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珉|守望古镇,情深义长——我和韩金梅守望古镇的友谊
2025-05-09 09:5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海珉  
1
听新闻

  【编者按】

  1995年,韩金梅向嘉善县政府提出保护开发西塘古镇的建议,同时李海珉四出考察江南古镇,为黎里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积极准备。二者使命在肩,缘分到了,相交相知。2018年,两人以民间智慧构筑“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汇聚50余位平均年龄59岁的文化自觉者,抱团助推江南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物质遗存领域,韩李二人开创“同中求异”的学术路径。韩立足西塘平民文化基因,挖掘千米廊棚背后的儒商精神;李深耕黎里“丁”字河岸的阶层空间密码。非遗传承更显创新思维,西塘田歌传习所与黎里“中秋显宝”,民俗活化实践让古老技艺习俗焕发新生。2020年的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宣言掷地有声,“与破坏行为作斗争”的誓言见证文化守护者的风骨。

  韩李二人的友谊,只是江南古镇守望者众多搭档中的一对。他俩深谙传承之道,编撰《西塘竹枝词》《古镇黎里》等好几百万字著述,创建肖像档案,细分守望的专长领域。而今,他俩将把接力棒交予年轻一代。正如韩手书的“唯实”箴言,这段跨越世纪的守望传奇,终将化作润泽江南文脉的绵绵春雨……

  2025年5月8日,韩金梅先生专程前来黎里与我告别,赠我一方“守望斋”横匾,我邀请苏州、上海、湖州、宜兴的20来位古镇守望者,为韩先生饯行。我作了七绝一首,请钦瑞兴先生以行书写定,联手回赠;芦墟郑一冰也作有一首七绝相赠。这方“守望斋”横匾,自有前缘。2016年,我迁新居,新居取名“守望庐”,众多擅长书法的友人,题写匾额,祝贺乔迁。“守望”二字由我确定,第三字各人自由发挥,韩金梅为我题写的是“守望阁”。第三字有斋、楼、台、阁、室等十多个不同版本,总数超过30方,难以一一制匾。我在客厅与餐厅之间设计了一副博古架,选用徐云叔先生“守望庐”三字镌刻其上。现在韩金梅题写的“守望斋”匾悬挂在我的书斋,令我十分感慨。

(韩金梅半身像)

  韩金梅1944年生,今年81岁,他决定第二次退休。我们相识相交,共同守望江南古镇30年。如今,江南古镇守望者平均年龄已达66岁,第一代守望者即将成为过去式,急需年轻一代接任。告别时,韩握着我的手说:“我俩的性格脾气,文化态度,思维模式,理想观点,特别对江南古镇的执着热爱,都是那样的契合。这在人生际遇中,不可多得,说到底这里有一个‘缘’字在,这个缘是以‘使命’为根基的”。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说过:“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途中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与韩金梅,还有众多江南古镇守望者,大多发现了自己的使命,甘愿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仰望“守望斋”题匾,我与韩金梅多年来的交往,点点滴滴都涌上心头。

(韩金梅赠李海珉“守望斋”匾额 )

(郑一冰赠韩金梅先生 “七绝”)

(李海珉拟 钦瑞兴书 赠韩金梅)

  一、联盟:民间力量 保护古镇

  1995年,我四处考察江南古镇,多次走访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与西塘六镇,试图找出黎里古镇同江南其他古镇的共同点和差异处。在西塘,我听闻了韩金梅先生,他正向政府建议,保护开发西塘古镇;而我则在为黎里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铺垫。我俩目标同一,年龄相仿,韩年长我3岁,是我大哥。1997年西塘古镇旅游开发启动,2004年我与韩金梅初次握手,从此结下深厚友谊。在柳亚子及南社方面,我向西塘提供了不少资料图片,还有我编写的相关著作,凭此西塘扩建西园,打出西园雅集这张名片。我与韩不只是私交,更是黎里与西塘的交流,二人积极酝酿成立民间团体——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我们通过电话与各镇守望者联络,后来有了短信、QQ,2018年借助微信,以苏州地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基础,团结长三角古镇的守望者,正式成立了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联盟成员一般不是在职干部,多数是退休或退居二线的成员,成员逐年增多,至今已有50来人,申请加入者还有不少。2020年起,每年举行一次雅集。我们是自发的民间团体,不属于某个古镇领导,经费自筹。江南古镇守望者,主要骨干以苏州周庄、同里、黎里、甪直、锦溪、凤凰、木渎、东山、芦墟、浒关,无锡周铁、惠山,嘉兴西塘,湖州新市、南浔,上海朱家角、金泽、张堰等30多人。

(李海珉、韩金梅西塘合影 2006年秋)

(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成立大会 2020年10月28日于黎里)

