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燕|明式清韵姑苏来
2025-07-14 16:21: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1
听新闻

  吴门故府,苏城新都。南星北参,衡缘天江。

  江南的苏州,宛如细密织就的一匹锦缎,在明朝那流光溢彩的年月里,它更是繁华似锦——水运之利,商贾如云,财富如河水般奔涌;文脉深长,士子如林,清雅若兰草般弥漫。正是这财气与文气交融的土壤,方孕育出明式家具的灵秀风骨:既具实用之美,又备清雅之韵。明式家具集完美比例的型、式、工于一身,以简练、浑厚、精巧、典雅著称,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巅峰之作,成为一种具有东方哲学美感的艺术文化形式。

许建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苏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正宗正源

  明式家具起源于明朝的苏州,是不争的事实。苏州富甲天下,南来北往的运河之上,商船穿梭如织,富商巨贾们,谁家不追逐风雅?紫檀从南洋来,楠木自川黔至,贵重木料由四方辐辏,没有这丰厚的经济根基,又何来精工细作的底气?苏州又岂止是富庶?她更是一座被千年书卷熏染透了的城池。吴门画派开一代新风,沈周画里的条案,文徵明诗中的砚屏,他们眼光独到,崇尚简净,追求幽远的意境。当此般审美风尚浸润到日常起居,家具便不再是堆砌装饰的俗物。

  于是匠人们手下,只留下最精粹的线条、最合宜的弧度,纹饰也趋向淡雅含蓄——这简练之美,乃从文人案头与丹青意境中涓涓流淌而出,是文化之水洗练出的晶莹剔透。明式家具的线条里藏着书法家的笔意。紫檀木在苏州匠人手中褪去沉滞,圈椅的月牙扶手似王羲之的“之”字捺画,翘头案两端微扬的弧度,让人想起文徵明题扇时悬腕的余韵。那疏朗线条里,蕴藏着运河流动的财运;那空灵框架间,呼吸着园林深藏的幽意;那朴素质地上,更烙印着文人淡泊的性情。

  明清时期苏州城乡共有园办二百多处,为全国之首,其中不少为文人所构筑,如唐寅、文震亨、段玉裁、汪琬、袁学澜等,皆在苏州有园。这些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逸脱俗的意境,寄情山水花草,对苏式家具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以自身精神气度,直接参与塑造了明式家具的魂魄。他们亲自提笔勾画图样,指点工匠如何取舍,将胸中丘壑投射于桌椅几案之上:线条务求劲挺如竹,结构定要严整似骨,一切装饰皆须为整体气韵服务。于是乎,繁琐雕刻尽去,唯余木材本真光泽。

  特别是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屠隆的《考盘余事》、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这三部书对明清家具进行了品评和总结,推动了苏州地域的家具在使用功能及文化艺术方面的提高,以其简约而不失高雅的造型,将各种线型艺术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文人的参与注入了许多文化与美学、艺术的元素。家具有了独特外形并重视人体舒适度方面的考量,在人们实际的生活使用过程中得到认同与赞赏。

  明式家具格调清秀大方,造型精致典雅,线条简约而流利,比例适宜,结构科学,逐渐流行全国,成为当时家具的主流。真可傲称“独吾江南有”。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使用某一种木材制器或专做雕花的民间雕花作坊,有“紫檀作”“楠木作”等等。

  明式家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生产,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最得大家认可。一般来说,人们公认苏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正宗,也称它为“苏州明式家具”,简称“苏式”或“苏作”。直到今天,这种家具的造型与文化元素依然影响着当今中式古典家具的设计和制作。

  苏州明式家具,具有“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技艺精良、漆泽光亮”等四大特点,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结构严谨是指家具构成都是靠卯榫技艺,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及力的平衡;线条流畅是指家具外观上以线条为主,很少雕饰;技艺精良是指选料、配料、木工、打磨、漆工等每道工序均做工讲究,无懈可击;漆泽光亮是指家具上漆均采用生漆传统技艺,通过十几道工序的精工细作,达到似漆非漆的效果。

  这些简净的器物在留园水榭间静立,却让整个士大夫阶层趋之若鹜——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感叹:“苏式器具,天下莫不效焉”。当一件黄花梨画案经大运河抵达京城,它承载的不仅是工艺,更是一整套江南文人的生活美学。

