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与“三绝碑”
□ 厉萍
知道郴州,是因为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今春,终于有机会寻访先贤旅居郴州、望断桃源的伤心失意之地。
湖南郴州苏仙岭景区的古迹“三绝碑”,也因《踏莎行·郴州旅舍》成为名胜。秦观的去世,令他的老师东坡先生悲痛欲绝,将《踏莎行·郴州旅舍》最后两句写在扇面上,还悲凉地写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秦观好友、著名书法家米芾力透纸背,写下这首词和苏轼的题跋。一百多年后的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在苏仙岭白鹿洞附近石壁上,将“秦词、苏跋、米书”翻刻在摩崖石碑上,轰动当时文坛,此碑便被奉为“三绝碑”。
去往苏仙岭“三绝碑”的途中细雨蒙蒙,如烟如雾的霡霂氤氲在参天的古树山林间,恰似秦观词中意境的蔓延。清冷凄迷春寒,似有少游“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怅惘。
撑着伞,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山林静谧,唯有雨树轻摇的沙沙声,仿佛在回忆着千年前的莫测风云。行至山腰,远远看见游客们纷纷踏进一座云雾缭绕、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走近一看是“郴州旅舍”。收起伞,理顺被风吹乱的头发,怀着敬畏久仰似乎又有点急切亲切的心情,踏进“郴州旅舍”。
此刻虽然春寒料峭依旧,但“郴州旅舍”已不是当年让人心生悲凉的简陋“旅舍”,而是温馨得让人能更多了解秦观、读懂“三绝碑”的“旅舍”。“旅舍”有门庭、院落,主体建筑是三间,中间门额“淮海遗芳”,顿觉清香一片,很是亲切。隋杨广有诗“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秦观别号淮海居士、邗沟处士,家乡高邮武宁是扬州的一个小乡村,踏入职场前,他常常到百里外的扬州游历参访。
“郴州旅舍”里展陈精心细致,灯光通明生辉,傍晚灰沉的阴雨天里,显得格外和煦。这里有秦观生平、所处历史背景、著作以及生前老师和好友等图文并茂的介绍,有秦观存世少有的书画作品和当代人秦观诗词书法作品展,有秦观游历过的山水及贬谪线路图,还有家乡人《高邮日报》原副总编薛序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秦少游》、高邮市诗词学会编著的《高邮古诗词三百首注释》等。
秦观37岁中进士入仕途前,大多时光生活在江苏高邮乡村三垛武宁,在湖南郴州仅一年多,但一首《踏莎行·郴州旅舍》,让郴州成为他人生重要节点,“郴州旅舍”亦成为两地文化交流平台,成为展示“一流才子,无双国士”风仪的特别窗口。
继续攀登,“郴州旅舍”不远处就是“三绝碑”。“三绝碑”灰底红字,历经岁月摩挲雨雪洗刷,依旧苍劲深沉。
1960年3月,毛主席到湖南视察,接见了时任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主席两次说到“三绝碑”并问及保护情况。第一次询问时,刚到郴州主政的陈洪新还不知道“三绝碑”。主席介绍了秦观作词的背景以及苏轼题跋、米芾书写的过程。主席说,这块碑很有价值,是我们国家在文学艺术上的瑰宝,要很好地加以保护,还用浓厚的湘潭口音朗朗有韵一字不漏地吟诵了《踏莎行·郴州旅舍》。
陈洪新回到郴州后,亲自抓“三绝碑”的清理和护碑亭的建设工作,还成立了“郴州地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很快,“三绝碑”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并一直被保护至今。
“三绝碑”前,是秦观坐卧仰望遥遥远方的雕塑,他倚靠在石块上,右手托腮,雨雾中的面容沧桑又无奈,但难掩中国传统文人风骨。
在世人心中,秦观是风流才子,民间还为他“安排”了一段婚姻,新娘是苏小妹,似乎只有苏小妹才能配上他的才情。演绎成的短篇通俗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从谈婚到论嫁,铺陈有序,合情合理,一波三折,缠绵生动。新婚之夜,苏小妹出题“闭门推出窗前月”,东坡向水中扔小砖片,相助少游完成答题“投石冲开水底天”,更为人津津乐道。
在文学青年眼中,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婉约派词宗,“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传唱千年,千百样演绎。
史学家们认为,秦观是无双国士,有经世之学,对国计民生颇有卓见。他的30篇《进策》,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治述、军事、财政、铨选、官制、治安、役法等思想,切中时弊,达于时变,有些见解至今仍不过时;他的20篇《进论》系历史人物论,博采众长,另辟蹊径,立论新颖,能成一家之言。
在学者和作家笔下,秦观是长不大的男孩。少游的第一偶像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年少时的秦观与同龄人一样,好读兵书,期望自己也能上马立功,所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一文,纵情颂扬偶像汾阳王郭子仪的智勇双全,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像郭子仪那样为国泰民安而叱咤风云。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成为东坡铁粉,听闻东坡将到扬州游玩,便步行百余里,提前抵达扬州,选择一处东坡可能参观的寺庙,在墙壁上仿东坡字题写了东坡的一首词,以引起东坡关注。这追星的方式,风雅有趣,不落当代人,成为美谈。秦观人生最后七年是一贬再贬,悲伤绝望中,他在流放地海康为自己写了《自作挽词》。听说东坡将途经海康北上赴任,他拿着《自作挽词》找到老师,请老师雅正。这一年是1100年,52岁的少游向64岁的老师东坡诉哀伤,求安慰。其实,那些年,他的苏老师日子也难挨。只是,苏老师性格豪放看得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秦同学还是那婉约忧郁少年,“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崖。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永远的少年心。
江苏高邮,秦观生活的年代叫高邮军、承州。秦观的《送孙诚之尉北海》一诗中有“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高邮因此又有别称“盂城”。
秦观让生活在盂城的人伤感了近千年,也让生活在盂城的人骄傲了近千年。因《鹊桥仙》是咏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经典之作,少游故里高邮三垛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千年来,历史悠久的古城高邮,文脉相传,弦歌不辍,绵延至今。
我自盂城来,知晓故乡事。“三绝碑”前,我们久久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