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潇|于烟火人间,见天地深情——评朱中华散文集《春华秋韵》
2025-09-10 14:34: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余潇  
1
听新闻

  翻开朱中华先生的散文集《春华秋韵》,油墨间流淌的不是故作高深的辞藻堆砌,也非脱离烟火的空泛抒情,而是一部用四十年光阴写就的“人间备忘录”。从苏北乡村的泥土芬芳到县级机关的履职足迹,从亲情萦绕的家常小事到时代浪潮中的凡人善举,先生以“华厦一瞥”为笔,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变迁编织成篇,让每一页文字都成为映照时代、温暖人心的镜子。

  这部散文集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全书分为“庙湾絮语”“射河放歌”“黄浦情愫”三辑,看似各有侧重,实则构成一幅立体的人生图景与时代画卷。

  “庙湾絮语”中的评论散文,是先生作为基层工作者的思想切片。《保险・冒险・防险》以青年司机投保后麻痹大意致惨剧的故事为引,直指“依赖保险却忽视风险”的社会心态;《搬动“泰山椅”》聚焦青岛推行干部辞退制的改革实践,叩问机关“能进不能出”的积弊。这些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字,没有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因切中时代痛点的敏锐,成为观察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转型的珍贵文本。先生的评论从不居高临下说教,而是以“身边事”为切入点,用事实说话,用道理服人,字里行间透着基层干部的务实与担当——他深知,真正的思想启蒙,从来都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察。

  “射河放歌”则将笔触转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以纪实散文的形式为时代立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平凡人身上的光芒:曹广东自费开办培训班,七年帮助357名残疾人走上致富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为残疾人点亮了一盏通向光明的航标灯”;姚士群闯火海、趟淤泥,两度救人于危难,却在事后悄然离去;“大城小爱”志愿者协会在“6・23”特大龙卷风灾害中,用2800余人次的志愿服务,书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先生写这些人物时,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过度煽情,只是如实记录他们的言行:曹广东拒绝受助者的回报,说“这是我作为共产党员的义务”;邹必新四次跳水救人后,腼腆地说“危难时刻,救人要紧,无论是谁都会这样做的”。正是这种克制的叙述,让平凡人的伟大更具穿透力——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符号”,而是邻居、同事、身边人,他们的善举,恰是支撑社会向上的精神脊梁。先生深耕宣传工作数十年,他的文字里藏着对“好人文化”的深情守望,正如他在文中所言:“一个好人就是一座道德标杆,一群好人带动一座城”,而《春华秋韵》,正是这座“好人之城”最生动的见证。

  最动人的当属“黄浦情愫”辑中的亲情散文,这里藏着先生最柔软的生命记忆。《母亲的情怀》中,母亲为响应计生政策留下后遗症,却从未抱怨,临终前还催促儿子回单位处理创建工作;《父亲的眼光》里,父亲卖掉家中肥猪为高考落榜的儿子凑函授学费,用沉默的行动诠释“知识改变命运”;《趣说“阜宁大糕”》则将乡愁融入一块香甜的糕点,从春节“开口糕”的习俗,到乾隆赐名“玉带糕”的传说,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眷恋。先生写亲情,不回避生活的艰辛:童年时用扁担挑着行李步行上学的疲惫,高考落榜后当“豆腐郎”的腼腆,为凑学费四处奔波的窘迫。但这些艰辛中,始终透着向上的力量——父母的坚韧、妻子的支持、女儿的懂事,构成了他人生最坚实的底色。尤其难得的是,辑末收录了女儿朱韵的四篇作文,《家庭轻喜剧》里的电视争夺战,《楼道的灯》中父母为晚归女儿留灯的细节,与先生的文字形成温暖呼应,让这部散文集不仅是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精神家谱”。

  通读全书,不难发现“真实”是《春华秋韵》最鲜明的特质。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辞,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他写自己的“爬格子”之路,从煤油灯下手抄稿件,到用复写纸誊抄,再到电脑写作,不仅记录了个人写作工具的变迁,更折射出中国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成长轨迹;他写家乡的变迁,从“茅草屋”到“洋楼房”,从步行出行到高铁时代,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民生温度。这种真实,源于先生“躬耕文字近四十载”的坚守,也源于他始终“在场”的人生态度——他不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记录者、推动者,他的文字,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生活的结晶。

  有人说,好的散文应“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春华秋韵》正是如此:见自己,是先生从高考落榜生到机关干部、文学爱好者的人生逆袭;见天地,是苏北乡村的风土人情、时代浪潮中的社会变迁;见众生,是无数平凡人在生活中绽放的善良与坚韧。先生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对家乡的热爱、对时代的思考,都融入这十七万字中,让《春华秋韵》不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成为一部记录基层中国、传递人间温情的“活教材”。

  掩卷沉思,耳畔仿佛又响起射阳河的流水声,眼前浮现出阜宁大糕的香甜、志愿者红马甲的耀眼、寻常巷陌的烟火气。先生在代后记中说:“人生出彩来自于自己的不懈奋斗”,而这部《春华秋韵》,正是他奋斗人生最珍贵的果实。它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也能写出精彩的篇章,普通的日子里藏着最动人的深情——这,或许就是《春华秋韵》留给读者最宝贵的启示。

  【作者简介】余潇,阜宁人,作家,文学博士,研究员,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标签:散文集;先生;人生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