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江苏地名里的抗战故事 《嵌入大地的英名》80集微纪录片在南京上线
2025-08-15 22:2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八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年后的今天,由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和新华日报联合主办的《嵌入大地的英名——江苏地名里的抗战故事》80集微纪录片上线仪式,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成功举行。

  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晓荣,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江苏省委党史工办副主任夏国兵,江苏省档案馆副馆长薛春刚出席活动并共同开启80集微纪录片上线仪式。

  历史的密码,往往藏在最朴素的地名里。在江苏大地上,2000多个带着红色烙印的地名,是镌刻在大地之上的“史记”;而其中100多个以抗战英烈命名的地方,则是嵌入大地的“英雄纪念碑”。“我们与新华日报携手,用80集微纪录片的形式,将这些英名从大地上唤醒弘扬,让更多人知道,那些看似寻常的村名、路名、桥名,不是简单的名称符号,而是有温度、有故事、有精神的生命延续;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明白,如今的安宁与繁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英烈志士用‘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的信念换来的;我们更想让历史告诉未来:红色基因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它就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在我们血脉的传承中,等着被激活、被赓续!”汪晓荣在致辞时道出策划微纪录片的深刻含义。

  “今天,我们共同见证微纪录片上线,以此致敬先烈、致敬胜利,意味深长、意义深远!”双传学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公开出版的大型日报,新华日报在抗日烽火中诞生,自创刊起就自觉承担起了抵制侵略、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吹响了夺取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最嘹亮的“号角”,被毛主席高度评价为“党的一个方面军”。他特别介绍,“活动结束后,大家还要去参观新华日报报史馆,会看到一份无比珍贵的史料:那是一份出版于1945年8月11日的新华日报比大公报等其他报纸提早4天发布了抗战胜利的消息:‘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还配发了1400余字慷慨激昂的社论。泛黄的报纸、铿锵的语句,力透纸背,历史深处的胜利之声,扑面而来,让人心潮澎湃。”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吴建宁,现场分享了微纪录片的拍摄感悟,表示要努力追寻红色江苏热土上那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此次重磅推出的《嵌入大地的英名》微纪录片,是铭记历史、告慰先烈、启示未来的匠心之作。创作团队紧扣主题重大、江苏特色、全国视野、当代价值四个关键词,精选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抗战人物(叶挺、彭雪枫、吴运铎等)关联地名,出动精兵强将,推出80篇抗战报道和80集纪录片。

  据悉,系列作品既寻访这些地名背后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体悟英烈们的如磐初心,又见证这些“英名地”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如科技创新的前沿突破、乡村振兴的蝶变画卷、基层治理的智慧探索……力求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全国提供“江苏样本”。

  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4集纪录片样片,分别是:“革命生死为大众”的邓振询;瞒称求学报平安的胡曾钰;盐阜土地上的不朽忠魂方强以及我们从未忘记的国际友人约翰拉贝。这些镜头犹如穿越时空的信仰火种,照亮了砥砺前行的道路。回首峥嵘岁月,江苏作为华东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涌现出众多英烈,他们的热血和英名一起深嵌在这片红色土地。据悉,后续各集将陆续推出。

  启动仪式后,来自省内高校、革命纪念馆、媒体代表还围绕观片感受、如何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等话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标签:纪录片;红色文化;英名
责编:江南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