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儒|花船还在乡村玩
2025-03-04 10:1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尚儒  
1
听新闻

  今年正月初,我回了一趟老家,正好碰见了故乡的一些民间艺人在刚刚建成的小区广场上举办一场晚会。文艺节目丰富多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玩花船”,它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玩花船亦叫"划旱船"。它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这种花船舞不仅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它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见证了家乡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它不仅祈愿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更激励着后人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尤其在春节拜年期间,只要听到锣鼓声,那一定是花船表演队过来了,人们就像追星一样去观看。

  据史料记载,玩花船起源于盛唐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表演形式在全国许多地方广泛流传,且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演形式以舞为主,说唱为辅,具有浓厚的民风民俗性和地域性。花船一般长3米,宽1.2米,高约2米,重量18公斤左右,用竹篾扎成船形或元宝状,四周围上绿绸,里外用彩纸糊起来,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看上去很花梢。当然,也有扎得简单的,但必须像船或像元宝。船的中间,留有一方形洞口(也有圆形的),洞口四角竖着4根牢固的彩棍,用以支撑花船的顶部,顶上绘有龙的图案,或是和平鸽的图案,还有悬挂着灯笼的……船舫左右各开一窗,窗口两侧贴着金字“欢度春节”、“万事如意”等吉祥用语。整个花船看上去大红大绿,十分抢眼,煞是好看,称其为花船,名不虚传。

  花船表演过程有舞和唱二种形式,有的以舞为主,以唱为辅,有的以唱为主,以舞为辅,家乡当时的花船属于后者,亦称“唱花船”。表演队一般由10多人组成,分工如下:撑船的一人,称为船娘;船老大(艄公)一人,大相公一人,这三人为主要表演者,一人唱一人说,一唱一和,船老大一般扮成丑角。除了上述人以外,花船两边帮唱六人,乐器队有打鼓,敲锣,镲子,小锣,拉二胡、吹笛子等配乐,一般为七至八人。

  表演时,船娘身着彩装,站在船舱中,与数名帮船少女用动作和即兴编唱的词句来吸引观众。大相公则扮演撑船的人。艄搭子与大相公,一般来说一主一副,艄公需口才佳,反应快,类似于相声和东北的二人转。在花船表演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老艄公(船老大),俗称“三花脸”,他一般打扮成小丑模样,头戴破草帽、手拿破扇子,在船头前手舞足蹈,取笑逗乐。队伍后面一般是乐器队伴奏,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而在队伍最后,必有一个身强力壮的“挑礼者”。担子里面挑着的是家家户户送的果品、食品、糖块、香烟之类的东西,条件好的人家,还会送些钱币。

  花船的舞步十分有趣,拜年时一般有两次表演舞步。一次是入场时的打场子,船娘驾船绕场一周或数周,不断变化步法,小碎步、前后步,随着锣鼓的节奏,时而跌宕起伏、左右摇晃,时而激流勇进、乘风破浪,把花船荡得有模有样。其次,在演唱过程中,主家会燃放鞭炮表示感谢,鞭炮一响,花船犹如遇到了风暴,快速在场子里打转,俗称“打招”。这时花船的舞步比上场时更加夸张、激烈,花船摇摆的幅度也加大,全体人员使出浑身解数,老艄公与船娘巧妙配合,这一招一式,把花船遇到风浪时的感觉,刻画得惟妙惟肖。

  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花船舞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在锣鼓喧天、吹吹打打的气氛中,看花船的人有站的有坐的有蹲着的,个别顽皮的孩童甚至爬上了屋顶,猴上了树梢。内三层、外三层把个花船紧紧地围在中间。玩花船的人演得神情专注,洋洋自得,看花船的人眉飞色舞,如痴如醉。有的看客还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玩花船歌曲内容一般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多是劝人从善、学好、珍惜时光、勤俭持家、立志报国等等。唱词有流传固定不变的,如《茉莉花》《杨柳青》《四季歌》《月儿弯弯照九州》《苏武牧羊》等。也有大量随编现唱的。有时玩花船的人说些荤素搭配的段子,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人们在开心取乐中度过美好时光,身临其境人生的痛苦、烦恼、忧伤、不快统统化为乌有。

  光阴荏苒,当年的花船表演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那些美好印象至今难以忘却。每每想起年少时,乡村一有花船演出,我总会乐此不疲地去观看,因为我爱花船,更爱玩花船的艺人。

标签:花船;艄公;表演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