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因故被匈奴扣押。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誓死不从。后被匈奴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手持汉节,始终不屈。汉昭帝始元六年,汉与匈奴和亲,汉使打探到苏武等人的下落,才使其获释归汉。《汉书》赞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忠贞爱国的行为不仅使其名著当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苏武牧羊”的故事也成为坚贞不屈、忠心爱国的象征。这首诗就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对苏武的追思凭吊之作。
“苏武魂销汉使前”是对当年被长期羁留于匈奴的苏武突然见到汉家使者时的情形回忆。作者以这一特写镜头,高度概括了苏武当年出使西域到被汉使发现,直至最后得到解救的整过程。这在古代诗歌中叫做“情节性借代”——诗人以某个具体的场景或某个代表性的情节,指代整个事情的过程,如此则可暗示读者根据相关的常识自己进行脑补。这样既可以保证诗歌文字的凝练,又可以保证诗歌内容的丰富。其中“魂销”一词形象且凝练地表现出苏武那时那地激动、兴奋又复杂的心情。
紧接着镜头陡转,由历史事件的叙述转到眼前实景的描写。“古祠”与标题中的“庙”照应。“高树”即既高且粗的树木。古人立庙,庙旁栽树,既表达对苏武高尚人格和爱国之情的崇敬,也为让后人永久铭记勿忘如苏武一样为人。纪念与教化一体,这是当初建庙的本意。可而今此“庙”已“古”,树已“高”。这个“古”字不只是说此庙年代久远,也有暗示其业已破旧。庙之破旧应是没人管理、无人问津所致。而“高树”看似无情,却一直默默陪伴守护在苏武庙的近前。“古祠”“高树”这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寄寓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两茫然”承接首句“苏武”“汉使”而来,大意是说坚贞守节的民族英雄和威震敌胆的大汉王朝,均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了!显然这一句寄寓着诗人对晚唐王朝的微讽,隐含着诗人对唐王朝的隐忧。
颔联则又由眼前的实写转入对苏武牧羊之生活经历的回忆。“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是“陇上羊归塞草烟,云边雁断胡天月”的倒装。这里诗人采用苏武的视角进行描写,仿佛诗人自己穿越到苏武当年,体验着苏武的那段经历。“陇上羊归塞草烟”写苏武在绝域苍茫的环境里牧羊的情景,“陇上羊归”概写出苏武羁留匈奴遭遇的种种苦难和屈辱。“塞草烟”既写出苏武生活环境的恶劣,也反衬了苏武内心的孤独和苍凉。同时困苦的生活和恶劣的环境,也反衬了苏武坚贞守节的不屈精神和君子固穷的高贵品格。而“云边雁断胡天月”则写苏武对故国的思念。“胡天月”反映苏武身在胡地望月怀归的心境。“云边雁断”一是以南归的大雁与不得还乡的苏武构成对比。二是言苏武欲求大雁代为传信也不能如愿。“云边雁断胡天月”极其形象地表达了苏武思乡而不得归乡的无奈。
颈联远承首联的第一句“苏武销魂汉使前”而来,写苏武随大汉使者回到故国都城的情况。“楼台”借指汉朝朝廷的宫殿。“甲帐”借指汉武帝。《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回日楼台非甲帐”是说物是人非,“楼台”依然还是那个楼台,但当年的武帝却已经不在,此言朝廷人事变化之巨。下一句“去时冠剑是丁年”明面是说苏武奉命仗剑出使之时正是刚刚加冠的青壮年,实言苏武个人羁留时间之久、命运变化之大。句中“冠”与“剑”均为动词,分别是“加冠”和“仗剑”的意思。此联字面只是对事实的陈述,实则是站在苏武的角度兴发世事人情变化之快的感慨和不能面见武帝的惋惜。
这一联由“回日”而忆及“去时”,由当下反推既往,有人把这种逆时序的材料安排,称之为“逆挽法”,如此可以避免平铺直叙的呆滞,带来起伏曲折的波势。另外,这里以“丁年”对上句的“甲帐”,十分精巧,也素来为人们称道。
