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珉:解读六悦博物馆的收藏
2025-02-25 11:08: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海珉  
1
听新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黎里,有个六悦博物馆,由一位外国友人建立,是长三角陈列物品最多的私家博物馆。六悦之名有来由: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再加置身博物馆的第六感官,一样沉浸于愉悦之中,因此称为六悦。

  (一)痴迷收藏创办六悦

  六悦博物馆主要由杜维明先生(Mitchell Dudek),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创建。杜维明先生是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校,是上海多所国际性律师事务所(众达、普衡、Dentons、摩根路易斯事务所)创始人合伙人。杜维明职场上是成功的律师,当今中国最有经验的国际法律从业者,生活中他痴迷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古典家具、家居艺术品收藏,40多年的努力,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收藏10多万件老物件。中国的收藏家,搜罗的老物件讲究材质,紫檀、黄花梨、老红木,最差的也得是黄榉;杜维明不同,不看重材质,不在乎年份,专注于艺术,入眼为美,他认为这就对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启动,随后进入大破大立的九十年代,人们离开老房子,乔迁新居,大批大批的老建筑被拆除。杜维明遇上了好时机,同全国各地二百多家拆迁公司1000多个 “线人”建立了联系,某个地方的老房子列入拆迁名单,杜维明立马得到消息。于是他带着助手走南闯北,到处都有他的遇见。很多时候,他是一个村一个村地把老物件,装进卡车装进集装厢,运回青浦的仓库。多年来,寻访老物件是这个老外的生活常态。他说:“任何一个农村人的家里,至少会有一件东西,让我心动、心爱,觉得美,就买下来”。老物件业不派用场,又占地方,有人愿意买,都松松爽爽的。偶尔有人犹豫,老外及时插上一句: “我有一座博物馆,这东西我可以安排展览的”,接下来就是成交。

  2017年,黎里古镇开发进入关键阶段,古镇领导将一座倒闭的沪江日化厂购置下来,面积58000多平方米,打算引进旅游项目。正好杜维明偕同擅长文化旅游项目运营管理的刘爽女士、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陈杰先生,正在寻找老物件展览场所,你情我愿,一拍即合。 一年后,黎里古镇六悦博物馆初创成功,上下五层楼,展厅面积18000平方米,60多个不同品类的展馆,陈列老物件4万多件。2019年开始,六悦博物馆又开出六悦庄民宿、悦府楼饭庄,民宿与饭庄装修又用了5000多件老物件。

  六悦博物馆的展厅,这么一个历史艺术的殿堂,也有民宿、有饭庄,还有大型停车场和独特的厕所。五湖四海的游客到此,可以品尝美食,入住古色古香的民宿,观赏四万五千多件老物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二)如此摆布,感觉很美

  来到六悦,迎面一座砖砌小桥,桥下清澈的河水里金鱼往来穿梭,自南而北竖着一排“泰山石敢当”。按照中国传统习惯,石敢当应该竖立在桥堍与交通要冲,或者砌进墙壁,起镇宅压邪的功能,老外这样安排,太过违和,不合中国传统习惯呀!老外却说:“违和吗?对外国人来说,放在什么地方无所谓,我觉得这样很美。”

  六悦违和的安排不少,门厅前面的石人、石马和石狮,那是帝王将相陵墓神道两边的护卫。这高大的石人叫“翁仲”,秦始皇时的大力士,威震匈奴,战功赫赫。翁仲死后,秦始皇为他塑像,后世相沿成习。现在六悦博物馆门前安排两对翁仲,每天肃立,恭迎四方来宾。

  六悦饭庄门口,两边挂着红底金字的英文对联,上联six arts,下联fortune。哈哈,一边是六悦的英文名,一边是饭店的英文名。有人告诉老外说中国的对联需要对仗,还想说明对仗的规矩。杜维明大笑着说:“没关系,这样对称很好么,老外的做法就是不一样。”

