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区为社区治理注入法治新动能
2025-07-09 22:2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宁 戴莹  
1
听新闻

  “八五”普法以来,南京市雨花台区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双重背景下,普法教育已从单纯的法律知识传播转向法治信仰培育,但基层仍存在“知法不用法”“信访不信法”等现象。

  为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雨花台区自2020年起全面启动社区“法律明白人”工程,将普法深入网格走进楼栋,截至2024年全区“法律明白人”已达1313名,覆盖100%行政社区,构建起“遴选—培育—认证—履职”闭环体系,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带动引领作用,打造“法律明白人”助力“三治融合”雨花样本,为社区治理注入法治新动能。

  分层精准普法

  筑牢治理基石

  依托“少年法学院”,用好课堂“主渠道”,各社区结合自身特色打造“第二法治课堂”,涌现出翠竹园“笋芽法治堂”、邓府山“小板凳小小民生观察员”、古雄“咕咕鸡儿童议事会”等11个青少年法治实践阵地,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升级28个“宁小蜂”驿站,打造“驿路相伴”普法新载体,配备各类法律读本1468本、法治宣传折页近3000份,使其成为集自主学习、日常休息、暖心服务、法治宣传、维权帮扶为一体的综合法律服务微阵地,联动社区共同开展“创新社企联动,携手共建共治”活动,实现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

  贴合老年群体心理需求,开展“银龄法律茶话会”、讲授法律故事、演绎法治小品、竞猜法律谜语、赠送法律书籍、观看视频展播等活动,向老年人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老年人权益保护等法律知识,切实提高老年人法治素养,引导老年群体增强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文化浸润普法

  培育法治信仰

  开展乡村振兴。19个涉农社区,围绕坚守村规民约、践行优良家风、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依法调解邻里和睦等德治、法治核心要素,累计选出“最美家庭”“学法用法示范户”88户,举办“最美家庭故事分享汇”103场次,“学法用法示范户”为村民宣讲学法用法故事,放大榜样辐射效应。

  发展群众文化。结合地域乡土文化,积极培育社区群众文化队,涌现出“花神之韵”“莲之韵”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群众队伍,编排快板、三句半、情景剧、诗歌等法治节目35个,开展法治文艺巡演65场次,将法律知识理念有机融入群众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法治素养。

  拓展法治阵地。充分挖掘优良家风资源,升级古雄社区家风家训教育馆,充分展示家风家训与现行法律内在联系,创新开展“家风劝和”三步调解法(情感疏导、家风解读、释法明理),将优秀家风宣传贯穿于矛盾纠纷化解全过程,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余起。

  自治激发活力

  构建共治格局

  三级议事机制。深化“四方平台”“连心亭”“小永议事客厅”等社区议事平台建设,组织党员骨干、居民代表和“法律明白人”参加党员议事会、民主议事会等议事协商活动,推广“议、评、询、断”议事协商机制,着力解决民生热点、群众堵点及社区盲点问题。召开各类居民议事会议788次,累计解决169公交线路改线增站、新林芳庭小区楼顶增设晾衣架等民生问题60余起,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服务。

  正向激励机制。实行幸福家园建设量化管理,将“遵守居民公约”“有效建言献策”“参与援法议事”“完成普法学习”等法治实践活动纳入“法治建设”体系,设立“法律明白人”专属“法治贡献积分”,鼓励群众向社区建言献策,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小区事务积极性,引导居民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参与,切实提升居民自治力,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当普法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当法律条文转化为居民的日常行为准则,基层治理就能实现从“管理”到“善治”的跃升。未来,需要更注重普法教育的参与性、生活化和可持续性,让法治真正成为基层社会的运行底色。正如一位社区调委会主任所言:“现在村民吵架,都会先问‘法律上怎么说’,这就是普法的力量。” 

(徐宁 戴莹)

标签:法治;普法;议事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