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宁讲述编辑部的故事(40)
——师恩难忘:董介人先生与我的论文之缘
2025-03-27 13:2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长宁  
1
听新闻

  1985年8月的一个傍晚,盛夏的南京缓缓被暮色笼罩。我骑车行至上海路,华灯悄然亮起。路西边晚霞映照,为南师学院教职员工宿舍披上一层瑰丽光影。我正向宿舍门卫大爷打听董介人老师所住单元,冷不丁,身后传来声音:“跟我走吧。”

  扭头看去,是位身着短袖衫、胸前别着红色校徽的中年男子。他示意我跟上,关切询问:“看样子你不认识他呀,是有急事吗?吃过晚饭没有?”我赶忙点头,暗自猜测:他是谁?会不会就是董老师本人?瞧瞧这位,四十来岁,中等身材、微微发福,与董老师的学生描述相符……

  历经3年电大文科专业的艰苦学习,1985年暑假期间,毕业前的论文撰写任务如巨石般压在每位学子的心头,我亦不例外。我选定论述摄影小说,这种将图像的直观性与文字的叙事性融为一体的文学形式,探索画面再现与叙述表现融合方向的发展,该领域在学术研究上颇具拓展空间。

  1985年,董介人老师担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首届艺术摄影专业班班主任,我的几位摄影好友皆为他的学生。听闻董老师在课堂上借《文心雕龙》深入讲解文学创作艺术表现,强调画面表现与形象思维紧密相连,受此启发,我萌生出以此作为论文选题的想法。

  思绪回到彼时,我被这位素未谋面的老师引领至一处宿舍门口。他让我将自行车停在楼道口,掏出钥匙开门、开灯,温和说道:“我就是董介人,同学你有啥事,进来慢慢说。”

  果真是久仰大名的董老师!他告知爱人与孩子去北方旅游了,暑假期间回不来,自己下班后在食堂简单用餐……

  董老师热情招呼我在沙发就座,贴心打开摇头电风扇,还递上湿毛巾与一杯凉开水。随后,他在堆满书籍和摄影作品的桌前正身坐好,与我相对。屋内灯光亮堂,我得以端详董老师:宽阔额头、富态面容,稀疏短发下的双眼透着温和与睿智。

  我紧张地小声说道:“董老师,我是82级电大文科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想写摄影小说方面的论文,您能做我的指导老师吗?”董老师抬头,面露和蔼笑容,眼神满是鼓励,缓缓道:“别急。摄影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创作领域是较为先锋的探索方向。看得出,你对其画面与文字融合有想法,这方面值得探讨。你热爱文学又钟情摄影,适合写这篇论文。虽初次见面,但我从你身上感受到对学术的执着,宿舍门口偶遇也是缘分,我答应做你论文的指导老师。”

  闻言,我心中大石落地,壮着胆子继续说:“我觉得让画面与文字完美融合,使读者既能感受画面直观冲击,又能体会文字深刻内涵,这点可深入研究。”董老师点头肯定:“这个切入点不错。你可先分析成功案例,看它们是如何实现画面与文字相互配合的。”

  获董老师指引,我如获至宝,立刻四处寻觅相关资料。然而,上世纪80年代,摄影小说在国内刚刚兴起,资料极为匮乏。

  几日后,我满脸愁容再次拜访董老师:“老师,我跑过众多书店、报摊及省市图书馆,仅找到十几本刊载摄影小说的刊物。资料太少,不够分析,该怎么办?”

  董老师微笑着起身,走向书柜,打开柜门拿出一叠精心剪辑整理的资料:“我就知道你可能遇到这个难题。这些是我平时收集的国内外知名摄影小说资料,你拿去参考。里面涵盖不同风格题材作品,相信能给你一些启发。”我惊喜接过,感动不已。董老师叮嘱:“仔细研究这些作品,留意画面构图、色彩、光影与文字描述、情节推进、主题表达的搭配……遇到问题,你随时问我。”

  参考董老师提供的资料,我着手撰写论文。但论述画面再现与文字创作平衡关系时,总觉深度不够、逻辑不足。无奈之下,我带着已完成的部分论文,第三次登门向董老师请教。

  董老师让我放松,随后伏案认真审阅我的论文,时而皱眉、时而点头。看完后,他拿笔在纸上画简单图表,耐心讲解:“论述画面与文字平衡,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要结合具体实例。如在70年代兴起且在日本流行的摄影小说,国内一些地方文学刊物常在封三转载,颇受读者欢迎。”董老师进一步根据日本悬疑小说《敦厚的诈骗犯》改编的摄影小说娓娓道来——

  一位名叫五十郎的失业演员,亲眼目睹一个理发店主开车撞倒小女孩后逃逸,从此便不断敲诈该店主,最终被店主用剃须刀割喉杀害,临死前他对给他理发的店主说“你就说是我自己动的,不怪你!”而事实是,五十郎为获500万高额保险,故意激怒店主杀死自己,好让家人得保险金。法院审理时,该店主按照死者咽气前承认的“是我自己动的”告白法庭,使店主由“激情杀人”改判“过失杀人”入狱。几年后,当这个理发店的店主出狱后,意外收到了五十郎生前写的《赔罪信》,信中说:“我今年53岁,除演戏一无所长,生活一团糟。若独身一人,自杀便可,但我有妻子和刚进大学的儿子,想留些钱给他们,才想出这出‘他杀戏’作为‘最后的演出’。”信尾五十郎还承诺,他的家人会从保险金中拿出部分,给遭受人身和精神损害的店主予以补偿。

  董老师进一步解释:“此故事中,摄影小说通过画面展现理发店的店主剃须时的场景、顾客五十郎的表情神态,构建直观视觉场景,文字则以画面‘旁白’形式,虽简短却详实叙述事情经过与人物内心想法,赋予故事深度与情感。画面营造的紧张氛围与文字呈现的跌宕情节相互配合,如同拼图一般拼凑出完整且具感染力的故事。你分析时,要关注画面与文字在情节推动、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方面如何相辅相成,论点才更具说服力。”

  在董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我的论文逐步完善。最终,我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的答辩。后来,我“专升本”就读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时,那篇有关摄影小说画面再现与文字表现平衡结合的论文,有幸入选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方叙事》一书中,这是该大学第二期作家班学员的作品选集。

  往事如烟。这段与董老师相处的经历,如璀璨灯塔照亮我学术探索之路。每每回想,董老师和蔼面容、耐心指导与无私帮助的师德师风就会清晰浮现。作为著名摄影教育家,他面对我这个在学术上懵懂迟钝的初学者始终耐心教导,从未不耐烦。董老师不仅是我学术道路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德行与学识的楷模,这份师恩,我会永铭于心。

标签:老师;摄影;店主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