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阳光轻柔地斜照进饭店大包间,N市临江化工厂宣传队的老同事们济济一堂。他们虽已稀发花白,但只要一聊起当年,舞台上那股精气神便立刻显现,爽朗的笑声中满是过去半个世纪的点点滴滴。大老周特意从厦门赶来做东,他圆滚滚的肚子格外显眼,此时正神神秘秘地掏出一只盒子,笑着扬了扬:“每人一支依金笔,都在签到簿上留句话,就当给咱们的青春盖个戳儿!”
众人依次排队取笔。戴着假发的甄姐刚拿起笔,大老周猛地一拍大腿,惊讶道:“哟,甄姐,你是左撇子啊!”说着,他迅速拉开公文包,露出里面一大捆信。甄姐见状脸色瞬间煞白,声音颤抖地问:“这些信……是老陶临终前给你的?”大老周挤了挤眼睛,压低声音说:“吃饭时咱好好唠,保证让你清楚明白!”这话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众人记忆的闸门,往昔的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时光回溯到五十年前,那时大老周还是小周,名叫周文亮,70年底初中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厂里的五车间,在塑胶生产岗位当操作工。小周个头不高,却身强体壮,一双眼睛透着机灵。当年4月下旬的一天,紧邻的塑料增强剂生产间突发泄漏事故,刺鼻的气味瞬间弥漫开来。周围的人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小周却毫不迟疑地戴上防护面罩,一头扎进事故现场,硬是将3位昏迷的工友背了出来。
这一英勇举动在厂里迅速传开,小周成了远近闻名的“拼命三郎”。厂里为此专门召开表彰大会,对小周进行了表彰,同事们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他成为了厂里备受赞誉的英雄。
为宣传安全生产,厂里安排宣传队在迎“五一”劳动节汇报演出的节目中,增加一部由厂宣传部门自编自导的独幕剧,讲述小周的英勇事迹。
该剧彩排当晚,意外突然降临。工厂生活区突然跳闸停电,大礼堂瞬间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报幕员甄小萍刚要钻出幕布喊“演出开始”,就被一个黑影斜刺里猛地拽进厚幕一角,紧接着就被一阵强吻。
幸好,厂里备用的发电机很快“轰隆”紧急启动,大礼堂的灯光全都亮起来,可那黑影已趁乱消失得无影无踪。
甄小萍掀开大幕,惊慌跌出,满脸泪痕失魂诉说:“刚才……就在停电那一刻,有个男的……对我非礼,强吻了我!这个坏蛋有短短的胡茬子,嘴里还有一股烟草味……”
一时间,留胡茬且抽烟的队员都成了嫌疑人。周文亮因在剧中扮演自己,停电前上台时恰巧与甄小萍撞个满怀,且留胡茬、会抽烟也与描述相符,嫌疑颇大。他感觉被冤枉,急得满脸通红,一边跺脚一边大声喊冤:“我怎么会做出这种流氓事儿呢?!这事儿和我没关系!”
就在气氛紧张到极点时,69届中专毕业、多才多艺的宣传队长陶大年站了出来。他掏出一根烟,点燃后深吸两口,沉稳地说:“大伙先别急,都冷静冷静。小周是厂里公认的先进青年,他根本不可能干出这种事。再说,我留胡茬也抽烟,停电时第一个冲上台,要不把我也列进嫌疑人名单?咱可不能因为一点无头绪的线索就盲目下结论,影响了咱们宣传队的团结和演出。”
他这番话,让原本紧绷的气氛缓和了不少。考虑到次日劳动节前的演出,这事儿便暂时搁置下来。
风波虽已过去,但甄小萍心里始终犯嘀咕——她凭借着女人的直觉,认定陶大年就是那个黑影。那时的甄小萍心中既有委屈又暗自喜欢,毕竟,陶大年是她心目中有才有貌的老大哥。渐渐地,她将这些复杂的情感写进诗句,变成一封封匿名信,落款皆为“知名不具“。
陶大年收到信后,仔细端详字迹,又联想到甄小萍手写报幕词的字体,心中便明白了几分。可他平日里观察到小周和甄小萍相处时的种种细节,觉得他俩性格互补,十分般配,虽然那场风波造成了误会,但或许正是两人缘分的契机。
于是,陶大年决定充当月老,每次都偷偷换个相同的信封,模仿甄小萍的笔迹将信重新封好寄给周文亮。夜深人静时,陶大年常常对着镜子,轻声叹息:“小周这小子,是个踏实人,应该有个好姑娘相伴,希望他俩能成一家人。”
后来,周文亮因表现出色,被厂里推荐去了厦门大学化学系,成为工农兵学员。陶大年也在此时成家,还特意给甄小萍送去喜糖,真诚地劝她:“妹子,过去的事儿就让它过去吧,往前看,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大学时,周文亮对着那些匿名信满心疑惑:“到底是哪个姑娘给我写的信呢?为什么我上了大学,信就突然没了呢?”
