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前进。1月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预先集结的国民党军七个师共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自卫还击,奋战七昼夜,至14日弹尽粮绝,阵地全部失守。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下山谈判时遭顽军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1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反诬新四军是“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军长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与刘少奇的意见,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采取“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地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月18日,中共中央发言人发表谈话,全面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摧残抗日力量、破坏团结抗战的罪恶行径。周恩来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也纷纷举行集会,揭露和声讨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径。1月20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顽固派阴谋,抗议其反革命暴行,提出取消17日反动命令、惩办祸首、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和实行民主政治等12条善后办法。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军长,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新军部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建。新军部成立以后,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在二三月间陆续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各部,统一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第一师由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粟裕任师长,刘炎任政委,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在苏中地区活动;第二师由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张云逸兼师长,郑位三任政委,罗炳辉任副师长,周骏鸣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张劲夫任政治部副主任,在淮南地区活动;第三师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所属部队编成,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彭雄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邓逸凡任政治部副主任,在苏北地区活动;第四师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所属部队编成,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在淮北地区活动;第五师由原豫鄂挺进纵队所属部队编成,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王翰任政治部副主任,在鄂豫边区活动;第六师由原新四军第二支队和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合编而成,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在苏南地区活动;第七师由原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编成,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任政委,李志高任参谋长,何伟任政治部主任,在皖江地区活动;独立旅由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五旅编成,梁兴初任旅长,罗华生任政委。
此后,为了加强对地方抗日武装的领导,在淮海、苏中、盐阜、淮北、淮南等根据地还先后成立了军区和军分区。1941年3月,淮海军区成立,覃健任司令员,金明任政委;4月,苏中军区成立,粟裕兼任司令员,刘炎兼任政委;9月,盐阜军区成立,洪学智任司令员,刘彬任政委;10月,淮北苏皖边军区成立,赖毅任司令员,刘子久任政委;1942年1月,淮南苏皖边军区成立,杨梅生任司令员,刘顺元任政委。
中共中央对新军部的斗争方针和任务发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皖南事变的发生,并没有改变中日民族矛盾的主导地位,也不会造成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华中敌后地区三角斗争的局面将继续存在。新四军要从这个基本情况出发,做好长期斗争的打算。要着重巩固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东的基本区,粉碎日伪的“扫荡”,击退顽军的进攻,并以此为基地,聚集力量,大力经营苏南、坚持皖南、发展皖中,在条件成熟时向西、向南发展。
194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成立,刘少奇任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下旬,华中军分会召开扩大会议,陈毅作建军工作报告。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历次指示,检查和总结了新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教训。会议号召把新四军建成正规化的军队。会议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高度的军事素养和坚强的战斗力;有模范的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有统一的编制、制度和科学的组织分工;有充满革命热情、富有朝气的工作作风和先声夺人的革命气概。会后,新四军各部认真贯彻军分会扩大会议精神,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开始了全面的建军工作。在政治方面,普遍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加强政治工作机关,加强党组织建设;在军事方面,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统一编制和制度,办好“抗大”、培训干部,从而使新四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各地的力量也获得较大发展。到1940年底,各地均成立了党的领导机关及下属组织,党员人数已近2万人。1940年11月,从新四军军部准备北移的情况出发,中共中央打算将东南局和中原局合并为华中局,统一领导大江南北敌后地区的抗日斗争。后因皖南事变的发生,这一计划被一度搁置。1941年4月27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原局会议,决定将中原局改为华中局。刘少奇、饶漱石、陈毅、曾山为委员,刘少奇、饶漱石分任正、副书记,曾山兼组织部长,饶漱石兼宣传部长。5月20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中原局改为华中局。
(中共中央华中局历史陈列展序厅)
各抗日根据地按照区党委—地委—中心县委—县委—区委的组织系统,调整了党的各级组织。
为了进一步总结过去的工作,确定今后各根据地的工作方针与任务,1942年1月20日至3月5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在阜宁县单家港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华中局领导人刘少奇、饶漱石、陈毅、曾山,还有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各根据地(鄂豫皖区除外)党政军负责人共26名正式代表出席。此外,还有70人列席或旁听会议。刘少奇代表华中局作了《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陈毅作了《论军事建设》的报告,饶漱石作了《关于党与群众工作》的报告,曾山作了《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黄克诚作了《目前军事建设中的部队政治工作》的报告。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的胜利召开,进一步统一了华中全党全军的思想和认识,明确了党组织和部队在相持阶段最困难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会后,刘少奇奉中共中央之命,调回延安工作。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的职务,陈毅代理华中军分会书记的职务。
来源:《江苏省志·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纪略》《中共江苏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