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脉:上个世纪“南京第一街”的传奇崛起
2025-09-08 12:3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长宁  
1
听新闻

  提及上个世纪南京商业的传奇之地,新街口当仁不让。民国学者张恨水在《丹凤街》里描述:“南京的热闹,全在新街口那一带,像个大漩涡,把四方的人都卷了进来。”上个世纪风云变幻,新街口从一片荒地逆袭发展为“中华第一商圈”,“南京第一街”的名号实至名归。它不只是商品交易场所,更是商业文化象征,承载着南京人的生活记忆与城市梦想,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兴衰变迁。

  萌芽:商圈破土而出的序曲

  回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新街口是南京城西南被繁华遗忘的荒地。据1927年《南京市政公报》记载,此地多为坟茔、农田,仅有三条土路交错,雨天泥泞难行。当时南京商业中心在城南夫子庙、三山街,新街口只是城乡结合部不起眼的角落。

  1929年《首都计划》颁布,改变新街口命运。该计划由孙中山先生构想、外国专家参与编制,将新街口定位为“首都中心商业区”,规划拓宽四条主干道交汇形成十字核心,周边布局商业、金融、办公设施。

  随后大规模改造工程开启。1930年,汉中路、中山南路等主干道动工,拆除破旧民房与坟冢,铺设进口柏油路面,安装西门子铸铁路灯。1932年,新街口广场初具雏形,中心设圆形花坛,成为南京首个现代化交通枢纽。

  硬件设施升级吸引商业资本。1930年,南京商界名流秦起鸿等人集资20万元筹建中央商场,设计参照上海先施百货,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配备自动卷帘门与通风系统。1936年1月15日开业,300多家商户入驻,涵盖绸布、鞋帽、钟表、南货等20多个行业。门口“中央商场”霓虹灯牌由上海亚洲电光公司制作,夜晚点亮红光映半条街,十里外可见,成为年轻人打卡地。

  同年金融机构抢滩。国货银行南京分行在新街口西北侧建成三层西式办公楼,采用希腊柱式设计;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支行,推出“一元开户”平民储蓄业务,吸引大量市民。据1937年《良友》画报统计,抗战爆发前新街口一带商户超500家,日均人流量1.2万人次,“商业 + 金融”雏形初现,“南京第一街”名号在民间传开。

  成长:商业复苏与奋进的乐章

  1937年南京沦陷,新街口商圈重创,百业萧条。中央商场被日军占作“军用物资仓库”,多数商铺停业,霓虹灯牌拆毁熔铸军火。1945年抗战胜利,新街口才复苏。

  中央商场经三个月修缮,1945年10月重新开业。商户从上海、苏州、广州运来积压商品,“瑞蚨祥”绸布庄摆出杭纺、湖绉,“亨达利”钟表行恢复卖瑞士进口怀表,“老凤祥”银楼重打“祖传手艺”招牌。1946年,上海“李顺昌”西服在新街口南侧开分店,从上海请12位特级裁缝,采用“量体七次、试穿三次”定制流程,纯羊毛西服售价相当于普通职员两个月工资,吸引军政要员、富商名流订购。《南京人报》报道,李顺昌门口停满美式吉普与黄包车,裁缝师傅忙到深夜。

  街头巷尾小商贩增添烟火气。中山南路与汉中路交汇处“转角广场”,糖粥藕摊主敲木桶吆喝,炸臭豆腐商贩支起铁皮炉子,卖糖画、捏面人手艺人围满孩童。1948年《南京人报》调查,新街口每日人流量超3万人次,周末突破5万,比战前多近一倍,成为战后南京恢复最快、最热闹商圈。此时金陵饭店建设规划消息传开,人们期待区域繁华。

  1949年后,新街口进入计划经济时代,成为南京物资供给核心枢纽。1952年,中央商场收归国有,更名“南京市第一百货商店”,商品凭票分配。商场“钟表柜台”热闹,上海产“上海牌”手表售价120元,需工业券且提前登记排队,市民凌晨带小马扎在商场门口等,柜台前拥挤,售货员需多喝水护嗓。

  这一时期新街口涌现“老字号”。1956年开业的“南京理发店”,用红木家具、黄铜镜子,师傅用德国“双立人”剃刀,推出含六道工序的“刮脸修面套餐”,受中老年男性喜爱;1964年成立的“新街口副食品商店”,春节前一月筹备年货,腌腊柜台有南京板鸭、金华火腿,糖果柜台有大白兔奶糖、水果硬糖,柜台前排长队,售货员用杆秤称重、油纸包货,成为一代人记忆。