  苏州红木雕刻厂的前世今生

  康熙年间,苏州城内有布商:76家;金镇和金珠铺:80家;而木商达到了130多家。由此可见当时苏州木商行业的兴旺,同时伴随着规模不断壮大:清代道光元年,憩桥巷出现了最早的合作生产——“小木工所”;光绪十九年,廖家巷(苏州红木雕刻厂原址)成立三义公所;民国时期,苏州形成80余家较为集中的红木作坊。可是,1945年后,因为战争,很多红木作坊与手工艺人便销声匿迹了。

  1954年一个宁静的午后,在一条名不见经传的东百花巷,7位手工老艺人相聚在此,成立了“红木生产小组”,这是苏州红木雕刻厂的前身,苏州的红木行业自此迎来了新生。该厂经过不断传承与发扬,在时光的酝酿中流芳满园,形成了以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成为苏州地区传统红木家具“苏作”的代表企业。先后被国家誉为:“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制作技艺传承单位”。

  在业内,许建平是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作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说来也巧,他是1954年出生,与苏州红木雕刻厂成立是同一年。

  他用四十余年的时间一个人担当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市级共14项文物保护单位的家具陈设的复原设计与修复。他一共修复了千余件明式家具,在苏州甚至全国很多园林、历史场所内都有许建平设计制作的古典家具,它们陈列在园林建筑之中,与园林一起讲述着古往今来的历史。

  他曾一个人完成了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园林苏州拙政园、苏州网师园及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苏州曲园、长春伪满洲国皇宫、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杭州胡雪岩故居等总体设计与恢复等重大工程,让世人再一次看到文化所沉淀的臻品瑰宝。

  初见大师

  初夏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光影,在一个风景秀丽的住宅小区,许建平缓步走来迎接我。他身高一米75,玉树临风。其欧式面部轮廓分明,鼻梁挺拔,双眸深邃而富有智慧,似乎能洞悉人心。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艺术家的风范。

  走进许建平的家里,只见客厅这个最大的地方改成了他的书房,最触目的便是那张宽大的工作台——长逾三米,稳稳当当地占据了书房的中心。台面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发亮,边缘处可见经年累月伏案的印记。在这张厚重的台面上,唯见几柄刻度已微微磨蚀的木工尺、三角板,几支绘图铅笔静静散落。可以想见,许建平每日便俯身于此,阳光斜斜照亮他校准尺寸时微眯的眼睛,铅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成了这方寸天地里最恒久的节奏——正是凭借这些至简的工具,无数件家具图样,便自这台面上诞生。

  古典家具设计都是利用单线条来绘制的,线条单一但结构复杂,要求精益求精,反复推敲,在结构的设计上,每一根木头都有其作用,减一根便会散架,增一根便成累赘,一件家具的设计图稿有时一画甚至数月。由于有了中国画的美学鉴赏基础,许建平在家具的设计中有了更精准的定位与文化内涵。

  许建平将我让座在会客区域,与书房相比,这是基本可以忽略的空间,落座后,我抬眼便见对面的墙壁角落挂着“苏州红木雕刻厂”的竖字门匾,初看以为是仿品,谁知许建平告诉我这是真货,当年厂子解散,作为总工程师的他什么也不要,只要这块厂牌,对于这个厂他有太深太深的感情。

  我面前的一杯香茗飘着袅袅的水汽,他说,老宅祖辈留下的红木家具是对他最早的启蒙,而园林则是他真正的老师,也是当代苏作红木家具最好的老师。在闲聊中,他的人生仿佛就是一部电影拉开帷幕。

  许建平1954年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年起,他便深受从事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姨妈熏陶,耳濡目染之下,对花鸟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临摹学习。“小时候住在老宅里,家里都是红木家具,”许建平回忆道,“可以说,是摸着红木家具长大的。”

  儿时的许建平,身影常流连于苏州园林曲折的回廊与静谧的厅堂。那些雕花的窗棂、幽深的庭院,是他天然的游乐场。然而,最令他着迷驻足的,并非假山池鱼,而是厅堂中沉默伫立的红木家具。他小小的个子,常踮起脚尖,好奇地凝视着太师椅扶手上蜿蜒的云纹,或用稚嫩的手指悄悄触摸八仙桌冰凉的、泛着幽光的桌面。阳光透过花窗,斑驳地洒在精雕细刻的螭龙、卷草上,光影游走间,那些静止的木头仿佛有了生命,向他诉说着无声的故事。这份在园林氤氲水汽与檀木幽香中日复一日地“浸泡”,让红木的纹理、榫卯的智慧、雕琢的匠心,如同种子般悄然落入他幼小的心田,成为他日后穷尽一生追寻苏作精魂最原始、最温暖的触动与起源。

