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陈向东:跨界能手的水墨维度
2025-07-14 21:5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高岭  
1
听新闻


陈向东:跨界能手的水墨维度

□ 高岭


  陈向东

  196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版画家协会(SAGA)会员、美国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校友会副会长、启东版画院原副院长。1997年起旅居美国纽约。

《一点莲(六)》 水墨生宣 180cm×97cm


《静观天下(二)》 水印版画 42cm×74cm


《越 No.1》 水墨生宣 122cm×181cm


《盛世荷风》 水墨生宣 180cm×500cm

  在中国传统书画艺坛,笔墨、技法、样式和媒介的“一招鲜”,成为无数人终身追求恪守并引以为豪的目标。与所谓师承、天赋、才情、人品一样,这成为在圈内互认和自认“大师”的基本依凭。这也是许多以“水墨画变革”为己任的艺术家所诟病的要处。我注意到一种突出的现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所有在努力摆脱传统书画窠臼方面有所建树并冠“水墨画”之名以区分的艺术家,往往都是出于不满足、不自闭于这样的“一招鲜”,有着一颗兼容并蓄各国艺术之特点优长的好奇心。

  陈向东,比出自传统水墨之变的艺术家更有令人刮目之处。他出生于“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江苏南通,凸显出南北文化兼而有之的南风北韵。

  陈向东于20世纪80年代在家乡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在南京艺术学院研修版画,以水印木刻而闻名。在追求明朗清晰、苍劲淳厚的肌理印味,与朦胧淡雅、水色迷离的烟雨意境的过程中,他养成了致广大而入精微的创作习惯,有了如何凭借媒介材料将物象、意象相互转换成形象的意识。

  旅美25年里,他跨界到瓷器艺术和水墨艺术方面潜心研磨,创作的作品新颖度之高,令人惊讶。用跨界高手来称谓他、赞誉他,毫不为过。木刻版画、瓷器绘画、纸本设色,这三项原本被无数人各自封闭经营、独善其美的媒介类型,被他大跨度地跨越和打通,在不同的媒材介质上,呈现出其特有的品性特征。

《太湖石(七)》 水墨生宣 180cm×291cm


《步步莲花(三)》 高温釉下青花


《狩猎图》 高温釉下釉里红、青花 2017年

  他的彩绘瓷器,形制在限定中求变化,形象在围合中求舒展,色彩在反向中求还原,延续了他在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的缜密构思、精细制作、正反转换的工作模式。世间最平凡的泥土,就像世间最多见的树木一样,经过陈向东的双手,拥有了精彩别样的诗意。对太湖石和夏日莲这两大类题材的反复表现,成就了他自身艺术特性的巩固与传播。与其他艺术家在瓷器泥胎上偏好轻巧点线与色块勾连的几何式图案,或一味运笔洒脱以求风云际会式意象不同的是,陈向东竟能在不同平面、弧面的泥胎上,描绘并烧制出富有写实状物情趣和侘寂内敛意境的盛夏荷叶和园中瘦石,显示出其高难度的写实功力和陶瓷烧制技术。其满铺展开的茵茵叶蓬,繁茂勃勃,充满了触手可及的质感;其曲扎叠起的高温釉下青花奇石,阴阳正反转合,明暗形体起伏,同样森然庄严,写实性极强。即便是他创制的其他花草瓷器,也同样让绿叶厚实、花蕊夺目,灼灼而立,令人过目难忘。

  如果说木刻版画的精工细致和复杂程序,与瓷坯的釉色描绘和窑变烧制一样需要耐心的话,那么,陈向东在纸本水墨上的创作,就更在心与物的关系上接近传统文脉,也更加自由和全面地展现出他对传统关键媒材在表现能力上的推进。他把水印木刻中对水性的理解和运用技术大胆地转换到对生宣中水与墨的控制中,从而令人叹服地展现出一种传统笔墨技法在宣纸上难以达到的墨形、墨色、墨质的稳定性。这意味着传统的笔墨经过他借自水印版画的“独门绝技”,竟然在难以控制的宣纸上能像西方油画那样塑形敷体,营造三维透视的画面效果。

  他的《爱莲(一)》(水墨生宣,2017年),以零距离切入的透视方式,用仰角表现出阔大荷叶悠然自在的状态。而借鉴自水印木刻的运水法,在生宣上让墨在运动中迸发出留光敷形的独特画面效果,极大地满足了当代观众对水墨画图真状物新的审美要求。在《爱莲(二)》(水墨生宣,2017年)中,他把创作的视点从画面中拉出,以站在画面之外的创作者视角来表现池塘荷叶的几重“之”字形排列姿态,画面富有扶摇而上的节奏,加上对荷叶纹理筋脉的洒脱且写实性极强的笔墨描绘,一幅中西审美趣味完美合璧的佳作跃然而出。陈向东独特的以水运墨方式,既还原客观物理现实,又保有东方审美意境,这在巨幅画作《盛世荷风》(水墨生宣,2018年)上得到了强有力的验证。这幅横篇巨制,虽然采取了前景近景远景的纵向透视法,但横向的景物展开和远景天际交汇处的广袤无垠,又修正了观看者视点的局限性。整个画面厚实却不封闭,茂密又还疏松。它有西画的逼真,更有中国画的神韵。能够将水墨控制和使用得如此精准而又怡然,且小至咫尺,大至数丈,非有法者不敢为,非有识者不可为。

《生生不息(三)》高温釉中彩 2017年


 《生生不息(一)》 温釉下青花 2018年


《灵山行旅图》 高温釉下青花 2017年

  陈向东近期对水墨的探索,走出了对自然景物的再现式表达,走向了意象式表现。由水印木刻版画得来的对水与颜料的理解与使用方法,让陈向东在纸上的状物图真形成了自己的水墨印迹特色。现在,他开始让水墨不再刻意去再现什么,而是自我生长。

  “因为画本身有它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我希望随心所欲让墨在宣纸上自然呈现。”陈向东认为。他近期的新作不再把自然当成一个对象性的存在来再现或者描绘,而是对宏观自然和微观自然的内在生命律动的整体把握,它们根源于对自然的理解,根源于对自然之貌相背后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物之场域的体认。这是对万物生命动感和能量的意象式表现。这些画作依然保持着与自然在意象上的互动和分享性,留有自然物象生动的影子和温度,而不是纯然、截然的抽象。

  我常说,不以让人看懂了什么为主,而以让人感觉到了什么为主,这样的作品离心灵最近,离形而下的物性和形象最远——它是形而上的,是关于世界可能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精神图景,虽然保留着对自然物象的意象性捕捉,但体现的却是对宇宙生命律动的完整自然的憧憬。陈向东长居美国,自然有着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他在新作上频繁使用的随意飞扬的色线,以四两拨千斤的点睛妙手,传递出当代一位穿梭于中西文化之间的艺术家努力融合在地文化与母文化的心胸。我相信,他的这批新作,超越具体的形象、特定的物性和狭隘的地域性,更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的人们所接受。他大胆又轻松地用一根彩色的线,把水墨画创作的维度牵引到了国际的视野中。

  (作者系著名艺术批评家、理论家、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博士,北京大学美学硕士、哲学学士,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标签:水墨;水墨画;艺术家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