  六悦与我国传统博物馆大相径庭,且看底楼大厅,一面气势非凡的百佛墙,中央方正而硕大的砖柱,通天耸立,抬头仰望,缀满彩色木棒,天幕似的,红橙黄蓝绿,再加七彩灯光,一方方一丛丛,都是明亮的色块。镶嵌着五六个藻井,高低错落,张弛有定。古色古香与现代色彩混搭,冲突对比,吸引眼球,令人耳目一新。对此,杜维明的解释是,这是一种中西融合的展出方式,鲜艳活泼的色块让博物馆显得更为现代,更有表现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生活方式发生相应变化,原本生活中的物件,随着时代前进失去了实用功能,而它的精美造型、考究做工,越发彰显艺术魅力。这往往是中国本土收藏家的灯下黑,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反倒不如杜维明横看成岭侧成峰。撇开时间推移物以稀为贵的因素,这些老物件本身不是光用金钱可以衡量的,还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意义。现在杜维明发现了这些老物件,陈列、观赏,进而研究,随着历史的行进,必将提升价值,深化内涵。六悦博物馆功不可没。

  (三)陈列冲突,有意为之。

  在供龛馆里,佛龛和家堂安排一起,佛龛供奉各种小型佛像;家堂应该供奉祖宗牌位,居然也是供奉佛像。黎里守望者指出,这样的安置不合中国风俗,提议二者分列开来。杜维明老总和陈杰馆长听了,经过酝酿,作了回复:佛像同祖宗牌位,二者不必太过注重区分,否则让现有的展陈难以安放,我们取名供龛馆,就是基于佛像同道教神像、祖宗神位实难区分。守望者忽然想到,黎里南宋的赵磻老,奠定黎里成市建镇的基础,殁后民众尊为圣人,建造东圣堂,塑造赵圣人坐像,顶礼膜拜,久而久之,后世当作神灵崇拜,正应了“生而为民,殁后成神”这句黎里老话。看来,老祖宗同神灵,的确没有什么截然界限。

  不少陈列馆的冲突,是杜维明有意为之的,为美观,也为实用。六悦庄民宿的房间里,以前用来放毛线、放杂物的木桶,变成了垃圾桶;缝纫机涂上紫色、蓝色油漆成为书桌;马车轱辘里放个灯泡,挂起来变成吊灯,挺美观又挺实惠;大西北土炕上用来保护娃娃的拴娃石,挺漂亮的,放在房门口,标示房号,着实新颖别致;温州木床的床围板原本是一张张漆画,拆下来装上画框,挂在墙上成了一幅幅油漆画,颇耐欣赏。这些创意,杜维明介绍起来接二连三,他说他是做好被批评被投诉的心理准备的,事实是,六悦开张至今,几乎没有接到什么投诉。

  一般的博物馆,只能眼看,不能触摸。六悦不同,允许游客近距离触摸,椅子、罗汉床可以坐,轿子可以进去坐着照相,药柜抽屉可以拉出来,闻到中药的香味。杜维明说:木头家具越摸越好,收藏家常说要有“包浆“,那不就是手摸出来的?

  因此六悦的合伙人刘爽感叹:“外国人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反而让这些老旧东西有了新的功能。”

  (四)查证历史,聆听故事

  六悦匾额馆,陈列的老物件,大多有出典有来历,与人物与故事密切相关。匾额馆悬挂匾额近百方,库房里存放着一百多方,多数是横匾,也有“七叶衍祥”等一批竖匾,还有二楼官衔牌60来块,匾额馆的历史故事最多。匾额堪称封建时代,特别是明清两代的特殊视点。有科举高第,有为官清正,有祝寿赞颂,有褒扬感恩,有庭训誓言等等,内容丰富,涵盖了那时那地历史文化的各个侧面。

  科举方面的,“锦帨生光”和“宝宗之光”二匾,因为后生小子科举高中,为家族争了光。横匾“二代鸣琴”,典出《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此匾表彰父子两代都出任县令,都有相当政绩。于是后世用鸣琴称颂地方官简政刑清,无为而治。

  祝颂赞扬的,“达尊有二”,此匾运用《孟子》:“爵一,齿一,德一,为天下之达尊”的典故,拟文赠予汪府年届八旬的萬英老先生,爵代表官禄,齿代表高寿,德就是言行品德。此匾题写颇有分寸,如果“达尊有三”,那么官位、长寿、品德三者俱全,难免厚颜阿谀之讥。匾额馆还有一块“达德有二”,意思与达尊有三相仿。再如“雪竹霜松”,受匾者为年已71岁的黄孺人老太,夫亡子夭,连受重创,但她品格坚贞,不屈不挠,深受族人尊敬。

