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的守护人
□ 端家达
初春某日下午3点,溧水凤麟府12栋某室,区地方文化协会的会员们齐聚一堂。在一间布置简单的书房中,一位头戴鸭舌帽、身形佝偻的耄耋老人,正站在一座城隍庙模型前,用洪亮的声音,向众人细致介绍着模型的各个组成部分。
这位老人,便是南京溧水区地方文化协会的资深会员刘福喜。今年82岁的他,一直热衷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多年来,溧水县城隍庙建筑群的灭失让他深感痛心,这份遗憾在他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促使他一心想要做点什么。
为了让当代溧水人领略这座曾经宏伟壮观的城隍庙建筑群的风貌,刘老暗自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个1:100的模型。经过不懈努力,模型终于大功告成。为此,他特意邀请了部分溧水区地方文化协会的专家学者,来到自己家中的工作室参观,希望大家为这个模型提提宝贵意见。
六年前,刘福喜在“溧水114”网上连续发表了18篇文章,专门讲述溧水城隍庙建筑群的故事。他从城隍庙门口的石狮子写起,将那些古老的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打动了许多人。然而,也有人提出质疑:“难道溧水没别的可写了?就盯着这城隍庙?”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刘老没有丝毫动摇,反而继续深入挖掘城隍庙的故事。
不仅如此,他还拓宽了宣传的维度。凭借记忆,他把童年时通济街一带的建筑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发布在114网和地方文化群里,供大家研究探讨,让更多人感受到千年溧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更好地传承城隍庙文化,刘老尝试了多种方式。一开始,他选择用文字记录,可总觉得缺少直观的画面感;后来改为绘画,却又觉得无法完全展现城隍庙建筑群的恢宏气势。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制作模型。但随着年龄增长,他手脚不再灵便,制作过程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但81岁的刘老还是选择坚持。他自己掏钱购置材料,每天争分夺秒地制作。尽管面临体力不支、视力模糊等诸多困难,他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深刻的记忆,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这个凝聚着溧水文脉的城隍庙建筑群模型,让那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城隍庙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在我眼中,刘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民间老艺人。在我们的溧水民俗文化微信群里,他是最活跃的成员之一。群里时常能看到他分享的视频,视频中的他,时而拉着二胡,时而唱着戏曲。他唱京剧时,字正腔圆,高亢激昂;唱锡剧时,委婉动听,余音绕梁。此外,他还偶尔创作打油诗,他画的牡丹花也备受大家喜爱。
如今,城隍庙建筑群模型已经完成,刘老一心想为它找一个合适的归宿。溧水有一家旅游公司,愿意出高价购买这个模型用于商业经营,却被刘老果断拒绝。在他心中,区博物馆才是模型最好的去处。在当天的座谈会上,博物馆领导当场答应了刘老的请求,并表示要给予他一定奖励,刘老却婉言谢绝了。他诚恳地说:“模型能放进博物馆,我就已经感激不尽了。以后要是需要我讲解,我随时可以义务帮忙。”
刘老常对我们说:“溧水可不是传说中穷山恶水的地方,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这座始建于唐代、规模宏大的城隍庙,就是溧水深厚文化底蕴的有力见证。”正因如此,我称刘福喜老人为“溧水城隍庙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