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深度剖析徐霞客“游记采访札记”与新闻采访学的紧密联系,通过探究徐霞客生平、札记生成过程及其丰富内容,并结合新闻采访学理论,挖掘二者在好奇心与新闻敏感、观察力与细节捕捉等多方面的契合点,揭示札记在内容呈现、满足求知欲及传播方面对新闻采访学的启示与互通之处,彰显其对新闻采访学发展与实践的重要意义,为当下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采访札记;新闻采访学
一、引言
在学术研究不断拓展的当下,新闻采访学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机遇。从历史文化宝库中汲取有益借鉴,成为深化新闻采访学研究的重要路径。明代徐霞客所著“游记采访札记”,在地理探索与文学创作领域成绩斐然。然而,从新闻采访学维度审视,其中蕴含着丰富且亟待挖掘的理论关联。深入剖析二者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徐霞客及其作品多元价值的认知,更为理解新闻采访学提供独特的历史参照视角,对推动新闻采访学理论与实践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环境日益复杂,新闻采访面临精准获取信息、全面呈现事实、有效满足受众需求等诸多挑战。当前新闻采访学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演进,但从历史文化资源探寻发展路径的研究仍显不足。徐霞客的“游记采访札记”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新闻采访学研究提供了独特切入点,有望为其发展带来新思路、新方法,丰富理论体系,提升实践质量。
二、徐霞客与“游记采访札记”
(一)特立独行的生平
徐霞客于1587年出生在江阴的书香世家,自幼对山川地理知识兴趣浓厚。在科举入仕占据主导的时代背景下,他毅然放弃科举,全身心投入自然山川的探索。从21岁起直至1641年生命终结,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北至燕冀,南达云贵。在交通不便、旅途艰险的岁月里,徐霞客凭借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翻山越岭、穿林过河,风餐露宿,不惧食物匮乏、野兽威胁与恶劣天气,历经30余载艰苦游历,完成这部别具一格的“游记采访札记”。
(二)诞生之路
在漫长游历中,徐霞客保持每日严谨记录的习惯。每到一处,他细致观察当地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植被等自然现象,深入探究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等人文状况,并以日记形式详细记录行程、观察所得及个人思考,这些记录构成“游记采访札记”的雏形。
徐霞客离世后,其手稿历经波折。友人王忠纫深知其作品价值,精心手校确保内容准确;随后季梦良整理抄本,优化内容与形式。乾隆四十一年,徐镇重新编订形成第一个木刻本“乾隆本”,推动作品广泛传播。此后,丁文江本、褚绍唐和吴应寿整理本以及朱惠荣校注本等多个重要版本陆续问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补充、注释和修订,使“游记采访札记”内容更完善丰富,更便于读者理解与研究。
(三)丰富内涵
徐霞客游历中曾到访佛教名山天目山,彼时天目山山路崎岖,他凭借过人胆识与毅力进行考察,还将周边天台山、雁荡山等名胜纳入考察范围。
在自然景观考察方面,他详细记录峰峦、古木、云雾等,如描述峰峦“峰峦峭拔,直插云霄”,古木“古木参天,枝干粗壮”,并分析地理构造。人文景观方面,他记录寺庙建筑风格,如“飞檐斗拱,雕梁画栋”,以及僧侣修行、民俗活动等,呈现生动宗教文化画卷。
此外,“游记采访札记”内容广泛。在地理学领域,它对岩溶地貌、山岳地貌、水文地理等详细考察记录,是世界上最早且详尽的岩溶地貌文献之一,对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岩溶地貌的记述,深入探究其形成原因。在文学层面,文字生动形象,以质朴自然又清新雄奇的语言勾勒各地景色与风情,如“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同时,札记涉及社会经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记录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商业贸易,描述不同民族习俗,记载古迹、传说、诗词等,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丰富珍贵资料。
三、新闻采访学理论概览
(一)概念解析
新闻采访学专注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规律,范畴涵盖采访性质、任务、作用、基本原则、方式方法以及记者素质修养等。新闻采访作为新闻传播活动起始点,核心是记者通过调查研究,获取真实、准确且具新闻价值的信息,为新闻报道筑牢基础,为受众提供及时、客观、全面的资讯,满足公众知情权。
新闻敏感是记者必备能力,助其依据社会需求、受众兴趣等,敏锐判断值得深入挖掘报道的信息。新闻采访须坚守真实性原则,确保信息真实可靠。采访中,记者应秉持客观公正态度,避免主观偏见干扰,同时具备敏锐洞察力、良好沟通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在复杂环境中迅速捕捉有价值信息并与采访对象有效交流。