  1970年,许建平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工艺美术行业,在苏州工艺美术公司技训班师从陈必强老先生学习中国花鸟画,到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苏绣工笔花鸟画稿的设计,三年后进入苏州红木雕刻厂设计室工作,又拜徐文达先生为师,从事中国古典家具设计工作。

  他在木工车间打磨了一年,又在雕刻案头精研了一年。掌心磨出茧纹,刀笔浸透木香,当他对家具制作的每一道筋骨、每一丝纹理都了然于心时,才终于正式执掌设计之责。此后,他前往南京林学院进修深造,学成归来,便一头扎进古典家具设计的世界,至今笔耕不辍。

  然而,彼时的环境尚未为明式家具的绽放提供沃土。为了满足外贸需求,许建平早期的设计更多是面向海外市场的作品。真正引领他叩开明式家具宝库大门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代风潮。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越来越多的古典旧家具,尤其是珍贵的明式家具,悄然流向海外。这些承载着东方智慧的器物在外域引发关注,其独特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才如同沉睡的明珠,在国内被重新擦亮、珍视。也正是在这股回流的文化自觉中,明式家具的设计与研究,如枯木逢春般,在许建平和他的同行们手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许建平对古典家具有着特殊的情怀,他经常在苏州的园林里隔着围栏描绘椅凳桌案,他把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家具一一画了出来,复原成型。许建平对古典家具的制作程序熟识能详,他认为榫头是古典家具最重要的结构,好的古典家具可以做到严丝无缝,里面一点胶水都不能用,许建平经常会给工人们传授古典家具的工艺特点。

  说到这里,端坐在我对面的许建平忽然起身,从里屋捧出一个蒙尘的镜框,指尖拂过积年的薄灰,动作轻柔如抚触婴儿的肌肤。镜框里,一张泛黄的手绘图纸静静呼吸——墨线纵横,细密如织,每一根线条都浸透岁月沉静的力道。

  “那年,厂子散了……”他声音沉缓,目光却灼热地烙在纸上。记忆陡然倒回那个仓皇的午后。徒弟跌撞而来,满面烟尘气:“师傅!您的图纸……全堆在院角,眼看要进炉膛了!”话音未落,许建平已如离弦之箭冲出家门。只见厂区空地上,旧日心血正被当作无用的废料投入火焰,纸页在热浪中痛苦蜷曲,焦黑的边缘卷起,像无数飞蛾的残翅。他冲入那呛人的烟雾,不顾灼热,双手在纷扬的纸灰里急切翻寻。终于触到几张边缘微焦、尚算完好的图纸——那是他初入红木雕刻厂时,一笔一划描摹的家具图纸。他紧攥着这劫后余生的纸页,仿佛攥住了自己滚烫的青春。其中一张,被他带回家中,细细拂去尘埃,精心托裱,镶入框中。

  此刻,他的手掌缓缓抚过镜框冰冷的玻璃。那细密的墨线在夕照下仿佛重新流动起来,图纸沉默如初,却分明听见一个匠人穿越四十载光阴,与青春的自己,在纸上紧紧相握。

  屡获殊荣

  1987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艺术家具展上,32岁的许建平设计的《雕灵芝厅堂家具》共17件作品经二轮角逐最终斩获了香港“中国艺术家具展销会”唯一一个金奖。在整套家具的监制上,他从头到尾跟踪,一块花板雕得不好,放在边上,重新雕。花了将近半年时间,所以各道工艺都做得很到位。凭借着这套作品,许建平在古典家具界闯出了名堂、站稳了脚跟。

  1991年中国明式家具学会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明式家具展览会”上,许建平设计的“微型明式家具”套/17件荣获优秀设计奖。

  2015年,许建平设计监制的帝王木“祥韵日月”大画案在第八届中国(上海)红木艺术家具展上荣获最高奖项特等金奖;2016年,许建平设计监制的“明韵”书房作品在第九届中国(上海)红木艺术家具展上再获最高荣誉特等金奖,再次展现了许建平的深厚功底与超凡实力。

  15分钟极限测绘

  1987年,许建平受邀复制故宫里的同治皇帝雕龙御座,他要求亲自观摩,院方基于保护原则断然拒绝。原来,1983年电影《垂帘听政》拍摄期间发生文物损伤事件后,故宫博物院全面收紧文物接触权限。经与故宫办公室多次协商,最终破例批准:仅允许单人进入现场15分钟,严禁触碰器物,仅可目测与有限测量。