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周文亮渐渐跟不上大学的课程,最终只能退学,选择到厦门一家化工厂担任技术员。改革开放后,周文亮脑子灵活,看准时机辞职创业,开办了防水材料厂,并与老东家N市化工厂展开合作。巧的是,此时陶大年已成为厂长助理,也成了周文亮的生意伙伴。
前不久,退休后的陶大年查出肺癌。临终前,他把大老周叫到床边,气息微弱地透露道:“那些匿名信……是我转寄给你的……但写信的人,我不能确定,大概是宣传队的女成员吧……”大老周起初根本不信,后来拿着28封信找专家鉴定,发现果然是左撇子女性的笔迹。至此,这段藏了五十年的感情秘密,才逐渐露出真面目。
此刻,包间里众人围坐在一起,目光纷纷投向眼眶泛红的甄姐。有人笑着打趣:“老陶这招‘移花接木’,当年可把咱们都骗得团团转呢!”另一个人也跟着乐呵:“这事儿可比咱以前排的戏精彩多咯!”甄姐轻轻抚摸着那些信,苦笑着感慨:“原来我的青春,都藏在这些信里头啊!”
老张推了推眼镜,一脸严肃地分析起来:“咱仔细想想,当年停电那瞬间,黑影能精准搂住甄小萍,说明这人对大礼堂环境极为熟悉。陶队长平时经常在大礼堂组织活动,对里头的情况肯定了如指掌。而且他停电就冲上台,虽说表面是查看情况,但也不排除趁机做了什么。”老张说话时,眼睛微微眯起,似乎在努力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老李在一旁听得直点头,还比划着说:“没错,甄姐就凭那股味儿认准是陶队长,女人的直觉有时候还真准。再说老陶把信转寄给周文亮这事儿,确实透着古怪,估计他心里是愧疚,觉得当时的小周和小甄更合适,所以才这么做。”
这时,当年宣传队里一向快人快语的大姐大忍不住出声了,她双手抱胸,指出当年拉二胡的小张,如今已变成老张;当年吹笛子的小李,现在也成了老李。她话中有话道:“当年的陶队长已经仙逝,死者为大,也死无对证,不能凭猜测就认定是他强吻甄小萍?老张、老李,你俩当年不也留着胡子,爱抽烟,并且在停电时离甄姐不远,这就急着撇清自己嫌疑了?”
一旁的甄姐若有所思,轻声说:“都是过去的事了,都不要再提了呗!”
大老周举杯过来,笑着打趣地说:“我也不敢保证当时的我自己,对甄姐的美貌一时产生冲动?”
大家听罢,抿嘴一笑——当年“强吻事件”依旧迷雾重重,难作定论。
就这样,大伙你一言我一语,真相似乎近在咫尺,却又仿佛隔着一层薄纱。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众人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这跨越五十年的往事,宛如一部精彩的人生长卷,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真挚的情感。这段跨越五十年的往事,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纠葛,更是时代的缩影,让我们懂得在岁月的长河中珍视每一段经历和每一份友情。
(文中的临江化工厂和周文亮、甄小萍、陶大年均为化名)
插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