(二)发展轨迹
新闻采访学与新闻事业紧密相连,其发展历程与概念和地位密切相关,随时代变迁不断演进。
古代虽无现代意义的新闻采访学,但类似信息采集活动已存在,如中国古代官方采风制度,收集民间歌谣、故事了解社会民情,为统治者决策提供参考,为新闻采访学发展埋下种子。
近代报业兴起,新闻采访逐渐专业化。19世纪,西方报纸重视新闻采访,记者队伍日益专业。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巨大变革,人们对信息需求激增,报纸派遣记者深入现场报道重大事件,如战争、政治变革等。
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起步于19世纪初,早期新闻采访侧重国外时事、商业信息及传教内容报道。随着时代发展,新闻事业壮大,采访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例如,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等媒体积极报道变法相关新闻,推动新闻采访关注国内政治变革。记者开始关注国内各领域发展,深入报道社会热点问题。20世纪以来,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新闻采访学不断完善,从传统面对面采访拓展到电话采访、网络采访等多种形式,理论体系日益丰富,为新闻采访实践提供有力指导。
(三)地位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学重要基石与基础环节。高质量新闻采访是优秀新闻报道的前提,为新闻写作、编辑等后续环节提供素材支撑,直接决定新闻报道质量与价值。
采访获取信息质量影响报道深度与广度,若采访不深入、不准确,后续工作将受影响。新闻采访学发展推动新闻传播学理论与实践进步,采访实践中的新问题促使理论完善,理论创新又反作用于实践,推动采访方法技巧改进。此外,新闻采访学与新闻传播其他领域,如新闻写作、编辑、评论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新闻传播有机整体。
四、二者要素的契合
(一)好奇心与新闻敏感
徐霞客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犹如新闻敏感,是他探索远方的动力。听闻云南腾冲火山热海神秘景象,他如记者捕捉重大线索,不顾古代交通不便与旅途危险,毅然前往。前往腾冲路途艰辛,需穿越崇山峻岭、渡过湍急河流,风餐露宿数月。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中,他详细记录考察情况,不仅描绘壮观景象,还观察热海水温、泉眼分布等。这种对新奇事物的执着追求,与新闻工作者追寻热点的新闻敏感契合。好奇心不仅驱使他探索自然奇观,还促使他深入了解当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使“采访札记”内容更全面丰富。新闻工作者应像徐霞客一样,保持好奇心,敏锐感知潜在新闻线索,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例如,现代新闻报道中,记者若对新兴科技领域的突破好奇并深入研究,就能为受众带来该领域全面深入的报道,满足受众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观察力与细节捕捉
徐霞客考察时敏锐的观察力,与新闻采访对细节捕捉要求一致。考察岩溶地貌时,他对岩石纹理、洞穴构造等细微处不放过。以桂林七星岩考察为例,他详细记录钟乳石形态、石笋分布,如“乳柱花萼,倒垂团簇,不啻千万”,还留意颜色、质地及生长规律,深入认识岩溶地貌形成演变。
新闻采访同样注重细节,细微情节、特别表情可能揭示事件本质。徐霞客描述人文社会现象时同样敏锐,记录当地居民生活场景,留意穿着打扮、劳动工具及日常习惯等细节,生动展现社会风貌,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珍贵资料。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要练就敏锐观察力,善于捕捉细节。比如报道重大体育赛事时,记者捕捉运动员关键时刻的细微表情变化,能更好展现运动员心理状态和比赛紧张氛围,增强新闻报道真实性和感染力。
(三)创造性思维与独特视角
徐霞客对山川、风俗见解独特,具备创造性思维,善于从独特视角观察记录。描绘桂林山水“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突破传统认知局限,抓住独特神韵。
新闻采访学中,记者需具备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报道事件,提供新颖观点解读。徐霞客记录时不局限常规,以创新视角记录。考察历史遗迹,不仅关注建筑风格、历史背景,还思考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及与周边环境关系,多维度呈现画面。新闻工作者应学习徐霞客,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报道文化活动时,从文化传承、社会影响、参与者体验等不同角度报道,避免千篇一律,为受众带来新鲜、有深度的报道。
(四)怀疑批判精神与真实性追求