  二、探寻:守望古镇 基础工作

  2004年,韩金梅担任西塘古镇旅游管理委员会顾问,我俩初次见面时,他将刚出版的《西塘民间建筑》签名相赠。江南古镇大多起步于南宋,可以说同出一母,因而大同小异。守望者需要努力寻找出这同中之异,也就是寻找每个古镇的特点,这是一项基础工作。韩认为:“西塘是平民为主的古镇。平民文化与儒商文化在这里相交。平民文化,是指西塘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朴素文化人格,他们不求来世,镇上无佛教庙宇;他们与世无争天人合一,造房子不重看风水,随遇而安。儒商文化是指经商理念,以仁为本,店前千米廊棚即为古代人性化工程,是儒商文化的物化。”这一观点,是他多年实地考察的成果,就如他后来赠我的瓦当拓片,用潇洒的行书写下:“明代江南梅花环带筒瓦用于非官宦人家,为地方富庶大户之建筑。”我则认定,黎里古镇以“丁”字形市河为界,分为三个片区,各有特征。上岸向阳人家春常在,属于官宦富商居住区,颇多五开间七开间门面,庭院深深,少则六进,多则八进九进;下岸(市河南岸)普通人家居住区,门面至多三开间。黎里流传着一句俗话:“下岸一间房,不及上岸一间廊(廊棚)”,以夸张的语气,表达上下两岸的贫富差异;横街,街市西边,坐西朝东,住房简陋,大多只三四进,这里是贫民居住区。随即韩金梅认定西塘是平民为主的古镇,提出“西塘廊棚经济带”;我则提出“黎里士绅文化圈”,二者上升为差异化保护理论,分别整理成文,提供领导制定规划、设定投资提供参考。接着,我俩发动各位守望者,全面摸清古镇家底,明确家乡特色,助力古镇的保护开发。我们同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韩金梅这方面成绩斐然,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他热爱民间音乐,在他的推动下,西塘田歌成为一张重要名片;我则在黎里古镇发现“中秋显宝”这一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是为古镇宣传的加分。有了先例,江南古镇的守望者纷纷重视非遗文化的挖掘传承,发扬光大。比如凤凰镇的龚晓东,河阳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次驱车到西塘向韩先生请教商讨,河阳山歌八次登上央视舞台,还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荣获第一名。惠山与甪直、木渎等古镇的非遗特色也都颇为耀眼,为古镇增添色彩。

(《西塘民间建筑》)

(瓦当拓片)

  三、相知:与人为善 不会过时

  2006年真是我多灾多难的一年。5月我母亲离世,10月父亲也离我而去,同时黎里镇被撤并成汾湖镇。黎里镇都没了,怎么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失魂落魄,游走于周边古镇,诉说苦衷,寻求办法。来到西塘面见韩金梅大哥,我就像一个失去依靠的孩子,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2010年,上级领导决定,由黎里社区成立黎里古镇保护与开发管理委员会,返聘我为黎里古镇顾问。这时韩画了一幅《苏三起解图》相赠,题有“苏三落难方知世人善心也”。是啊,我四处奔走,得到各地守望者的同情、支持与鼓励,他们让我向领导建言,让我相信吴江与苏州领导的仁德与前瞻眼光。2012年,相关领导决定恢复黎里镇建制,同时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又见韩大哥,我喜极而泣。2013年黎里镇恢复建制,2014年跨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列,2015年增补进江南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时,韩大哥又赠我一件四尺整张横幅“海纳百川”,下附:“以大海一样宽广之胸怀,包容各种急流险浪。”。我明白,在面对艰难险阻和不同声音时,我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对我鼓励支持者很多,讥讽嘲弄者也有,还给我起过两个绰号……翻篇了,翻篇了,我认定,与人为善,永远不会过时。

(2010年 韩金梅 苏三起解图 )

(2012年韩金梅“海纳百川”)

  四、坚持:文化名片,不能放弃

  2012年,韩金梅赠我一幅《南雁图》,此图背后也有缘由。我原本框定三大研究课题:黎里与江南古镇、柳亚子与南社、书画文物。2011年我返聘为黎里古镇顾问,当时已经64岁,为了全力以赴投入古镇保护与开发,必须收缩研究课题,确保精力。我立马砍掉书画研究这个课题。2012年,为了全力以赴为古镇服务,我打算再砍掉南社研究,以便专注于古镇工作。韩金梅知道后对我说:“你掌握的柳亚子和南社的资料众多,又有相当的深度,弃之可惜;南社研究是黎里一张名片,得天独厚,不能放弃!”几天后,他为我画了一幅《南雁图》,图上三头南飞的大雁,聚在一起,旁有题款:“我穷思远征羡汝有羽翼”“为南雁写意”。南雁,我的笔名,“南社研究”的简缩与谐音。他说他是真心羡慕,有这么好的基础,这么好的研究团体。我很感动,真心为我、为黎里着想。是呀,南社研究是一个高雅的平台,南社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对于保护开发黎里,潜藏着多少的后劲哪!我决定,不放弃!

