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不一样的张校长
2025-03-28 10:1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新生  
1
听新闻

  1958年张锡恩担任苏州吴江震泽中学校长。张校长是老革命,1941年16岁就参加新四军,在苏北、山东等地区,英勇打击日本侵略军,在战斗中他常置生死于度外,一次冲锋时,日本鬼子的机枪把他的裤管打了好几个洞,都不知晓,事后发现吓了一跳。1945年在苏北盐城战斗中负重伤,左腿、右指落下残疾,鉴定为二级伤残。解放后组织上送他到工农速成中学读书,1956年转业到文教战线,先在江苏省吴江师范任党支部书记,1958年调震泽中学任校长。

  1953年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震中任教,1956年当时还很年轻的我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师。(属省劳模待遇)但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由于发表了一些过于激进的言论,被评为中右分子。1958年4月下放农村劳动。我一下子被打蒙了,从天上跌到地下,真不知道以后怎么生活下去?一次我回到震中,找到刚来震中的张校长,颤颤兢兢地向他诉苦,说真要我一辈子当农民,我要求回老家去。张校长第一次见到我,相互不熟悉,却出乎我意料亲切地对我说:“不要丧失信心,不会教你一辈子做农民,党还是要你的。”简短几句话,温暖了一个迷茫的年轻人的心。现在有些人也许认为我言过其实,这样几句官话有这样大的作用吗?要知道那是讲阶级斗争,讲成分出身的年代。我这样一个被打入另册出身又不好的知识分子,一般人避之犹恐不及,谁还敢接近?那时的领导干部都讲阶级立场,讲阶级斗争,对我这样的人完全可以训斥或者推出不理,而张校长却与众不同,亲切真诚的接待我,给我以关怀和希望,使我重新鼓起争取站上讲台的勇气,一年后,我果真又重新回到了教育岗位。

  张校长战士出身,照一般人看来,应该是十分粗线条的一个人。可是他在工作中,有时比知识分子还要细腻。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紧缺。张校长以其二级伤残的身体,为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奔波操劳。甚至日常的卫生用纸都替老师们想到。他发动工作人员在校园中养猪,种菜,改善伙食。学校中有二地分居的老师,生活上困难较多,他尽力为他们的调动提供帮助。

  也许有人认为张校长不务正业,专干总务主任、生活辅导老师的事,这是一种误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贫乏,大家生活困难,教师常常为日常生活琐事分散精力,不能专心教学,为此张校长竭力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专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张校长与其他校长不同的一种领导艺术。1961年震中首届79名高中毕业生,有25名被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名校录取。当时震中只是一所初中底子的新办高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一些老高中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1962年,震中被定为苏州地区重点中学。

  文革中很多人不愿做教师,可是张校长却仍然坚持岗位,关心教育。在复课闹革命中,很多学校都不重视外语教学,可是他却独出一只角,特地引进外语人才,率先开出外语课。他这一举措在当时要冒很大的风险。因1973年7月河南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初二学生张玉勤在期末英语考试考卷背后写:“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次日早晨学生集会时她受到校长批评。7月14号张玉勤跳河自杀。江青看到报道后,说:“我要控诉。”1974年1 月中共中央发出74年5号文件,把此事件定性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复辟典型,该校校长、及张玉勤的班主任被逮捕判刑。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敢抓外语教学?可是震中却照样开出外语课,不受任何影响,这就为学生上高校、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有不少震中学生在海外工作学习,他们还组织了震泽中学海外校友联谊会。可见当时张校长这一决策的深远影响。

  也许有人会问非科班出身的张校长如何抓教学工作?张校长有时也随堂听课,他有一句名言:“你把我教懂了,这课也就不错了。”试想一想,校长听课有谁肯承认自己不懂,他与众不同,坦然老实地承认自己不行,他这句名言一语中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教懂。随便你翻多少花样,学生不懂,还是白干。这成了震中老师的教学传统,大家都认认真真、实实在在把学生教懂、教通、教会。这也许是震中教学质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校长1983年离休,离休后他不忘学校,常回校看看,关心下一代的成长。2014年8月27日张校长因病逝世。那时我在美国探亲,不知道,当然也无法向老领导及其家人表示内心的悲痛。现在虽然我在异国他乡,但总是忘不了我敬爱的张校长。现在清明节将至,想起张校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就命笔写此短文,以寄哀思。(发自美国硅谷)

标签:校长;震中;中学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