  褒扬倡导的,“勇于好义”,道光年间,淮叔知府制作此匾赠予杏园先生。赞扬杏园急公好义,敢于揽事,善于办事,受到百姓交口称赞。

  庭训誓言的,“正直可风”,此匾既是赞扬长者的,悬挂在厅堂上,更是对子孙后代的庭训家教。“克承先叶”,此匾提到的郊六先生去世三周年,匾文是生者立下继承先贤的誓言。

  还有反映封建社会良好风俗的,如“大宾”和“评高月旦”,前者,同古代隆重的礼制乡饮酒有关,每年县府邀请年高德邵者,列为乡饮大宾;后者,始于汉末的“月旦评”,每月初一,品评人物的一种礼制。

  再如:“杏满仙林”,盛赞医术高明;“契深管鲍”,异姓兄弟,交谊深厚;“恩逾所生”,赠予后母,表达感恩之心;“恩同顾复”,感激受匾人如同父母般的眷顾。

  此外还有堂号匾和商号匾、风景园林匾等等,都有历史有故事。

  匾额上自封建帝王,下至平头百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简直就是解读整个封建社会的密码。听陈杰馆长说正准备专门开辟一个匾额馆,好啊,十分期待。

  (五)追根溯源,探寻风俗。

  六悦的轿子馆,分为神轿和人轿两类。神桥馆内20多顶轿子,每一顶都有繁文缛节的装饰,往往缠绕着五爪金龙,少则二条,多则满轿,轿子中盘两侧安有四个方孔,平时以木雕饰件封住,出庙会时启封,插入抬杠,周游巡视。最常见的是城隍老爷,作为确保一方平安的保护神,每年都得坐轿出会,巡游领地,确保一方平安。对城隍老爷庙会,百姓特别看重,春天祈求保祐顺利耕种,秋季感谢神灵恩赐五谷丰登。神轿有文轿和武轿的不同,文轿设有轿顶,武轿通常无顶,呈太师椅造型。

  人轿,明清两代,坐轿有严格规定。清朝三品以上京官用四人轿,出京准许坐八人轿,皇帝出行是十六人抬,驾崩则要一百二十八人抬。平民只能二人抬,只有娶亲花轿允许四人甚至八人抬。 俗话说“大姑娘上轿,自出娘胎头一回”,一生也就这么一回,民间女子出嫁那天可以乘坐轿子;新郎,可以穿戴七品官服,因此有“新郞官”之称,至今沿袭。六悦轿子馆内有好多这样的花轿,全都配有对联:“敢称吟梅士,却配咏雪才”;“青鸾对舞千秋叶,紫凤和鸣百世昌”。花轿也称喜轿,到民国年间,仍旧十分盛行,请看对联“庆今天双星来相会,贺来年早生小公民”。馆内还有几顶非常小巧的轿子,那是童养媳坐的,童养媳在五六岁到十来岁进入男家,到了年龄结婚称为“圆房”,就在自家,不用花轿,因此小女孩进门,大多租用轿子抬进家门,等于将结婚的礼遇提前上演了。

  六悦馆门神馆,展出门神60多对,比真人还高,颜色鲜艳,气势雄伟,原是浙江温州、宁波一带祠堂与庙宇的门神。“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全国各地的风俗颇多不同。门神一般都是尉迟恭和秦叔宝、张飞和关羽、赵云和马超的武将;也有萧何与韩信,一文一武的,还有好几对儒雅的文臣。令人叫绝的竟然还有美女门神,有说是穆桂英和梁红玉,有说是穆桂英和秦良玉,画工精细,鲜艳夺目,同样来自温州、宁波。这些门神高达三米,一字排开,气势逼人,也可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吧。当然也有寻常百姓之家的门神,门神馆中间有六座木门,上面描画一对对门神。苏州一带普通人家的门神,大多请人绘制,更简单的是购买纸质门神贴在门上。

  六悦的家堂画馆,陈列着众多的祖宗画像,按时悬挂祭拜,汉族如此,少数民族同样如此,敬祖睦宗。祖宗画像的叫法,南方与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大为不同,有家堂画、家堂轴子、祖宗画、祖影轴子、老影、影儿、喜容、神祇,最直接的叫法就是祖宗像。

