾金不昧、千万富翁戴俊舍身救人,深刻地揭示“水善利万物”的文化基因。他还从河流到城市,从传说到现实,从个体到阜宁“6·23”灾害中的英雄群像,层层递进,将“好人”现象从偶然升华为必然,更凸显“好人精神”已内化为城市品格,“阜宁好人”成为展示家乡的靓丽名片。
小家庭,大社会。这在书中第三篇章“黄浦情愫”收录的亲情散文中比较明显。在同学情、战友情、师生情诸多情谊中,最亲的还是亲情,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包括长辈、晚辈,那种别样的亲情油然而生,不因岁月、经历、变故而淡去,它既有血缘相传相续,更有从小至大相陪相伴的共同经历,谁都无法抗拒、难以释怀。于是,写亲情的散文占比很大,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作者。《母亲的情怀》《父亲的眼光》《怀念岳父岳母》《吾心飞扬赞吾妻》《我的交通出行梦》《小小手机话沧桑》《亲亲家乡廖家港》等,都写的亲情故事,反映了家庭发生的巨变,折射了时代在不断进步。朱中华在《“豆腐郎”的追梦人生》中没说是自己,实际是自我真实写照。他写“豆腐郎”三次函授求学,豆腐郎、企业政工员、公务员三次成功转型,既离不开父母卖猪凑学费等方面的支持,更依托科教兴国战略、就业制度改革等国家政策红利,生动折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宏观变迁。“磨豆腐”的艰辛与“中国梦”的辉煌形成巧妙映照:个人奋斗是微光,时代机遇是透镜,二者聚焦方能点燃梦想,深刻揭示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当社会打破体制壁垒、拓宽上升通道,无数“小家庭”的奋斗便能汇成“大社会”进步的洪流。
文心即人心,为文亦为人。朱中华处处充满正能量,抒写新形象,展示新风尚,讴歌新时代。这是一本难得的推介家乡阜宁本土好人、好事、好风光的纪实文学集,一本抒写乡情、亲情、友情的乡土文学集,一本反映家乡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取得丰硕成果的史料文学集,更是一本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高考“落榜生”不断求学考试、挑战自我、逆袭人生的励志文学集,值得一读,乐于推荐,期望更多的人分享到这本佳著,也希冀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
【作者简介】王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二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