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的金陵刻经处,所有的工人们都歇息了,静悄悄,连脚步的声音都分外清晰。推开门,是杨仁山先生的铜像,真乃“开门见山”。只是现在有很多人,都看不到这座山。
杨仁山的父亲是曾国藩的“同年”,同年也就是在同一年考取进士的人。这在古代官场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关系网,类似同学。同年之间,有互相提携照顾的义务。当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出使英法时,杨仁山便欣然同行。作为公使随员,他见识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是去出门看世界。回国时他带回来了照相机,显微镜,地球仪……一系列的新鲜事物。后来回国后,他还拜托在伦敦结识的日本梵文学者南条文雄,从日本找回国内失传的佛经三百多种。
他本可以仕途通达,荣华富贵,可偏偏选择了钻研佛经,翻译经文。在南京延龄巷创办金陵刻经处,培养佛学人才。门下才俊有谭嗣同,章太炎,欧阳竟无……
现在金陵刻经处的匾额便是欧阳竟无所书,气势不凡,又有拙朴之趣。他曾经奉杨仁山之命,东渡日本,寻访佛经遗籍。在杨仁山病故之后,继承杨仁山的遗愿,经营金陵刻经处,传扬佛法。当年,梁启超来南京时,白天在东南大学讲课,晚上就在金陵刻经处听欧阳竟无讲唯识学。而徐悲鸿在庐山听过欧阳竟无讲授佛法之后,便发心定要亲自为欧阳竟无画像。
1937年,欧阳竟无停刻佛经。开始义刻石印本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鼓舞国人。字如其人,欧阳竟无自己所写的《正气歌》在民国时期,就被当作字帖流传于世。他还曾修书一封,给当时的美学大家吕澂写信,让其研习佛法。当吕澂来到金陵刻经处之后,他又要求吕澂十年不著一字,只是读书。后来,吕澂果真成为中国当代最有成果的佛教思想家和佛学学术大师。
如今金陵刻经处开门见山,是杨仁山的铜像。之后,一进进向里,便是欧阳竟无与吕澂的铜像。他们不仅仅是金陵刻经处三大师,更是中国佛学三大师。
深柳读书堂
园内草木葱葱间,是杨仁山的深柳堂。不是因为柳树成荫,庭院深深,而是因为一首绝美的唐诗。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这是刘慎虚的诗作,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里。原来这首诗是有名字的,可后来不知怎么失传了。后人在编录这首诗时,就只好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阙题》,即缺题。幼年时读这首诗就有说不出的恬淡欢喜,如今,站在深柳堂前,只觉先贤清辉,山高水长,天地间自有浩然正气。
深柳堂中原先的红木家具是谭嗣同所赠。他曾经在这里追随杨仁山学习佛法一年半。为了报答老师的恩情,谭嗣同不仅仅送了老师红木家具,更是把老师的儿子带去了北京,不仅为了见世面,也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戊戌变法后,他连忙让老师的儿子回到老师身边;而他自己选择留下。正如他在《仁学》扉页上所写的那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最终杀身成仁,为变法牺牲。
再后来,日军侵华时,放火烧毁了深柳堂。如今单体建筑是重建的,但整体格局依旧是原先的模样。深柳堂的后面,便是杨仁山的墓塔。杨仁山去世时,不愿离开那些珍贵的经版,就葬在了金陵刻经处里。
想起有些帝王,总是在自己将要死去的时候,选择无数珍宝为自己陪葬,好像这样,就可以永远拥有什么。而真正拥有大智慧,大无畏如杨仁山,却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自己的一生所爱。哪怕死去,也要站成一把火炬,照亮一片天地。
透过窗,看见窗外的月季花旁有一个被掏空的葫芦,用来贮水,像个不倒翁。于是拿出随身的一个小磬当笔洗取水,就坐在深柳堂的中堂之上,研墨抄诗。抄刘慎虚的《阙题》。
能在杨仁山曾经读书的地方,抄他喜欢的诗,是一种殊荣。
即便现在风水改变,金陵刻经处被高楼环绕,少了浩浩清风,柳树不易成活。深柳堂前,仅余柳树一株,但只要怀着一颗读书人的心来,深柳就在眼前,柳色青山映。
鲁迅捐钱,赵朴初看大门
墙头,爬满地锦,枝干遒劲。塔身,苔痕苍壁,幽幽万古。在塔的右前方,有一方刻着字的石板。如果不仔细看,一定会忽视它的存在。它是如此的渺小,却又美好的惊天动地。这块砖后,埋葬着杨步伟女士的一部分骨灰。她是杨仁山的孙女,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女子学校的校长,也是中国第一个留日医学女博士,回国后还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所私立医院;但她更是赵元任的妻子。婚后她放弃事业,相夫教子,随丈夫前往美国哈佛。在出走前,她带走了祖父杨仁山的遗照。