  家堂画,祖宗画像的背景不少画有祠堂,家堂画之称由此而来;家堂画大多是一副中堂大画,装裱成轴子,因此又叫家堂轴子。北方祖宗画像叫作祖影、老影(儿)。《红楼梦》53回写到,腊月二十九日,贾母率领宁荣男丁,先去贾氏宗祠祭奠,祭毕,“众人围随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上面的“影”、“列祖遗影”,就是宁荣二府祖上的遗像,俗称祖影、老影(儿)。南方对祖宗画像称为神祇画,吴江直接叫叫作神祇、神祇轴子。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合称指称所有的神。家堂画,实际是一幅中堂,一般画着高祖、曾祖、祖与父四代人。民众相信祖先殁后为神,可以守护后世家人。

  时代前进了,前辈遗留的风俗,产生相应变化,这是历史的必然。六悦博物馆还能见到这些风俗习惯的形象资料,任凭后人思考,扬弃。

  (六)潜移默化 教育后生

  六悦博物馆屏风众多,有坐地上的、放床上的、搁灯旁的、梳妆时用的,用于防风遮隐,隔而不离,点缀环境,美化空间。座屏,一般是单扇的,由插屏和底座组成,屏芯上写有书法、绘有丹青,还有刺绣、绒绣、玻璃等诸多装饰。围屏,又叫折屏,大多是偶数扇,从两扇到十几扇不等。六悦博物馆三楼安有一架12扇大红描金雕花围屏,高逾三米,富丽堂皇,屏扇上写的是清朝某位进士出身的官员为他老同学80大寿作的贺文。五楼也有相同型制的折屏,有诗文有绘画,两侧一副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底楼还有一架10扇座屏,上面书有明代朱柏庐先生的治家格言。屏风,往往书写家教庭训,不仅有故事,更有历代前贤、家族先人的励志事迹,催人奋发向上。

  屏风中有一种专为祝寿而制作的寿屏,六悦二楼有个寿屏馆,陈列着数十架小型寿屏。古代年满50岁,可以做寿。赠送寿屏是十分常见同时又是颇为隆重的礼节。《红楼梦》第71回描写贾母寿辰时,好几家赠送屏风,总共送来16架围屏,其中12架大的,4架小的炕屏。内中江南甄家赠来一座12扇大屏风,一面是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粤海将军邬家送来一架玻璃屏,都是上等货。贾母专门关照凤姐说:“既这样,这两架别动,好生搁着,我要送人的。”显然,赠送寿屏早已成为社会风俗,爱老尊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优良传统。

  杜维明说过,最有滋味的老物件是雀替。雀替,江浙一带称为牛腿。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置于梁与柱交点之角落,缩短梁枋跨度增强梁枋荷载力,颇具稳定和装饰的功能。雀替形似自由的云雀,伸展双翼,因此得名雀替。宋代开始,雀替从力学构件,发展成美学构件,逐渐由直线变为曲线,由方形变成自由的多边形,再加圆雕、浮雕、透雕等种种雕刻技艺,雀替呈现人物、神灵、龙凤、仙鹤、花篮、金蟾等多种形态。不仅有艺术,更有故事。从天上的龙凤麒麟,到地上的象狮虎鹿;从神话里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到历史传奇中的秦叔宝和尉迟恭、张飞和关羽;由文人的清雅脱俗的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到商贾梦寐以求的满床笏、天官赐福,还有《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故事。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雀替从实用的基础上,走上追求美的艺术,这是一个客观规律,通过雀替,认识这一规律,对于青少年颇有意义。

  椅子馆陈列着各式椅子,内中有好几把高靠背的交椅,交椅由马扎演变而来,是游牧民族的创造。汉人自古以来一直采用跪式坐姿,直到唐代才开始垂足而坐,这应当感谢游牧民族。牧民随身带个马扎,以便下马坐着歇息,为更好的休息,增加了靠背,这样交椅就问世了。再后来,椅子的四足取直,就成为现在常见的椅子。随着时代前进,椅子的形状多种多样,安排摆放,日益讲究,直到现代,主席和陪席,首席和末座,这里自有繁复的交往与礼节、主次和尊卑。座位看似寻常,大有内容,需要认真学习。古人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青少年更应当处处留意,认真学习,学做事先学做人。

