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状元殿试卷与当下高考作文
2025-07-14 21:3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方敏  
1
听新闻

  甲午中日战争那一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特地增设了一届恩科会试。紫禁城大殿之上,41岁的张謇在殿试卷中挥毫立言,终成状元。

  张謇的答卷首先在立意上展现出高远格局与务实品格的完美交融。面对殿试策问,他开宗明义:“臣闻帝王之治天下,必有经国之规,济时之务。”这并非空洞口号,而是以“保邦制治”为志,将儒家“法先王”之道融入晚清积弊的深切诊断。他论吏治则主张“精其选,严其核”,言河工则强调“综核名实,节省浮费”——每一策都如精准的手术刀,切入时代沉疴。这与当下高考作文中“家国情怀”的呼唤遥相呼应:高分作文从不囿于小我悲欢,而是需怀“大我”之忧,在宏大主题下寻找落地的切口。当考场作文题指向时代命题,唯有将个人之思如张謇般汇入民族命运长河,方能成就沉雄立意。

  结构上,张謇的答卷如一座严谨的思想殿堂。他紧扣皇帝策问,分论吏治、河工、盐务、国防、教化诸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其论证如江河奔涌,引经据典为根基,切中时弊为浪峰,务实对策为航标。他谈国防,“精训练,汰冗弱”,“储将才”为要;论教化则从“人心”至“风俗”再抵“国势”,逻辑链条如铁索连环。这正是今日高考作文结构力的古老示范:高分之作需似精心构筑的宫殿——论点如柱,论据如砖,论证如梁,彼此咬合,方显稳固雄浑。若文章结构松散如沙,纵有珠玉之词,亦难逃倾颓之运。

  张謇答卷的灵魂,更在于那雄健文风下喷薄的情感力量与理性光芒。其语言如精铁锤炼,“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寥寥数语直指变革要义;其忧思深沉如海,“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字字浸透家国担当。尤为可贵的是,他在传统框架内萌动着“经世致用”的革新意识——这份殿试荣耀最终没有将他困在庙堂,而是化为日后实业救国、教育图强的实践火炬。这启示我们,今天的高考作文不应沦为冰冷模板的复刻,而应是赤子之心的真诚吐纳与独立之思的自由生长。如张謇般在“代圣贤立言”的规范下依然孕育“明体达用”的务实精神,才能在考场中写出既有情感温度又有思想深度的文字。

  张謇的状元殿试卷,不仅是张謇个人才华与命运的见证,也是观察晚清政治生态、科举制度运作以及传统知识分子面对时代危机时思想状态的重要窗口。它代表了传统科举制度下所能达到的思想和文辞高度,也预示了这位状元日后走向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道路的内在逻辑起点——对国家富强的深切关怀与务实精神。它是张謇辉煌人生的起点,也是那个即将剧变的时代的一个独特注脚。

  文字之桥,一头连着千年文脉的厚重积淀,一头通向未来征途的辽阔星空。张謇的答卷不仅是他个人才华的巅峰,也是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唯有在传统的沃土中孕育新芽,在时代的召唤下书写担当,方能使笔下文字在历史长河中真正熠熠生辉。

  (方敏)

标签:状元;高考作文;答卷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