尾联承“回日楼台非甲帐”而来。“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这里“茂陵”既借指汉武帝,也婉言武帝已驾鹤西去。“茂陵不见封侯印”言今日封侯之时却不见当年人。苏武坚守使节,经受十九年之久的苦难,终于得以再回故土,重见天日,且得到当时朝廷的褒奖,这从苏武个人的角度看,无论如何都是可喜可贺的!可当苏武手上捧着“封侯印”时,他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他内心奔涌的却是未能在武帝在世之日完成使命的伤痛,满心是对业已作古躺在茂陵之下的武帝的愧疚。他只能无奈地面对汩汩流淌的秋水痛哭舒泄自己对武帝的怀念之意和痛苦之情。史载在匈奴面对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这一联诗人借用“封侯印”与“哭逝川”的意象组合,很好地彰显了苏武忠于国家而不为己喜的爱国者形象。
整首诗除了表达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与缅怀之情,更隐含有对晚唐社会世风不振的暗讽。“古祠高树两茫然”委婉含蓄地让整首诗具有“怀古讽今”的功能。在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之下,诗人希望漠视淡忘苏武的现状能够得到改变,坚守节操、忠贞不屈的社会价值观能够得以回归。全诗笔墨集中,立意不俗;结构紧凑,对仗工稳;用典精当,托古讽今,含蓄婉转。
附录:
读解辨析(一)
(一)“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二)“古祠高树”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百度百科)
柏华辨析:
“古祠高树两茫然”是一个紧承上一句“苏武魂销汉使前”而来的转折结构的紧缩句。用今天的散句演绎的话,应该是尽管“古祠”与“高树”还在,但那个持节北海坚贞不屈的苏武和那个日益强大威震敌胆的大汉王朝却十分久远,乃至于今天的人们渐渐淡薄遗忘了。这里隐含着诗人对晚唐社会风气的微讽,也算是诗人对作这首诗的背景和目的的交代!
仅从语法的角度看,把“两茫然”当做是对“古祠”“高树”的陈述,即把“古祠高树两茫然”作为一个主谓关系的陈述句,没有问题!但从逻辑的角度看,“茫然”多用于对因为时间久而记忆不清,或因距离远而看不清楚的形容。“古祠”与“高树”明明就在诗人眼前,又如何会有“两茫然”之感呢?这里的“两茫然”不该是对“古祠”与“高树”的陈述,而应该是对“苏武”与“汉使”的陈述。只是诗人在构句之时,在“古祠高树”与“两茫然”之间采用跳跃的手法,略去了一些内容以及过渡性的关联词,这种把不同时间或空间里的人或事,压缩组合在同一句子的现象,在古代诗歌中,尤其是格律诗中常有,我们把它叫做“跳转”。对这类诗句的解读需要联系整首诗的语境细心体察,根据人情事理的逻辑去推断,否则容易造成误解误读。
当然,假如有人把这里的“两茫然”理解成对苏武的事迹和唐人对苏武精神的崇敬之情的陈述,表明当时的人们对苏武其人及其精神均已淡忘以至感到非常遥远模糊,这也可以说得通。
读解辨析(二)
(一)尾联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百度百科)
柏华辨析: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寝,这里借指汉武帝。苏武被迫羁留匈奴十九年后回到故国,武帝已经去世。后来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根据这个史实可知“茂陵不见封侯印”是说苏武受封之时却见到当年的恩人汉武帝了,表达了苏武面对国家恩宠之时内心里对武帝的怀念、感激,由此而引出下文的“空向秋波哭逝川”。突出了苏武饮水思源的美好品格和忠心爱国的高大形象。
倘若把这里的“茂陵”当做是对汉家朝廷的借代,并将“茂陵不见封侯印”理解为苏武归来却得不到汉家封赏,那就必须把“空向秋波哭逝川”理解成苏武归国之后因为失望而只能孤独伤心地面对秋水哭泣了。撇开整首诗的语境和主旨,仅就文法,孤立地对这两句诗作这样的解读,的确可以自洽。但联系历史事实,结合流传既久的苏武形象,再联系诗人的写作意图作综合考察,这样的理解典型的属于“思维偏轨”,就完全不能被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