  (七)神灵崇拜 良莠杂沓

  六悦博物馆底楼和三楼,安排各路神像不下2000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精美俊秀,有的古朴忠厚,有的怪模怪样。

  六悦博物馆最早试图请行家高手,识别神像,说道来龙去脉和历史知识。开馆至今,无人胜任。这里试着将诸多神像作个大致分类。第一类佛教,如来、观音、弥勒,这是最为普及的;第二类道教,王灵官、城隍神、土地、雷公电母、财神、文昌帝君、八仙,道教属于本土宗教,十分庞杂;第三类牛王、药王、关公、包公、岳飞等,顺应百姓心理需要而产生;第四根据神话小说《西游记》神魔小说《封神榜》而来,有孙悟空、猪八戒、姜太公等。还有一类就是祖宗像,去世的祖先,升登天国,与神佛无异,古人相信先人定能保佑后世子孙。只能粗粗分类,无法细分。若要彻底弄清神像的底细,追究到每个神像都知道名字,说出历史,那必定堕入五里雾中,徒劳而无功。朱元璋导倡每个县城都需要确立一尊保护神,保佑一方平安,此后各镇各村仙师佛娘,纷纷登场,特别是皇权衰落之际,各种怪力乱神,成批出笼,泥塑木雕,淫祠滥祭。各路仙师佛娘,巧言令色,施展出一根稻草说成一根金条的功夫,凭着他们“自己手制的偶像”(鲁迅语)为人治病,病家花钱,求得仙丹(香灰)化在开水中,据说喝了可以除病消灾。

  江南有句老话“做戏无法,请个菩萨”,此话对仙师佛娘来说,最为确当!旧日,但凡乡下做戏,少不了仙师佛娘的张罗,他们请财主老板带头布施,让平头百姓随愿乐助,仙师佛娘既出头露脸,又支配钱财,活得十分滋润。除了为一村一庄提供一点心理安慰之外,仙师佛娘能有多少用处。他们赖此为生,甚或敛财致富。

  (八)同一品类,多种用途

  六悦竹编提篮馆,竹编器具,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竹篮、竹框、竹箱、竹席、竹枕、鸟笼、官帽笼、竹夫人等等,不下400件。竹篮型号最多,有圆有方,有大有小。以形状命名的,长档篮、元宝篮、层层叠叠的罩篮;以用途分的,考秀才的考篮、淘米的淘米箩、盛饭的饭捎箕;再就是以产地命名的杭州篮等等。还有冬篮与夏篮之别,冬篮篾片紧织,易于保温;夏篮,编成网眼,增加透气,比如清代的考篮,网眼就既多又大。

  六悦三楼的嫁妆礼盒馆,陈列60多个扛箱,不是一时一地的物件。大小不一,用途不一,型制也不一,少者三层到四层,多者四层五层叠加,大者需要二人扛抬,小者一人可以手提。根据不同的用途,自有不同的叫法。

  扛箱也叫抬箱、条箱,明清与民国时期,江南殷实人家嫁女往往用来运送嫁妆,气派,张扬,江南地区素有“十里红妆”之说。扛箱似乎运送嫁妆专用工具,这时的扛箱,雅称礼礼箱、礼盒。浙江宁海有个“十里红妆”博物馆,展示昔日富户嫁女的浩大场面。送亲队伍大多穿着红色服装,抬着扎红绸挂红花的礼箱,再加桌椅、柜子、竹篮、竹箩、镜台以及多种居家必备器用,内中一顶红色龙凤花轿,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好似一条红色金龙,从女家一直蜿蜒行进,直到夫家。黎里古镇明清与民国时期,普通人家女儿出嫁,必须准备两叠披红扎绸的扛箱,箱内装的主要是丝绸服装,两箱丝绸讨口彩“两厢厮守”。

  扛箱用于送礼就是礼盒、礼箱,富家大户的主人或管家,率领下人抬着礼盒,先是呈上礼单,接着抬进礼盒,白银、珍玩、名人字画,绫罗绸缎,乃至各类珍奇、美味。

  扛箱又称为食盒。徐扬《盛世滋生图》内中有所描画,三个官员三名仆从带着扛箱,野外踏青。扛箱里有酒有菜,席地围坐,寒食野餐,这扛箱就是食盒,也叫食格、食摞。清明扫墓,富家或乘船或让人抬着扛箱前往墓地祭祖,一个食格就是一桌祭菜,祭礼完成,祭菜移到坟堂屋内,由守墓人温酒热菜,分享散胙。