  仅凭提前手绘的精密草图,配合135胶片相机与坐标定位法,许建平展开全尺寸复原:零误差复现:传统同类项目需3个月,此次从测绘到完成全套施工图仅用17天完美复现垂帘听政御座,缔造中国古典家具修复史经典案例。许建平以“双眼堪比照相机”的绝技完成了一场文物复刻奇迹。

  其实在许可前日,许建平就已做好功课紧贴殿前玻璃窗,以“毫米级透视”完成御座全方位角度结构的白描图。长达50分钟的高强度观察中,精准记录78处榫卯节点及龙腾龙鳞立体身形,手绘图纸并标注各部位深浅数据,包括整个御座雕刻图案层次的界定。他后来一直对徒弟说:我们在做任何一项工作时,必须心中有数,要打有准备之仗。

  网师园的红木轿

  许建平对古典家具、古典园林的历史、技艺与营造颇有研究并有所建树,多次被邀请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级、国家级、省市级重要项目的总体策划、设计、监制与恢复工作。

  1992年,受当时中国明式家具学会会长陈増弼所托,许建平根据陈增弼手绘草图,整体设计了北京中南海紫光阁总理会见厅雕龙背景地屏及迎宾地屏,这些项目的完成提升了许建平在业内的认可度。

  1998年,苏州网师园为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打算在园内复制一件重雕花的大型红木轿子以反映姑苏当时民俗风貌,而仓库里只剩下残缺的3块花板与十多根长短不一的散件。由于没有任何参照物,没有哪位设计师、修复师傅敢承接这份工作,特别这些残之料因丢失了80%以上,连想象的依据也无法形成,一时真可谓无计可施、无从着手。

  在业内人士的推荐下,许建平受邀来到现场考察。经过缜密思考,他发现只要把轿子顶部的设计解决了,剩下的部分就容易了,说是容易但一时就是想不出这古典元素的顶部哪里去觅相似的参照物。7天期限的最后一天中午,许建平终于想到了苏州虎丘风景区内剑池旁二仙石亭的顶。最终,石亭顶的形状用木结构的形式被成功“嫁接”到轿顶上来,还获得了前来考察的联合国专家的一致好评。

  残烬中的龙影

  南京总统府深处,许建平立在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前。脚下青砖缝里渗着1864年的焦土气息——那年湘军火攻三日,九重宫阙尽化飞灰。他俯身捻起一撮土,指尖搓开炭黑与朱砂的颗粒,恍见当年金龙藻井的碎屑。

  1999年,为了筹建南京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包括恢复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的家具陈设、古典装饰,江苏省政府向全社会征求复原设计方案,一段时间内,收到应征方案50多个。经专家评审,均不符合理想的效果。明朝初年,这里曾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为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也是江宁织造府的一部分。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均以此处为“行宫”。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南京后在此定都,洪秀全将清朝王府宫衙旧址扩建为天王府,时间长达11年之久;此后,曾国藩又在此处重建两江总督署。

  苏州市有关部门推荐并邀请许建平来做设计方案。许建平决定一试,他即刻赶到南京与有关部门沟通,全盘了解有关部门对于复原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太平天国天王府所有室内物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充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在许建平看来,太平天国天王府家具陈设、古典装饰的复原,除了配合古建彼此协调呼应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再现洪秀全渴望做皇帝的时代背景,符合洪秀全皇帝梦的心理与场景,体现洪秀全享受皇帝生活的奢华与排场。明确了设计定位,许建平思如潮涌,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设计,一套家具陈设、古典装饰完整的复原设计方案送到了江苏省有关部门。很快,专家组核准通过了这套方案。许建平的图纸正咬合着历史断裂的齿痕——所谓复原,不过是借今人之手,为灰烬里的文明续上未竟的叹息。

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家具陈设、古典装饰恢复设计、监制

  接下来的日子里,许建平作为总设计师和监制人,全程主持指导太平天国天王府家具陈设、古典装饰的恢复,包括宫殿内金漆龙座、龙屏、龙柱等古建木制雕刻构件的复原与设计。他在制作工艺上不放过任何细节,工人们都严格按照许建平设计好的图纸,精雕细琢,匠心如丝。将近一年时间,太平天国天王府家具陈设、古典装饰恢复终于大功告成,十分逼真地再现了当年场景。

