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国|书法是一盏灯,一路照着我前行!
2025-09-09 12:3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赵彦国  
1
听新闻

  大家好!我是赵彦国,一名十七岁就来南京求学的齐鲁游子,明天就是教师节了,祝所有的师者节日快乐!吉祥安康!我也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与南京的这三十三年时光。

  1992年9月3日,南京的暑热还没退,我背着行囊从山东泰安来南京读中专,学的是铁道光纤通信专业。谁能想到,四年的工科之余,我会一头扎进书画艺术的世界里?那会儿我只是一个学校兴趣小组——梦笔书画社的社长,一得空就跑去练字、刻印、画画,心里总憋着股劲儿:想把这份热爱变成一生的陪伴。1996年毕业之前,就想好了要给自己留下一个金陵学子的青春念想。于是在学校图书馆为自己策划了平生第一次个展——赵彦国书画篆刻展。现在想起来,那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却成了我对青春最真诚的交代。人生能有几个这样的四年?最幸运的是,这场展览被当时的校长伏开如先生看到了,他没嫌弃我这个“工科男的文艺执念”,反倒格外赏识,历尽艰辛把我留了校。这份机缘,像一束光,让我第一次觉得:热爱真的能照亮前行的路。

  留校后的我没有丝毫的懈怠,总觉得要对得起这份认可和信任,就得加倍努力——于是考成人大专,学外语,啃专业书,拜访名家,不断加强内功;用了七年时间,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师从徐利明教授,彻底从事书画篆刻的专业研究。那些年,食堂、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苦中作乐,真是充实!2006年硕士毕业,一心想当老师的我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的教师岗,恰巧那一年江苏省文化厅首开事业单位招考,怀着那份对南京的依依不舍,我还是试着报了名,没想到竟然拿了面试第一名,进了晁岱健先生主持的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在书画研究部做研究工作——这下,我的专业真成了安身立命的职业了。

  可我总觉得“还不够”。2009年,在为山先生的指引下,我又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的博士生,开始了三年“北漂求学”的日子。北京的冬天比南京冷,赶论文、泡图书馆的夜晚也常觉得孤独,但一想到能跟着顶尖的老师学东西,能看到更多传世名作,就又有了劲。2012年博士毕业回到南京,承蒙章剑华主席提携,调到省文联,在艺术部、书画院、书协前后工作了五年——那段日子,我见识了太多各种优秀的人,还有前辈老艺术家的风骨和当代新青年的风华,也更明白“艺术不是孤芳自赏,要连着烟火气”,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9年10月,感谢厚爱,我被调回了文化厅,去了美术馆,一待又是三年。在那儿,与惠泉馆长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抗疫时光,我们搞“活化典藏”,做“每日一美”,把馆藏作品一件件讲给大家听;策划“赏美术经典,学百年党史”,用书画蔵品讲好红色故事,做“向美而行”微纪录片。美术馆不是“高冷的殿堂”,是要让文化活起来、走进人心田的地方。2022年到文化馆工作后,这份“艺术普及,文化惠民”的理念更重了,推出好多场“接地气,润民心”的公益活动,就想让艺术离大家再近一点,让更多人能从笔墨里、从展览里,从一场场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之美,让文化馆真正成为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

  时间真快!钟山望岳——回望来时路,从山东到南京,整整三十三年了。我常说自己是“齐鲁游子”,身上带着山东人那份“踏实肯干、知恩图报”的性子;而南京这座古都,用它的包容和积淀,滋养了我三十三年——从一个懵懂的中专生,到能为江苏文化事业尽一份力的工作者,每一步都离不开贵人相助:赏识我的老校长、教导我的恩师、信任我的领导,还有一直支持鼓励我的家人和朋友们。这三十三年,有求学时的寒窗苦,有工作中的难题坎,还有人性的复杂,可最多的还是“乐在其中”的忘我。热爱成了事业,付出有了回响,能为自己热爱的文化事业做点实事,人生岂不快哉?

  岁华至今鬓己斑,往后的日子,我还是那个山东来的“老南京”,揣着感恩,握着笔墨,继续把艺术的温度传递下去——毕竟,能在金陵这片土地上,一边追着艺术梦,一边为大家做点事,这本身就是幸福的!

  (2025年9月9日清晨,赵彦国于无锡市委党校)

标签:赵彦国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