  (九)解读藏品 识别贫富

  六悦博物馆汇集的老物件,上层社会使用的不多,较多是社会中下层的器物。

  六悦有一方“德周堂”横匾,从江西南昌乡下征收得来,安排成一座简易祠堂。自古以来,大汉民族对祖先十分崇敬,大户人家都建有祠堂。黎里第一大姓周氏,建有前后六进的祠堂,前三进专称周宫傅祠,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御祭;第四进家祭,周氏祭祀列祖列宗之所;第五六两进是周氏义学,每当孔子诞辰,全镇读书士子来此与义学师生一起祭孔。一般平民无力建造祠堂,用木板仿制一座小型祠堂,称为家堂。六悦博物馆三楼有30多个木制家堂,其中一座最为典型,正中上方书有“宗祠”二字,高120厘米,宽80厘米,厚50厘米,内里四级台阶,各分左右两边,按左昭右穆分列高、曾、祖、父考妣灵位,两边一副对联“致孝思高曾以上,重祀典宗庙为先”。二楼还有两处家堂馆,一处体积稍小,有的写有堂号,比如“百忍堂”,张家的简易家堂;有的不书堂号,写有“奉先堂”“感斯应”“永锡纯嘏”等字样,这是后辈对祖宗的崇敬,与祖宗时时心灵沟通,祈求祖上保佑。另一处家堂最小,高只50来厘米,宽30至40厘米,厚度五六厘米,正上方写着东山堂、陇西堂、頴川堂,很明显的,分属谢、李、陈的堂号,这种小家堂里面不设灵位,打开正中两扇小门,可以看到木板上用墨笔书写着高祖至父辈考妣的名讳。时至今日,吴江各乡镇的家堂都没能保存下来,不过往日存放家堂的窝子,可以找得,大多在正厅后面的“后退堂”,也称“退堂背后”。比如黎里古镇中心街毛家弄敦厚堂正厅北面,有一处宽约2米,高0.9米的一个空间,这里当时就是安顿家堂的地方。

  六悦有好几架梳妆台,有折叠式、宝座式、屏风式,屏风又有三屏风与五屏风之分,镜子、梳子、篦子、胭脂花粉,金钗银钏,应用尽用。普通人家的女子有梳妆盒,也叫镜盒,内里放置胭脂、口红、妆粉、眉笔、首饰等妆奁工具。吴头越尾的农村盛行更为简陋的梳头桶,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家每户还在使用。

  六悦的床榻馆,陈列着70多张床10多张榻,榻又称罗汉床、鸦片榻,木床主要有架子床和拔步床之分。六悦不讲究材质,红木床榻不多,主要用材大多是杉木。架子床,可以挂帐子,冬天保温,夏天避虫。南方殷实之家,有床有榻,床安于房间,榻可以安在房间,更多的置于客厅。古人有大睡与小睡之分,大睡就是夜间睡觉,小睡是午睡、休息。大睡在架子床,小睡在罗汉床。这里有分档,大睡的床不能随便招呼客人上床,罗汉床则可以。晚明时期,江南出现拔步床,拔步就是抬腿之意,这种床必须抬腿才能上去。拔步床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外形看就像一间小屋,就如架子床增加了回廊。六悦床榻馆有一架千工拔步床,三进纵深,犹如屋中之屋,独立而封闭,私密性很强。内设雕花柱架、挂落、倚栏、飘檐花罩,上有卷篷顶,右边安放二斗二门小橱,可以放置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和台钟;左边放马桶以解手,多少岁月过去,马桶的圆形印痕仍清晰可见。拔步床后半部才是卧床,又设一道雕花门罩,还有书架搁板、角橱、钱箱、点心盒等,有的拔步床甚至藏有防身器具。一般说,北方用炕,南方用床,富庶人家儿子成婚,必须购置一架架子床,考究一点专门请工匠制作拔步床。南方贫寒人家常常用铺,床与铺有分当,铺体量较床为小,有双人铺与单人铺之别,双人铺相当于简易的床,材质大多是杉木,不讲工艺,只求实用。

