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主办的“‘荷而不同’荷花主题中国画展”在莫愁湖美术馆开展,因其新颖独特,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荷花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厚重的花卉,那亭亭玉立的风姿,绚丽荀粲的色彩,雍容华贵的容颜,清洁淡雅的光晕,羞涩腼腆的韵味,耿直豪爽的气质,一尘不染的精神,深深地吸引着人民大众;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争相创作的源泉,表达思想情感的题材。
人们热爱荷花,诗人赞美荷花,画家展现荷花,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最早描写荷花的诗句出自于春秋时期的《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以及“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陈风》)。从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到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了人们对荷花的喜爱;从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江南可采莲》),到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展现了采莲少女的美丽;从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妙趣横生的自然景观;而从皮日休的“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装”(《咏白莲》),到唐寅的“凌波仙子斗新装,七窍虚心吐玉香”(《咏莲花》)将荷花比喻美女,清纯脱俗。每一句诗意,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反映了荷花世界的丰富多彩。
最早将荷花描绘出来的作品是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河南郑李家楼春秋大墓出土的“青铜莲鹤方壶”中就有“莲托鹤飞”的形象,壶盖四周外移的双层透雕莲瓣,形象逼真,莲瓣向四周翻仰,烘托出莲心一只鹤,展翅欲飞。不过,早期的荷花图还只是作为配景出现在画面上,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洛神身后是一片盛开的荷花;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仕女头上所戴的是荷花等。荷花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大约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而真正的成熟是在宋代。据《宣和画谱》载:宋代已出现了专业的荷花画家和作品,如黄筌的《荷花鹭鸶图》、徐熙的《瑞莲图》、边鸾的《鹭下莲塘图》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南宋画家吴炳(传)的《出水芙蓉图》,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荷花图真迹。此后,历代画家的荷花图层出不穷,精彩纷呈。
本次画展取名“荷而不同”,是要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荷花的端庄、艳丽、高贵、幽雅、多彩、妩媚、馨香、秉直等的风姿绰约。画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荷花观察和写生,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艺术再加工,让“思想神游”,调动知觉、感觉、联想、想象、幻想等多种思维功用,抒发心灵畅想,传递思想情感,创造出风格各异的优美画卷,赋予了荷花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创作题材上既有“小荷才露尖尖角”,又有“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有“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表现形式上既有传统的水墨画,又有新颖的彩墨画,更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画。在表现手法上既有工笔画,又有写意画,更有“中西合璧”的创新画。这些画里荷花,雅俗共赏,能让观者观其物,察其形,闻其香,而有身临其境之感。
其实,“荷而不同”的原本含义应是“和而不同”,“荷”与“和”谐音,出自于孔子《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出君子能在保持独立见解的同时与他人和谐共处。寓意人世间应搁置争议,和平、和谐、团结、合作、联合的相处。荷花也和人一样,种类繁多,虽“荷(和)而不同”,但又能共同组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的崇高荷花世界,美美与共,表达“荷(和)为贵”的中华传统思想理念。
荷花又名“莲花”,“莲”与“廉”谐音,从《爱莲说》到《爱廉说》,古往今来,倡导清正廉明,以廉为品,以廉立身,以廉做人。做人要有以莲(廉)自喻,洁身自好,不堕于世俗的高尚情操,是所谓“荷花精神”;“‘荷而不同’荷花主题中国画展”正是这种“荷花精神”的展现。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副秘书长、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