  许建平的指尖拂过最后一道金漆,洪秀全的“龙椅”巍然矗立于复原的天朝宫殿深处,不再是史料中模糊的剪影,而是触手可及的威严。目光所及,金箔璀璨,层层叠叠,如骄阳熔铸。椅背盘踞的五爪金龙,鳞甲毕现,怒目昂首,仿佛要挣脱束缚,腾入那描摹着“太平一统”的藻井云端。椅身朱漆沉郁如血,镶嵌的螺钿与玉石,在幽深的殿宇里,流转着星河般细碎而冷冽的光。这不仅是座椅,是权力浇筑的图腾,是“天王”俯瞰他短暂江山的巅峰象征。

  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历史文物陈列馆分为天王宫殿(天王宝座)、天王书房和天王内宫三部分,依当年形制仿建,向世人展现了太平天国时天王宫殿的全貌,系统介绍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12年的兴衰史。殿堂之内,楠木大柱撑起高阔的穹顶,蟠龙纹饰盘绕其上,仿佛回荡着昔年诏令的余音与金戈铁马的混响。许建平用无界匠心重现的,不只是一把龙椅的形骸,更是一段昙花一现的天国梦华。

  拙政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而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集中代表。它依水而建,山水萦绕,亭榭雅致,花木繁茂,建筑精妙而飞檐雕花,长廊曲折而远近呈景,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又承载了明清两朝兴亡的历史印记,曾为李鸿章故宅,乃苏州四大园林之一。

  李宅一期陈设恢复了89款170件家具,这项工作从设计、制作,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历时数年。接到拙政园李宅整体家具设计的宏大任务后,许建平欣然领命。第一期项目涉及李宅的轿厅、大厅、正房和楼厅等建筑,其中轿厅的两顶红木官轿和花轿,又称男轿和女轿难度最高。两顶轿子样式精美绝伦、工艺复杂精湛,轿体的装饰以镂空雕板为主,官轿有140块雕花板,图案为牡丹,寓意吉祥富贵。花轿有123块雕花板,图案为梅、兰、竹、菊。每一块雕花板的图案都不一样。设计图纸高达数百张。此刻他正俯身校准婚轿的轿杆,六个月的雕琢让这顶红木轿子泛出暗红血泽。

  从2014年1月正式开始,40个工人,加班加点、夜以继日,整整做了10个月,才将89款170件家具完成。那日,婚轿终成。八名轿夫试抬时,整座轿子竟如云烟轻晃,而空荡大厅中央的红木轿子,轿门垂帘微微晃动如幻如真。

苏州拙政园李宅——女轿

  大厅是建筑群规格最高的场所,简红大气的明式红木椅,椅靠背翘头上雕有荷花瓣,天然几旁板上雕有凤纹等等,每一件苏作家具都体现着明清时期江南官人家精致、高雅。成功唤醒了沉睡百年的历史印记。不仅掀开了岁月的尘封,更以其精妙绝伦惊艳世人。百年兴亡,时光浩瀚,游园其中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河里。

  这场由许建平呈现的红木家具艺术盛宴,其设计巧妙融合了“明的结构”与“清的元素”,大师仿佛用双手推开了时光之门,跨越古今,传承着红木家具的精湛艺术。明式家具的特点是简约、明快、淳朴、线条流畅。而清式家具则具有威严、华丽、多用方料、装饰繁琐等特点。

  李宅从大厅、轿厅、女厅、男厅都留下了许建平的手笔,小到古典简雅的红木椅,精致巧妙的女子闺房的玫瑰椅,大到婚嫁用到的轿子,以及床榻案几等。精细的雕刻技艺传达了梅兰竹菊美好吉祥的寓意。其家具上飞花镌刻,龙凤雕纹,逼真还原了昔日李宅大户人家高雅气派的鼎盛景象。

  许建平看着自己的作品,长舒一口气,它们静卧在百年老宅里,那些圈椅映着长窗的棂影,玫瑰椅畔仿佛仍有未散的脂粉香。他离宅时,暮色四合,回望厅堂里静默的家具群,新雕的梅花在昏暗中浮出幽光,恍惚间似见簪花女郎的身影绰绰掠过玫瑰椅,再凝神时,唯有穿堂风摇动轿顶的流苏,影子碎了一地的清寂。