  (十)驱邪镇宅 确保平安

  前文介绍门神,为了镇宅驱邪,护卫家人,镇宅护院的在六悦二楼最多。太极八卦馆,明清民国时期,江南农村门楣上大多悬挂一面镜子,镜面绘有太极八卦图。古人认为镜子具备照煞、驱邪、镇宅、祛病的功效,起到藏风聚气统摄人精气的作用,镜铜照面,人的精神魂魄就能汇聚凝固,邪气无法入侵等等。太极图,俗称阴阳鱼,形象表达阴阳轮转、相反相成、万物生成变化的道理,又演化成中华民族特有的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优美图案。

  二楼还有汉族的傩面具和彝族的吞口馆。傩面具,傩戏祭祖的工具,流行于长江、黄河流域。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求平安的一种娱神舞蹈。傩戏的艺术造型面具,是最主要的表演工具,俗称“脸子”,分别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六悦二楼20多个面具正是傩戏重要道具,演员戴着面具,伴着锣鼓,进行表演,称为“跳傩”。

  吞口,源于彝族文化的虎头形状的木质面具,主要体现彝族的猛虎崇拜和生殖崇拜。吞口经常悬挂于房门或屋内墙壁上,彝人认为此物能够吞食妖魔,镇宅守家,使得子孙繁衍,人丁兴旺。

  六悦博物馆还有藏传佛教故事屏风馆,藏族佛国积累大量传统佛教故事,常见绘于寺院和民宅的墙壁。六悦二楼展出的佛教故事屏绘,用于室内陈设,与唐卡相仿。六悦的专题陈列馆,还有书柜、衣橱、长案、供桌、窗棂、床楣、漆箱、招幌、木偶、香筒、果盘、药柜、算盘、筷筒、当铺、佛堂、古戏台、婚房、脸盆架、中药铺、木匠工具、木桶墙壁、石雕、砖雕、泥塑和楹联等陈列30多处,不再一一尽述。

  (十一)遇上机遇 见证历史

  1981年,杜维明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他是一名留学生,同中国的改革开放相遇了。拿老话来说,这叫撞个正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哪!他积极相迎,开始了在中国的民间收藏。他最喜欢中国的艺术品和古董家具,40多年来,除了自己四处跑,还发动朋友帮助,只要听说有老建筑拆迁,必定第一时间赶过去,往往能以较低价格淘到老百姓搬新家不再需要的老物件,一块匾额,一个橱柜,一张架子床,凡是觉得美的,有艺术的,全都收回来。六悦博物馆馆长陈杰,那也是杜维明的重要相遇,二人志趣相投,对中国民间艺术品都有浓厚兴趣,一同踏上寻找、收集、收藏、展览之路。

  杜维明收罗中国民间艺术品,正好是中国天翻地覆大变革的年代。中国是个农耕社会,宋元明清,上千年来,一直缓慢行进,年复一年,旧貌依然。可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社会突然启动,以异乎寻常的爆发力,日新月异。大建设的年代,不容讳言,也是大破坏的年代。中国有句很有分量的话,叫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因此,大批古旧建筑被拆除,大批老物件被当作废物,随意处置,甚至丢弃。中国的收藏家,对老物件的收藏,特别看重材质,必须是紫檀、楠木、红木,最不济也得黄榉、柏木。杜维明的收藏,只重艺术,不重材质,收藏类型十分广泛,喜欢不同的种类,尤其是建筑构件,风格更是多种多样。石质的、砖头的,木雕竹刻的,足迹几乎踏遍整个中国,甚至涉及到越南和东南亚,收集之齐全,规模之宏大,国内实属罕见。

  “我觉得很幸运,能够参与到中国这40年的发展中来,我实现了我的中国梦!”杜维明说他来中国,这40多年的相遇,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机遇。为抓住机遇,他想方设法拼命学习中文,一路读书,先学工业工程,转读工商管理硕士,再转法律博士,边读书边走向中国社会,走进千家万户,相遇相迎。在美国同学中,杜维明是唯一选择在中国发展的人,他感觉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财富积累的速度超过了很多同学。杜维明抓住机遇,落户黎里,见证了黎里古镇的变化,更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标签:博物馆;杜维明;门神
责编: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