  鼎盛:商业繁荣与辉煌的交响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进新街口,商圈鼎盛。1982年,中央商场试点“个体商户租赁柜台”,广州“的确良”衬衫、上海雪花膏、香港电子表亮相,年轻姑娘挑时髦服饰,商场播放邓丽君《甜蜜蜜》。1986年9月,南京第一家外资餐饮企业“肯德基”在新街口开业,150平方米店面,开业当天排队绕大楼三圈,有人从浦口、六合赶来,花2.5元买块原味鸡小心吃半小时。

  90年代,新街口进入“高楼时代”,商业格局升级。1992年,金陵饭店建成开业,37层现代化建筑成为新街口及南京地标,提升城市形象,带来大量国内外高端客源。1996年,香港金鹰集团兴建的“金鹰国际购物中心”建成,21层,引进LV、Gucci、Prada等国际奢侈品牌,开业当天营业额突破500万元;1998年,新百商场扩建,营业面积从1.2万平增至5万平,配备自动扶梯、中央空调、电子导购屏,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

  “新百商店”与“中央商场”成为“百货双雄”。新百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中国百货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南京市公司新街口门市部”,1992年改制,199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南京首家商业上市公司;中央商场以“亲民定位”占大众市场,两家商场错位竞争又在促销活动中较量,引领南京消费潮流。

  1999年,新街口商圈爆发“价格战”。3月,中央商场因旧楼改造推出“拆旧楼8000万元商品大酬宾”,服装、家电、日用品平均降价30%,当天客流量40万人次,销售额破1000万元。新百商场应战,打出“高于8000万元商品大酬宾”的“回报价”,华联商厦、南京商厦推出“非常价”“狂喜价”,新街口成“中国商业的价格谷地”。这场价格战实现“双赢”,新百与中央商场当年销售额分别达8.6亿元和7.8亿元,创历史新高,商圈客流量增长40%,巩固“华东第一商圈”地位。金陵饭店凭借高端定位,为新街口商业生态增添高端消费元素,带动周边商业发展。

  除“双雄”外,新街口崛起一批实力商家。位于汉中路金陵饭店对面的南京友谊商店,1992年9月18日试营业,是南京最早国营涉外商业企业,3000平方米店面,需凭外汇券或侨汇券进入,经营两万余种商品,以名特优金银首饰、进口家电、高档烟酒为特色,后重装升级为“友谊广场”,引入ZARA、H&M等时尚品牌,定位年轻都市白领,跻身新街口商圈“五霸”。

  华联商厦以“大众实惠”为特色,1993年开业,靠丰富商品种类和亲民价格站稳脚跟,“百姓超市”区域24小时营业,成为夜间购物热门选择,与其他商家共同支撑新街口商业繁荣。

  餐饮文化:舌尖上的新街口记忆

  新街口商业发展中,餐饮文化与百货商业交织。金陵饭店餐饮融合各地美食精华与中西方烹饪技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1912年开业的“老广东”是新街口最早粤菜馆,创始人陈焕棠是广东南海人。民国时南京为首都,老广东因正宗粤菜受南方官员青睐,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宴请。

  1920年广东商人李文轩创办“大三元”,以“广式点心 + 粤菜宴席”为特色,店名取“连中三元”之意。上世纪80年代,“蟹粉小笼包”每天卖出2000多笼,皮薄汁溢。当时南京人宴请流行先到大三元吃早茶,再去新百逛街。

  始建于1933年的福昌饭店,是新街口现存古老饭店之一,由民国实业家金润之投资,建筑为Art Deco风格。福昌饭店以淮扬菜为主,兼收粤菜、鲁菜精华。抗战时被日军占用,1945年光复后重新开业,保留当年宴会菜单复印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糖烟酒糕点公司开设“太平村食品商店”,在凭票供应年代是“奢侈品商店”。一楼烟酒柜台有茅台、五粮液,糖果柜台有大白兔奶糖、麦丽素,无需票证,吸引有闲钱市民。

  1951年开业的“长江南北货商店”是新街口“食材宝库”,200平方米店面汇集长江流域及南北各地特色干货。物资匮乏时是家庭主妇采购年货首选,提供“代加工”服务,腊月店门口挂满腊味。

  上个世纪的新街口,从《首都计划》蓝图到“百货双雄”商业狂欢,再到餐饮名店味觉记忆,发展与时代紧密相连。这里有霓虹灯牌下的青春、票证时代的生活、价格战中的智慧和舌尖上的温情。“南京第一街”的传奇,不仅是商业崛起史,更是南京人的生活史。如今新街口仍是南京商业核心,上个世纪的奋斗、坚守与创新故事,融入商圈肌理,成为城市珍贵文化遗产。金陵饭店作为发展重要参与者,与众多商家共写新街口辉煌。(张长宁)

标签:新街口;南京;中央商场
责编:邓雯婷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