  一个人恢复了一座皇宫

  2000年,许建平担任长春伪满洲国皇宫复原总设计和监制。这是许建平职业生涯中一次重大的挑战,其设计方案被认为“最符合时代特征和恢复要求”,他凭一己之力在布满尘埃的废墟中,花了三年的时间独立设计、监制、复原,从无到有恢复了国家一级博物馆——长春伪满皇宫全部家居陈设。他也因此被誉为“一个人恢复了一座皇宫”。

长春伪满洲国皇宫复原之一——叩拜间

  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是中国现存三大宫廷遗址之一,是在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居住的宫殿旧址上建立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伪满皇宫当年是在原吉黑榷运局官署的基础上陆续改建扩建而成的,先后用作溥仪的“执政府”与“帝宫”。伪满皇宫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伪满皇宫主体部分即核心保护区为4.6万平方米,其余为附属部分。主体部分以中和门为界分为内廷和外廷两部分。内廷包括缉熙楼、中西膳房、御花园、同德殿、书画库等,是溥仪及其眷属的生活区。外廷包括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宫内府、日本宪兵室等,是溥仪的政务活动区。此外,伪满皇宫还有御用汽车库、马厩、跑马场、花窖、禁卫军营房、铁路专用线、神庙、祭祀管理机构、近卫军营房等附属设施。伪满皇宫大小建筑数十座,建筑风格古今并陈、中外杂糅,具有典型的殖民性特点。在创作复原方案时他根据一些老报纸和模糊不清的资料照片为参考,夜以继日进行设计,他一个月在宾馆没出门,牛奶饼干方便面吃了几箱。

  面对这座因溥仪仓促出逃及后续破坏而几乎空置的宫殿,复原工作最大的挑战在于史料的极度匮乏——宫内仅存零星原物和少量模糊的室内旧照。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许建平踏上了艰辛的史料搜集之路。他遍寻伪满洲国时期档案,搜寻伪皇宫、关东军司令部及“八大部”等日伪机构的图文影像。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缘,他在大连一家图书馆发现了珍贵的伪满时期期刊《满洲建筑》杂志。这些刊物详实刊登了包括伪满皇宫在内的主要建筑原始设计图、装饰详图乃至部分家具资料,令他如获至宝。同时,他还走访了研究该段历史的专家学者,并寻访到曾在宫内服役的幸存者,虚心求教,最终依据详实考证,制定出“修旧如旧”的复原方案。修复工作从核心建筑勤民楼正式启动。

  许建平对每一件复原家具的设计都力求极致。他对每一处陈设、每一个饰件,乃至最不易察觉的细节,都严格把关。从选材、款式、雕饰,到面料材质与图案,无不尽可能贴近历史时期特征,旨在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以溥仪处理政务、接见宾客的叩拜间为例,他仅凭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便需绘制多张精细图纸,严谨推敲家具的造型、尺寸、雕花纹样及制作工艺。宝座靠背必须使用红色真丝面料;象征伪满洲国的兰花图案,则坚持采用金线手工刺绣。宝座后的地屏,史料记载其屏面为富贵牡丹图与书法对联,但照片中牡丹图已难辨识。凭借自身中国花鸟画的功底,许建平耗时一周对着照片临摹复原出牡丹图稿,再专程赴江苏请苏绣名家精心绣制。在这个电脑画图的时代,许建平依旧有扎实的工笔画功底,他笔下的牡丹、梅兰竹菊等植物造型栩栩如生,祥云等图案也惟妙惟肖,动物如龙凤、麒麟、麋鹿等毛发都能精致地表现出来。

  许建平主持设计了涵盖清式、欧式、日式、俄式及民国风格的大小作品近五百件。每一件都倾注了他对设计的热忱与对历史的敬畏,最终圆满完成了这项宏大的复原设计任务。许建平在2006年的《姑苏工艺美术》上发表了《长春伪满皇宫的复原》一文,同年在第4期《中国工艺美术》杂志发表了《复原长春伪满皇宫的经历》。

  如今,长春伪满皇宫不仅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所设计的全部复原陈设,也已整体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范围。2006年8月27日,当付出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许建平深感这份艰辛换来的成功喜悦。

  传承

  许建平2000年担任杭州胡雪岩故居复原总设计,监制,2001年担任温州如园复原总设计、监制。苏州曲园-俞樾故居、苏州天平山景区范仲淹故居、寒山寺、重元寺、苏州上方山景区范成大祠堂、苏州可园、苏州山塘雕花楼……许建平设计修复的作品,给这些陈旧的古迹带来了新的生机。

