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符号。从三千年前甲骨文的刀刻痕迹,到秦篆汉隶的方圆之美,再到魏晋风骨的书写狂放,以及唐宋元明清的承续与创新,汉字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一种美学的存在,是文明的脉搏与民族的灵魂。可以说,汉字之演变,正是中华文明不断延续、不断创新的缩影。
9月5日上午,作为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务委员,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大美汉字通识课首届实践成果展”开幕式。
秋阳杲杲,依旧炽热难耐,然而南京大学美术馆内外却人潮涌动。许多观众早早赶到,在宣传牌前驻足拍照,记录这一值得铭记的文化盛况。
9点10分,开幕式正式启幕。展厅内的翰墨书香与熙攘人潮交织出庄重而热烈的氛围。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鲤鲤,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孙晓云,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以及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等学界翘楚与谢少承、管云林、黄正明、纪松、李双阳、薛元明、朱琪、陈鹏、朱权等书法界名家纷纷到场,共同见证这一兼具教育情怀与文化厚度的书法展。
南京大学自2024年秋季起开设“大美汉字”通识课程,该课程由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倡议并主导,在南京大学党委的全力支持下迅速落地实施。短短一年时间,已有六百余名来自文、理、工、医等不同院系的学生走入课堂,或首次执笔,或再度临池,循着汉字的形、音、义与神的脉络探寻传统文化的深意。令人欣喜的是,活动不仅吸引了中国本土青年,也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他们在书写与研习汉字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建立起跨越地域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此次展览共展出121幅作品,涵盖了学生临摹的碑帖之作、创作书写,以及授课教师与专家名家的书法佳作。展厅内一幅幅作品既有厚重沉稳之气,又有轻灵飞动之姿,行、草、隶、篆各展神采,勾勒出汉字在历史与当代之间的流动轨迹。尤其是51位学生代表的“双幅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一幅临摹古帖,一幅独立创作。临摹,仿佛在与古人对话,笔画之间有厚重的时空回响;创作,则寄托了青年学子们的自由情怀与当代感悟,透露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那些来自不同背景学生的作品,既是个体心灵的抒写,也是文化认同的凝聚。汉字的力量在此刻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种能让人触摸到历史温度、感受到精神脉动的存在。
到场嘉宾发出由衷地感慨:“真是想不到会有这样的水准,有些学生的作品,已经接近专业水平了,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种惊叹,不只是对作品技法的肯定,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未来的信心。青年之手所写下的文字,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当下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开拓。
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在致辞中深情指出:大美汉字不仅仅是一门课,更是一张南京大学美育建设的亮丽名片,是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与展览,汉字之美能在校园内外蔚然成风,在更广阔的江苏大地生根开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走进青年心灵,进而汇入民族复兴的文化血脉。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则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她强调,这门课程以“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载体的美学与文学意涵”为主题,既有系统的理论课,又有沉浸式的实践课。从“文字、文学、文化、文明”四个维度层层展开,让学生在汉字的字形美、字义美、字音美与文化的博大、文明的创新之间穿梭探寻。她相信,汉字之美不仅仅属于中国,更能成为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
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张景胜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在“大美汉字”课程中重新认识了《说文解字》的学术地位,理解了文字如何深刻影响文学的生成,体会到汉字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价值。他还参加了“金石墨韵·汉字文化技能挑战赛”,荣获前十名的佳绩。他说:“这不仅是一场学习,更是一次与文化根脉的对话。”他的感受,正是“大美汉字”跨越地域与民族界限的最好诠释。
“大美汉字”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技法的传授,更在于让青年一代理解:汉字是中华文化最深的根,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我们记住过去、理解当下,也让我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拥有一份独特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从课堂到展厅,从校园到社会,“大美汉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实践方式,正在把汉字的根脉与当代青年的创造力紧紧相连。
此次书法展,不仅仅是一次作品展示,更像是一场文化的礼赞。它提醒我们:汉字不仅仅是书写的符号,更是一种文明的表达方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今天,当青年学子以笔墨为桥,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世界贯通起来时,“大美汉字”的意义才真正彰显出来——它让中华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也让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拥有了更深厚的精神底色。
汉字,从未只是文字,而是文明自身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