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从北至南到了苏州市吴江区的平望镇,分成了三条,一条是江南运河东线即古运河,经嘉兴等地至杭州;一条是江南运河中线即烂溪,经乌镇等地至杭州市;一条是江南运河西线即荻塘,经湖州等地至杭州。平望藉运河之便,从古至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吸引了历代众多的名人志士前来,或寓居隐逸,观瞻赏景,或吟诗作词,泼墨作画,承载了他们在此进行活动的许多史实,也留下了许多名垂史册的作品。本文来说说唐代名人在平望留下的因缘故事。
颜真卿平望桥下留诗篇遗轶闻
颜真卿(708—784),是唐代著名的大臣、书法家和诗人,唐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颜真卿委以湖州刺史,次年一月到任,至大历十二年(777年)八月卸任,入尚书省任刑部尚书。在此近五年期间,颜真卿来平望,留下了多首诗作和一些史事轶闻。
(颜真卿)
清乾隆《吴江县志》刊有颜真卿写平望的诗,题为《登平望桥下作》,平望桥即是现今的安德桥,诗为:“登楼(一作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更览诸公作,应高题柱名。”
诗中的“楼”,指平望驿楼(桥指现今的安德桥),在平望桥南堍;“望极与天平”,与平望地名的由来“天光水色,一望皆平”一脉相承;最后一句“应高题柱名”,出自“题柱”典故,《华阳国志·蜀志》中云:“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按《太平御览》卷七十三则引作为“题桥柱”。
清道光《平望志》刊有颜真卿的另一首写平望的诗,是为《夜泊平望送别》:“百里西吴道,两人共此舟。月明天不夜,湖阔水常秋。知己难分手,忧时易白头。萧萧芦荻里,双宿有沙鸥。”诗中的“百里西吴道”,指平望至浙江湖州的荻塘,即今江南运河西线。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唐代著名诗僧皎然,曾在平望与颜真卿一起送别李侍御而写诗一首,是为《同颜真卿送李侍御萼赋得荻塘路》:“落日车遥遥,客心在归路。细草暗回塘,春泉萦古渡。遗踪叹芜没,远道悲去住。寂寞荻花空,行人别无数。”
颜真卿在为平望留下诗作的同时,也遗下了一些史事轶闻。清康熙《吴江县志》载道:“颜真卿刺湖州,(张)志和亦举进士,与之同游平望驿……”这平望驿,位于安德桥南,唐代设驿时,属吴兴郡。清道光《平望志》所刊的明代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周道登《重建文昌阁记》中也载道:……余闻莺脰湖在昔为颜真卿、张志和、陆龟蒙、皮日休、陆羽、罗隐辈燕游之所……”清道光《平望志》则在描述张志和其人和“升仙”经过时,也叙述了颜真卿在平望的史事轶闻,说张志和“与湖州刺史颜真卿友善,日与谈笑饮酒,乃唱和为渔父词”。颜真卿又与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共唱二十余首,“遞相夸赏”,张志和则让人拿来丹青、剪下白绢,为词配画,其画“穷幽极渺,今古无有”。后与颜真卿东游平望驿,张志和酒酣后戏水,铺席于水面,于水上挥手谢别颜真卿等人,飘然上升而去。于是,在平望莺脰湖东南侧留下了一个地名,名曰上升村,原先归平望,现属盛泽镇黄家溪村。
张志和寓居平望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其词今存《渔父》五首,其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首尤为人熟知称道。
(张志和像)
张志和隐居江湖时,好长时间住在平望,堪称是“半个平望人”,其遗迹堪多,据清道光《平望志》载,有元真钓矶、望仙亭、元真子祠等。
元真钓矶在平望下湖桥北,即今安德桥南、小九华寺东侧,相传是张志和钓鱼的地方。宋代孙锐写有长诗,明代陈旻步韵和其诗。孙锐诗中有句云:“我闻在昔张元真,平生活计一钓纶。浮家泛宅戏人世,龟鱼为友蒹葭邻……”陈旻诗中有句云:“志和遗世能陶真,遨游四海周纷纶。烟波渺渺长自绿,沙鸥水鸟相为邻……”
望仙亭,一名平望亭,相传张志和在这里升仙,故名。此亭建于宋咸淳年间,下临莺脰湖,景物颇胜。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县张明道题亭匾额曰:“洗天浴日”。倭寇来犯,殊胜寺被毁,但望仙亭岿然独存。万历年间,“寺僧毁亭为屋”,其匾移置山门。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曾作《洗天浴日亭月夜与周天球诸友弟世懋饮别》一诗,诗中有句云:“湖光天色澹相和,今夜离宴乐更多。云作翠屏装宝镜,风为金斗熨青罗。”