  40多年来,许建平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成就高超技艺。40多年来许建平的设计手稿达数万张。

苏州阳澄湖畔重元寺

  古训有言:“不惰者,众善之师也。”这仿佛是许建平人生的注脚。在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背后,人们清晰窥见的,是澎湃奔涌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的深刻折射。这精神,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韧执着;这价值,是对极致完美的不懈求索;这力量,则源于无数如他一般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共和国脊梁。

  刻刀游走,木屑纷飞,冰冷的器物在时光的淬炼中被赋予生命与温度。“器物有形,匠心无界”——这古老的哲思,在当代工匠许建平的手中,化作触手可及的奇迹。他倾注半生的杰作,不仅是一件件精妙绝伦的实体,更是一束穿透物质的精神之光。

  “心要像水一样清,手才能像风一样稳。”许建平常对后辈如是说。在他看来,这份澄澈的专注,是抵达技艺巅峰的不二法门,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璀璨通途。当一件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作品诞生,不仅是个体生命华章的谱写,更是为国争光添彩的荣耀时刻。那器物上闪耀的,是匠人的心血,亦是时代的光辉。

  苏州红木家具厂是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保护传习基地,尽管不断有人想拜师学艺,许建平却始终按照“严进严出“的原则,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多收徒,但培养的为数不多的徒弟都成为了业内设计骨干。他常常跟徒弟们说:“拿起工具,要能成为精益求精的工匠;张开嘴,要能担当传承技艺的讲师;动脑子,也要能成为实干创新的大师。”

  虽然部分机械能够在木材锯料、开料等工序上代替人工,但许建平在带徒时,依旧要求徒弟们在木工、雕刻、漆工等大部分工序上依然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完成。许建平认为,所谓技艺,关键是要“做”,不停地“连”。如今他有38个徒弟,可以说一人扛起了明式(苏作)家具传承的重任。

  近年来,许建平不遗余力做好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传承工作,频频到高校,到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各类高级研修班授课。为了让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更规范,他呼吁制订苏作家具技术标准,并积极向中国非物质文化研究院申办该院分支机构苏作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研究所。目前他正积极与研究院携手,联手编纂有关苏作传统家具制作工艺流程与技术标准的新著。

  弘扬苏作家具文化

  许建平坚守的更是一份传承百年的苏作家具文化。这些年来,他的主要工作都放在了以明式家具宣传为载体,弘扬中华文化方面。2016年10月,文化部“苏州造物“——明式家具 ( 苏作 ) 制作技艺精品展在恭王府举办。作为“苏州造物”重要组成部分的“苏作家具”成了本次展览的重点展陈对象,许建平为当时驻京的各国官员讲解,受到了一致好评。2017年1月,许建平设计监制的《碗口线明式长桌》作为国礼赠送给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

  多年来,许建平多次应邀在国内专业的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常常发表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同大家一起沟通交流。他曾在《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术》杂志发表了《临慕家具还是设计家具》,对偏离明代家具设计法则的现象进行了评论。2007年2月,许建平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委会编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上发表了“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文章与图片;同年收藏了民国三十三年出版的国内第一本研究明代家具的图册,该图册国内仅存二本,另一本存于北京图书馆。广博的阅读量和眼界阅历,让许建平可以针对每一件家具的造型、用材、图案、工艺结构及辅料作出真伪的鉴定,甚至对历史上存在着的为数不多的明代家具,也能够如数家珍。

  他曾在华北某大型古典家具产区考察时,以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研究》中一把经典宫廷圈椅的复制为例,同一款圈椅,十家工厂便有十种模样,仿制精度普遍不足。一件有清晰图片可依的家具复制尚且如此失真,关键在于对原作品“度”的把握失准。一把圈椅的成功复制,涉及选料、造型、结构、雕饰及各部件的巧妙衔接等多个关键环节,在实际制作流程中,木工负责放样及造型结构,雕花工则负责雕饰及相关的雕刻设计,分工明确。要求这两个环节的工匠共同精准把握那个“度”,最终呈现出一件造型和谐完美的作品,并非易事。

  他也曾在某大型家具卖场见到陈列的仿明清家具。其中一件标为仿清式红酸枝博古橱,其门板、抽屉面及角花处却毫无顾忌地施以西洋图纹,整体效果如同唐装缝制拉链般突兀。显然,缺乏对中国家具文化的深刻认知,缺乏必要的美学鉴赏力与理解力,其作品距离完美境界相去甚远。要改变现状,持续、有文化根基的创意,才是企业谋求长远生存的生命线。