徐霞客不盲目跟从既有观点,具怀疑批判精神,执着追求事物真实面貌。探索长江源头,敢于挑战“岷江导江”传统说法,经实地考察,论证金沙江是长江正源。
新闻采访学重视真实性原则,记者要深入调研、去伪存真。徐霞客记录风土人情秉持严谨态度,不轻信传闻,通过与居民交流、实地观察获取真实信息。对民间传说考证分析,保证“游记采访札记”真实可靠。新闻工作者应像徐霞客一样,坚守真实性原则,对信息严格把关,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可信,维护新闻公信力。
(五)身体素质与吃苦品质
新闻采访常需深入一线,面临艰苦环境,要求记者具备良好身体素质与吃苦品质。徐霞客凭借良好身体素质与吃苦耐劳精神,深入常人难达之处获取一手资料。前往火山热海途中,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遭遇暴雨滑倒受伤仍不放弃。
这与记者为获一手素材,不惧艰难险阻,深入偏远、危险地区采访的精神一致。如重大灾害事件发生时,记者不顾安危深入灾区传递信息。徐霞客吃苦精神与对真实信息的执着,为新闻工作者树立榜样,激励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为受众提供真实、有价值报道。
五、内容呈现的呼应
(一)全面性
徐霞客札记全面记录自然与社会。自然方面,对山脉、河流等自然景观详细考察,如考察雁荡山,描绘山峰雄伟姿态,推测地质构造,记录水系与地形关系,为研究地质构造和生态环境提供资料。社会方面,涵盖城镇乡村经济活动、民俗文化等。记录云南少数民族习俗,详细描述婚礼、宗教仪式等细节,全方位展现社会风貌。
这种全面记录方式对新闻采访具有启示意义。新闻报道应借鉴徐霞客札记全面性,不仅关注事件本身,还应涉及相关背景、影响等多方面内容,为受众呈现全面、立体的新闻画面,使读者能全面了解事件及所处环境。例如报道政策实施,不仅报道政策内容和实施情况,还关注政策出台背景、对不同群体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二)满足求知欲
徐霞客对岩溶地貌、水道源流考察发现及各地风俗记录,满足当时人们对外部世界求知欲。在交通不便、信息有限时代,《徐霞客游记》如窗口,让人们了解自然地理奥秘与地域文化。例如,他对岩溶地貌科学记录及对少数民族风俗生动描述,激发人们好奇心。
新闻重要功能是满足公众知情权。徐霞客“游记采访札记”一定程度上承担此功能,通过详细记录,拓宽人们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新闻工作者应像徐霞客一样,挖掘有价值信息,满足公众对世界的求知需求,提供丰富、准确的新闻内容。如报道前沿科技成果,满足公众对科技发展动态的求知渴望。
六、传播的互通
(一)地理发现与新闻价值
徐霞客论证金沙江是长江正源的重大地理发现,具极高新闻价值。打破“岷江导江”传统认知,引发广泛关注,提升大众对地理科学认知水平。在新闻传播中,重大价值信息能推动公众知识更新拓展。徐霞客这一发现促使人们关注地理研究,启示新闻工作者挖掘有价值信息,推动公众对各领域知识的了解。
(二)文学魅力与传播效果
《徐霞客游记》语言质朴自然又清新雄奇,具独特文学魅力。如描写黄山“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运用多种手法描绘景色,增强感染力,扩大传播范围。新闻传播注重效果,生动表达能吸引受众。《徐霞客游记》文学性促进文化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各地风光与风情。新闻报道可借助文学性表达,如在文化旅游报道中,用优美文字描绘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吸引受众,传播多元文化,增进不同群体间相互理解。
(三)出版与传播轨迹
《徐霞客游记》从手稿开始,经友人王忠纫手校确保准确,季梦良整理抄本优化形式,乾隆四十一年徐镇编订“乾隆本”广泛传播,后丁文江本、褚绍唐和吴应寿整理本以及朱惠荣校注本等不断问世,在传承中完善内容以适应不同时代读者需求。
新闻传播从早期简单信息传递到如今多元化、全方位传播,历经口口相传、官方文告,到近代传统媒体兴起,再到当下新媒体平台蓬勃发展。《徐霞客游记》出版与传播轨迹反映信息传播随时代发展的变革,新闻媒体应紧跟时代,利用新兴技术和媒介创新传播方式,满足不同受众在不同时代的信息需求。
七、结论
徐霞客“游记采访札记”与新闻采访学紧密相连。通过对徐霞客生平、札记生成及内容剖析,并结合新闻采访学理论,二者在要素、内容呈现及传播等方面的契合、呼应与互通清晰可见。
深入研究二者关系,深化对徐霞客及其作品多元价值的认识,为新闻采访学发展提供独特历史视角与丰富借鉴。启示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学习徐霞客精神与方法,凭借好奇心捕捉新闻线索,以敏锐观察力洞察细节,用创造性思维挖掘独特角度,秉持怀疑批判精神坚守真实性原则,依靠良好身体素质与吃苦品质深入一线。全面、深入挖掘有价值信息,生动、准确呈现给受众,满足公众知情权,推动新闻事业发展。同时,为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该学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不断完善,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为社会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