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应麒麟图》
一幅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瑞应麒麟图》,总是让现在的人们忍俊不禁:卷轴上明明是一只长颈鹿,但图片说明却写着这是“麒麟”。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也是明代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日。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国与海外开展平等贸易,很多新奇的物产,也因而出现在神州大地。
“郑和下西洋每次归来,总会带回很多稀奇古怪的动物、植物、香料,其他国家也会进贡特产。这些海外物产让中国人大开眼界。拿长颈鹿来说,它除了脖子长以外,其他特征和传统观念中的瑞兽‘麒麟’很相似。”郑和研究学者、郑和后裔郑宽涛介绍,受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海外诸国抓住朱棣崇尚祥瑞的心理,纷纷将长颈鹿作为“麒麟”送来中国。
从榜葛剌国遣使进贡“麒麟”开始,共有七次之多。但当时的中国人从没有见过长颈鹿,因此将其误认为麒麟。
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官方互赠、贸易方式,船队带回了象牙、珊瑚树、玛瑙珠、水晶等珍宝,长颈鹿、鸵鸟、狮子、金钱豹等异兽,龙涎香、降真香、紫檀香等香料,西洋布、白荜布、姜黄布等纺织品,沉香木、紫檀木、五谷树等珍贵树木,大大开拓了明代初年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眼界,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和麒麟一样,大象也是象征太平的瑞兽。明代南京有象房村、大驯象门、大象坊等地名,象房村这个地名至今还在使用。郑宽涛告诉记者,明代皇帝在重大节庆朝仪中会使用大象,最多时一次要用到31头。江南并不产象,朝廷所使用的大象,一是来自“内贡”,在广西等地捕捉;二是来自“外贡”。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遍及东南亚,占城、暹罗、真腊等国纷纷进贡大象。试想一下,明初的南京城郊,水草丰美之处,大象优哉游哉,百姓早已对这“大家伙”见怪不怪。
郑和还带回来大量海外产的药用植物,在静海寺一带广泛种植,包括阿魏、丁香、乳香等。明代南京学者顾起元《客座赘语》载,万历年间,李时珍来南京时特地寓居于静海寺,考察郑和从西洋引种的植物,详细记录,大大丰富了《本草纲目》的内容。
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风景区有一棵五谷树,当地传说,此树也是郑和下西洋时带回,其果实形状好似稻、麦、黍、稷、豆等五谷或小鱼虾,如果实似五谷,则预示丰收,如果实似鱼虾,则预示要发洪水。
郑宽涛说,五谷树的传说在南京也有流传,《金陵琐事》《客座赘语》等文献中说,南京五谷树也是由郑和自海外携回,种植于明皇宫、大报恩寺、天界寺等地。清代诗人周宝偀咏《五谷树》:“种自西洋来,佳名五谷系。但看树婆娑,便知丰歉岁。”郑宽涛介绍,“五谷树”的学名是“雪柳”,俗称“过街柳”,它当然没有预示丰歉的“功能”,但很有可能也是来自海外的植物之一。
(记者 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