  在创作方面,许建平汲取了中国古典家具的风格,同时也顺应时代发展,使得他制作的明式家具在使用和审美方面都能不断有所创新,成为时代风潮。值得一提的是,许建平富有创意地将现代的明式家具称为“今中式”,而非“新中式”。在他看来,现代人的一切想法都建立在前人智慧的结晶之上,并非新思想,故而只能称“今”,而不能称“新”。许建平认为,由于家具材质容易受气候、环境、迁居的影响加上具有经常被使用的属性,很难保存,因此今天人们看到的这些家具实样现存之数已是沧海一粟。

  2024年12月10日,《大国工匠年鉴》(首卷)正式启动编辑工作,通过系统记录那些在各自领域内默默耕耘、技艺超群的工匠大师们事迹的文献史册,它让后人得以铭记那些用双手和智慧书写中国工业史、制造业史的工匠们,激励新一代继续发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许建平将入编年鉴。这不仅是对他在明式家具制作领域所做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为整个非遗传承事业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的传统工艺从业者坚守初心,不断创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与电影《牧马人》情节相似

  2003年,许建平受到父亲故友的邀请,去美国考察观光,摩天大楼和各种设施的确十分现代化。许建平住了一阵子,玩得十分开心,周叔洛杉矶别墅里的窗台上,水仙冒了新芽,细白根须像母亲临终前给他纳的千层鞋底,一针一线裹着江南的潮气。巷子深处爆开油氽团子的香气,几个放学孩童追逐着滚过石门槛,吴侬软语撞碎在斑驳的粉墙上。晚风拂过院里的老藤椅,腊梅花的香气里浮起父亲模糊的面容。

  “建平,自由女神脚下才有真艺术。别回去了,这里条件很好。”落地窗外泳池泛着蓝光,老华侨的劝诫丝毫没有打动他的心,许建平毫不犹豫就谢绝了邀请。

  他想起姑苏文庙前的古树,虬根暴起,它们抓着苏州的魂呢。“多谢周叔,苏州的银杏树根太深了。”

  苏州养育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技优而报国。就像他的名字,“建设和平的新中国”,这是父母深深的期许,也是早已植入他血液的信念。飞机展开翅膀冲向蓝天,许建平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回国的时候,苏州大运河上的货船正拉响汽笛,满载着暮色里发亮的丝绸,带着姑苏烟水的呼吸,向着东方缓缓漂去。

  许建平的故事真正诠释了工匠的最高境界,在于将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熔铸于为国家、为民族创造辉煌的伟大事业之中,达到“无我”与“大我”的和谐统一。

  许建平的故事不由令人想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部著名的影片《牧马人》,情节何其相似。特殊年代,知识分子许灵均被发配西北敕勒川牧场劳动改造。质朴善良的牧民们给予他温暖与庇护,特别是纯真的农村姑娘李秀芝不嫌弃他的“身份”,与他结为患难夫妻。他们用勤劳和真情在草原上建立起温暖的家,养儿育女。当远在海外的巨富父亲归来,欲带他出国继承家业时,许灵均深情回望妻儿和这片接纳、重塑了他生命的土地与人民,最终选择留下。他认定自己的根和生命价值,就在这片承载了苦难与救赎的草原牧场上。

  采访结束前,许建平表示,木雕手艺人一定要拥有“匠心精神”,在木雕行业的传承中,以执着、专注、极致的精神,提高作品的质量;在夯实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当我走近这位大国工匠,其身上最鲜明的烙印,是那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的高贵品德。勤勉,是他血脉里的律动;深思,是他行动的基石。在机器轰鸣、节奏飞快的时代,许建平守着一方宁静的工作台,笃信着最朴素的真理:工匠之道,贵乎纯良之念。唯有心无旁骛,摒除浮华与功利,方能将灵魂沉潜于方寸之间,真正深耕其中。这,便是无界匠心所抵达的至高境界——于器物中见天地,于方寸间显家国。

  明式家具大道至简,被誉为木头上的诗篇。许建平所秉持的工匠精神,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追求卓越的文化基因,也昭示着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种以“勤”为基、以“纯”为本、以“精”为魂的工匠精神,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指引更多后来者于方寸器物间,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匠心传奇。

  (作者系苏州市高新区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

标签:非遗;苏州;明式家具
责编:张睿恬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