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林|杏坛星辉
2025-09-10 09:14: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孙江林  
1
听新闻

  当晚霞为鼓楼檐角镀上暖金,总有群身影如星子般,在岁月记忆里持续散发着温润的光热。我由此想起南大历史学院许多离退休教师,他们从青丝执鞭到白发染霜,把对教育的赤诚、对事业的坚守,酿成了时光里最醇厚的风景。

  98岁的茅家琦老师,是学界不老的“赶路人”。80岁时开始学电脑打字,指尖在键盘上敲出新知的密码,平均一两年便有一部著作问世。岁月虽在他脸上刻下皱纹,却挡不住对学术的热忱,书页间流淌的智慧,正是他献给学科最珍贵的礼物。

  年过九旬的戴宁汝老师,10年前曾将珍藏的3000多件文物悄悄捐给南大博物馆。那些跨越时光的器物,曾是他捧在手心的宝贝,如今化作滋养后学的养分。不张扬、不声张,只以一份纯粹的热爱,为校园留下了一座无声的“历史课堂”。

  年过九旬的张宪文老师,科研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深耕学术一线,两项成果摘得国家社科一等奖;最近带领团队又推出《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首批55卷于江西九江首发。这套书由他与朱庆葆教授主编,汇聚两岸数十位骨干学者之力,逾2000万字的篇幅里,藏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担当。他用行动印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他而言,科研从不是任务,而是穷尽一生的追求。

  92岁的沈学善老师,活成了一束温暖的光。70岁学弹钢琴,82岁起每周坚持去鼓楼医院做义工,为病痛中的人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让世界充满爱》。90岁以后,他仍坚持每月去弹奏一次。面对镜头,他笑着说“不是付出,是收获幸福”——指尖流淌的旋律里,藏着最朴素的善意。

  他们曾站在三尺讲台,把知识播撒进学子心田;如今离开课堂,仍以各自的方式发光:或是深耕学术,或是守护文明,或是传递温暖。他们是“立德树人”最生动的注脚,是杏坛里永不褪色的星辉。

  他们用行动也阐述着“仁者寿”的深刻内涵。

  在第41个教师节,让我们向这群可爱的长者致敬。感谢他们用一生诠释“师者”的重量,让我们懂得:真正的热爱,能抵岁月漫长;纯粹的坚守,永远自带光芒。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孙江林

标签:鼓楼;老师;坚守
责编:陈衍晖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