(2012年韩金梅为南雁写意)

  五、雅集:民间力量 助推申遗

  2018年,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在微信上建立,2020年10月28日,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在黎里古镇召开成立大会。韩金梅草拟了《江南古镇守望者宣言》,当众宣读,征求意见,最后定稿。内中的守望者誓言,守望者都铭记于心:“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我们抱团努力;饱含热情,真诚付出,守护生养我们的古镇;广观博览,研究探索,挖掘古镇的历史文化;充盈积累,古为今用,传承民族的根与魂;勇猛精进,矢志不渝,同一切伤害古镇的行为作斗争。”我们强调抱团努力,真诚付出,尤其要坚决与一切伤害古镇的行为作斗争。这誓言振聋发聩,天日可鉴! 后来韩将《宣言》以行书写成四尺整张,与守望斋横匾一起相赠。

  成立大会之后,江南古镇守望者每年集会一次,分别在周庄、浒关、黎里、宜兴举行过全体守望者雅集。平时,守望者之间多有横向联系,不少成员文化走亲,临时雅集,商讨问题,互帮互学。守望者联盟是民间力量,配合官方,助推江南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韩金梅宣读《江南古镇守望者宣言》)

(2025年5月8日部分与会者与《江南古镇守望者宣言》合影 )

(《江南古镇守望者宣言》韩金梅书,凌在纯题字)

  六、坚守:唯实守望 各有特色

  2022年,苏州肖像画家杨纯玉怀着敬重之心,为每位守望者画了肖像,印行了一本画册。画册内附有韩金梅题写的墨宝“唯实”二字,附有跋文:“守望者,皆实践者,皆实事求是者,皆脚踏实地者,皆睿智老实头也。”。韩金梅这里所写的是江南古镇守望者共性,同时我们需要认识每位守望者的个性。我俩与全体守望者,逐个接触、交流,调查、分析,了解各人的擅长与特色,尤其是各位切入古镇保护开发的角度与层面,概括成文,记录在每位守望者肖像下面。有些守望者是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发挥余热的,有些守望者凭收藏入手保护古镇,有从文艺创作入手,有从非遗入手,有研究园林与祠堂切入的,有凭借绘画书法特长的,有擅长文史研究的,有长于记录考证的,有研究地方名人的,有爱好摄影的,有善于组织工作的…… 揭示守望者的特色,很有必要,有利于守望者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接班人的寻访,培养。

(壬寅夏 韩金梅书 唯实)

(2022年8月12日《江南时报》刊发江南古镇守望者肖像)

  七、传承:努力笔耕 留给后人

  2024年,韩金梅赠我《西塘竹枝词一百首》上下二册,诗歌绘画书法融于一体。韩多才多艺,涉及文史研究、文学创作,音乐戏曲、诗词、民歌、书画、篆刻件件皆能,擅长各种乐器,创作小说剧本。作为嘉善田歌专家,他创立了嘉善县田歌传习所,从老田歌酝酿新田歌,再到教唱新田歌,培养了一批新田歌歌手。田歌与竹枝词,实有亲缘关系。二者都描写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尤其是农村风情,反映劳动生活、生产经验、社会风俗、男女爱情等等。他创作西塘竹枝词可谓驾轻就熟,他的竹枝词,饱含着西塘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尤其是对社会风情、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作了活泼形象的描述,融历史、艺术于一体,将一个真实而又千姿百态的西塘奉献给世人。同年10月19日,韩在《江南时报》发表《长三角情态下的古镇群保护与文化走向》一文。文章指出今日长江三角区域里,还保留着许多古镇,它们都是江南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继续以原貌生存下去,融入长三角战略经济环境,成为一张历史名片。

  我知道,出版竹枝词、发表古镇保护与文化走向文章,韩金梅考虑第二次退休了。现在我也78岁了,同样需要抓紧时间整理多年来的积累,我的《古镇黎里建筑编》等20多册约600万字,已经出版,眼下正在写作《黎里古镇风情编》等文稿,准备正式退休。

(《西塘竹枝词一百首》内页)

  古镇守望,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我和韩金梅的友谊,如同古镇的石板路,坚实而绵长。古镇守望者第二次退休势在必行,不过守望者的精神将永远留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年轻人接班,是古镇的希望,也是老一辈友谊的延续。愿年青一代继续守护这一方方历史瑰宝,让古镇的美丽与故事,代代相传。

(2025年5月8日是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第六次雅集)

标签:古镇;守望;江南
责编:王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