1973年再回祖国,周恩来接见赵元任夫妻,性格开朗又健谈的杨步伟与周恩来相谈甚欢,就提出想要回南京金陵刻经处祭祖。当时的金陵刻经处,已经沦为大杂院,被居民占住,无法接待。周恩来就让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处理此事。
赵朴初奉命来到南京,市政府连夜将深柳读书堂里的几户人家迁走,又从淮海路街道借来桌椅板凳,勉强恢复原状。杨步伟才得以顺利祭祖。但那时还正在“文革”中,金陵刻经处依旧属于“四旧单位”,想要恢复金陵刻经处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之后的几年里,赵朴初为此事多方奔走,才让金陵刻经处再度复兴,才让今天的我可以在此处见到工匠们传承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印刷术“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就连鲁迅也曾在这里捐出60块大洋,为母亲祝寿,刻印《百喻经》。60块大洋是雕刻经版的费用,有了经版就可以在上面刷墨,覆纸,擦印,印刷出一本本佛经。现在依旧可以在当年鲁迅捐资刻板印刷而成的书后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会稽周树人施洋银六十元,敬刻此经,连圈计字二万一千零八十一个,印送功德书一百本。余资六元,拨刻地藏十轮经。民国三年秋九月金陵刻经处识。”
鲁迅捐的60块大洋没有用完,剩下的6块,又去刻了《地藏十轮经》。当时捐款刻成的经版,可以长期使用,直到1981年的鲁迅百年诞辰纪念本,还用了这套经版印刷。现在经版就保存在金陵刻经处的经版楼里。
守护住金陵刻经处,守护住雕版印刷技艺,这被赵朴初认为是自己这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两件事之一。后来赵朴初每次来南京,都必到金陵刻经处,对这里满怀深情。金陵刻经处里的铜像,除了”三大师”之外,还有一尊就是经版楼前的赵朴初。
我师父老克先生总是开玩笑说,赵朴初在金陵刻经处最能放下身段,最是谦逊。他就站在经版楼前看大门。
很高兴可以陪你坐一会
金陵刻经处不大,即使细细走过每一处角落,深思致敬,也用不了三四十分钟。可这里有着一种禅悦之气,让人不舍得离开。我又回到了深柳堂后,坐在杨步伟的墓旁,说不清楚为什么,只是想陪她坐会儿。
她这辈子最感激的人,应该就是她的爷爷吧。爷爷反对裹小脚,所以她可以大脚走天下。她不愿与指腹为婚的对象结婚,爷爷力排众议支持她退婚,为此她的父亲8年没有和她说过话。而当她要去日本留学时,又是爷爷站在她身后支持着她。有这样的爷爷,自然会有不凡的孙女。
她出身名门,却最是质朴。她和赵元任结婚时,两人都是名流,本可以大肆操办婚礼。可他们只是去了中山公园里的格言亭,当年赵元任向她表白的地方拍了一张照。晚上她自己下厨,做了四菜一汤,请来胡适和一位医生朋友一块吃饭,让胡适当了证婚人。仅此而已。甚至也不收任何亲友的结婚礼物。当然也有例外,除非这礼物是书信、诗文、音乐曲谱。
这才是属于名媛的浪漫啊!坐在杨步伟的墓旁,我突然很想也去和爱人定情的地方,拍张合照。至于做菜,亲自下厨当然是爱的郑重又温情。可我总感觉杨步伟的菜有点少。“婚宴”竟然只有四菜一汤。很想知道那一晚,她到底做了哪四道菜。会不会别出心裁,寓意美好?因为她是真正的美食家啊!她在美国时写过《中国食谱》、《怎样点中餐》两本书,以美食作为文化的载体,向外国人宣传中华文化。《中国食谱》更是由诺贝尔奖得主赛珍珠作序,胡适写前言,赵元任作注,常被人拿来与《随园食单》相提并论。
从前我总以为她在美国的日子悠闲自在,每天只是买菜做饭,看花煮茶,后来我才知道,她晚上要熬夜做手提包去买,补贴家用,白天要去菜市场捡商贩不要的烂菜叶子、烂水果回家烹饪,还要典当自己的皮货维持生活,照顾几个年幼的孩子。在这样的背景下,竟然能诞生《中国食谱》,真乃名士风范,文人风骨。
想起出门前,我给爱人做了六道菜:五香牛肉,卤鹌鹑蛋,野芦蒿炒干子,玉米汁煮南瓜,肉丝炒野辣菜,春笋冬菇炒荠菜。可这好像并没有催生出我写出什么食谱。站在杨步伟小姐姐面前,有点惭愧,自己活得有点太潦草。
对了,小姐姐学名是爷爷起的,叫“韵卿”。因为好友林贯虹看她步伐煞有气势,认为她将来一定会很伟大,就给她起绰号,叫她“步伟”。这她当然不肯接受。可后来,好友死于传染病。为了纪念好友,她易名“杨步伟”。
真是一个真性情的小姐姐。很高兴能够在你的墓旁陪你坐坐。等我回家,买本《中国食谱》和你学做菜,做给爱人吃。四菜一汤。 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