元真子祠,原在元真钓矶旁,因年久荒废,清康熙年间,进士诸嗣郢移其像于莺脰湖中的平波台上,嘉庆十四年,里人重建祠堂。清初平望溪港籍名人潘柽章曾作一诗,诗中有句曰:“千载高风霅水寒,荒祠犹枕荻芦滩。时平尚欲辞金马,世乱终无问钓竿。”可惜的是,元真子祠所在的平波台古迹于2000年被填没。
清道光《平望志》卷十八“旧事”中对张志和其人和“升仙”经过的描述颇具传奇浪漫色彩。说他“饮酒不醉,守真养气,卧雪不冷,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览,与湖州刺史颜真卿友善,日与谈笑饮酒,乃唱和为渔父词”。颜真卿又与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共唱二十余首,“遞相夸赏”,张志和则让人拿来丹青、剪下白绢,为词配画,须臾工夫,五幅花木禽鱼山水画“穷幽极渺,今古无有”。后与颜真卿东游平望驿,张志和酒酣后戏水,铺席于水面,独坐笑饮,其席来去遲速,如划船声。复有云鹤随覆其上,张志和于水上挥手谢别颜真卿等人,飘然上升而去。
沧海桑田,时迁景移,现平望的张志和遗迹很难觅寻,但前些年,当地在小九华寺东侧古运河边、莺脰湖北岸恢复重建了望仙亭,到此也可生发些许怀古之情。
张祜诗吟平望驿
张祜(约785—约852),唐代贝州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后至长安。其在诗歌创作有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之句名扬天下。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有张祜的《题松江驿》和《题平望驿》诗,道光《平望志》则除载有他的《题平望驿》外,还载有他的《题平望驿,寄吴兴徐使君玄之》诗:“一派吴兴水,西来此驿分。路遥经几日,身去是孤云。雨气朝忙蚁,雷声夜聚蚊。何堪秋草色,到处重离群。”
(张祜像)
诗首联中的“一派吴兴水”,指的是荻塘,又称西塘,故平望临荻塘的那条街称之为西塘街;浙江湖州则称之为吴兴塘、东塘,始凿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自湖州至平望110里,因沿岸芦荻丛生,故名荻塘。后太守沈嘉重开。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乌程(今湖州)令严谋达又重开。唐贞元八年(792年),湖州刺史于頔疏浚并整修荻塘,之后,为纪念于頔的功德,荻塘也称为頔塘。荻塘吴江段自平望安德桥西至浙江湖州南浔东栅,长度为五十三里。“此驿”指平望驿,位于平望安德桥南,唐代时属吴兴郡,唐开元(713—741年)末,始隶属苏州吴县。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江置县,属吴江。宋代沿袭之。元代时,平望驿分置水马二站,马站唐代时即有,在通安桥(即南大桥)西,清乾隆时尚有饮马桥池遗迹;水站在安德桥南,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明代沿袭之,多次重修、重建。清顺治六年(1649年),知县李德淳审察实情后,将驿移置吴江县城东门外垂虹桥垂虹亭畔,但平望仍设有驿马。
诗颈联后句为“雷声夜聚蚊”,看来古代平望的蚊子确实是蛮多蛮厉害的,唐代诗人吴融曾写有《平望蚊子》的长诗,蚊子多,可能与当时平望之地“淼然一波,居民鲜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有关。
继来看张祜的《题平望驿,寄吴兴徐使君元之》:“故人为作郡,百里到吴兴。藻思江湖满,公平道路称。包山方峻直,霅水况澄清,伫听司空第,遥知下诏征。”
诗题中的“徐元之”,亦作徐玄之,唐代营州建昌(今辽宁省葫芦岛市)人,登进士第,博诵经史,累迁谏议大夫,出为湖州剌史;“使君”,汉代时对太守的称呼,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诗首联中的“作郡”,指担任一郡长官,治理地方。颔联中的“藻思”,指做文章优美、高妙的才思。颈联中的“包山”,即太湖洞庭西山,“以四面水包之”,故名,古时,站在平望安德桥等高处西望,太湖洞庭东西山历历在目;“霅水”,即荻塘的上源之一霅溪,亦称霅川,“霅”是形容水流激越的声音。尾联中的“司空”,约是指“册赠司空”的令孤楚,曾任宰相,上表荐张祜。
综观张祜的这两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颇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平望、吴江和浙江湖州的历史特别是研究这三地的塘路、驿道和驿站等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作者:陈志强(图片提供:潘福官、平望文体站、陈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