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老井
2025-02-23 22:1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锋  
1
听新闻

老井

□ 张锋

 

  古城淮安的东长街居民点片区,位于古老的东长街和同样古老的文渠之间,一式的平房,老旧、低矮,一长溜一长溜的,从南往北数,一共有13排,从西往东看,每一排大约有150米长。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到2018年,我那如今已80多岁的老岳父老岳母,在这里居住生活过40年。

  老岳父家在居民点第四排,处于这个片区的顶东头,紧靠文渠。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子,四间正屋是当年的县房产公司统一建设的,一间小锅屋是后来家里自建的。这些都很普通,有点特别的地方是院子里有一口老井,这在居民点是不多见的。我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走进老岳父家的,也在这里居住生活了十多个年头,与这口老井可以算是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老井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老岳父一家原本住在南门大街上,是一幢自建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78年,因南门大街拆迁扩建,就被安置到了居民点。刚搬到居民点时,老岳父家和这里的许多人家一样,还没通上自来水,用水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听老岳父说,那时一大家人的日常用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文渠里的水。当时的淮安城人口还不多,工商企业也比较少,文渠水还算干净,于是,居民点人家大部分都是到文渠里去淘米、洗菜、洗衣服。还有一种是去买自来水。当时县自来水厂在居民点设立了一个公共售水点,居民们每天可以到售水点买水,2分钱一担。老岳父家常年备有一根竹扁担、两个铁水桶,每次或挑或抬地把自来水买回家以后,储存在一个大水缸里,以供全家人慢慢饮用。

  为了缓解用水难题,老岳父准备在院子里打一口水井,这个想法一说出来,立即得到全家人的赞成。一天上午,打井队来了两个人,在院子里转了几圈,便选定了打井的位置:贴近围墙,尽量少占用小院子的空间;靠近厨房,遇到阴雨下雪天气便于取水。确定位置以后,就用石灰粉在地面上画了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圆圈。下午来了三四个人,照着圆圈开始挖土、取土、运土,大概挖到五六米深,井底就渗水了,这时在井底四周砌上砖头,砌到约有半个井深的位置,又沉下去三节直径五六十厘米的水泥管,最后在井口安装上石头做的井栏,一口井就算打成了。井有了,也出水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吊桶。那些年,木桶、铅桶、篮球等都曾先后充当过吊桶。

  有了这口井,家里用水可真是方便多了,淘米洗菜、刷锅洗碗、洗衣洗被,全是用的井水。夏天,这口井还能起到冰箱的作用,用网兜把西瓜等水果或是用竹篮把剩饭剩菜放到井下,食用的时候,瓜果凉爽,饭菜不馊。那些年,这口井也便利了居民点的左邻右舍们。再后来,通上了自来水,居民点日常用水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

  大概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古城淮安范围变大了,楼房变高了,人口变多了,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派兴旺的景象。后来有一天,好像是2010年左右,老岳父突然发现,井里的水先是变浑了,过几天又变黑了,再过些时候居然发出臭味了。这可把全家人吓坏了,以为是近期下雨以及井水用少了的缘故,于是,全家总动员,大家轮流从井里打水,整整打了一个星期,可是井水依然如故,没有丝毫改观。那个周末,我从市区回到古城,听说了这个事情,就到居民点东侧的文渠转了一大圈,只见文渠里杂物漂浮、淤塞严重,污水横溢、臭气冲天,一瞬间,我什么都明白了。我对老岳父说,井水污染,主要是受文渠影响;而文渠污染,主要跟古城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有关。这样看来,这口井今后是不能再用了。封井那天,一大家人看着光滑而长出了青苔的井口,想到老井30多年来的默默奉献,没有人说话,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眼睛都湿了。

  文渠是古城的母亲河,纵贯全城,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文渠还和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密切相关。1960年,周总理在接见当时的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刘秉衡时深情地说:“文渠呢,还有水吗?小时候,我常从勺湖坐小船,过北水关,到河下去玩。”终于,文渠的严重污染问题引起了各方面高度关注,2018年,文渠整治工程拉开帷幕,先后投入16.2亿元,对文渠及其沿线进行了彻底清理改造和美化绿化。如今,文渠河岸已成为古城一道美丽迷人的风景线。也就是在这次文渠整治过程中,老岳父居民点的小院子被拆除,他和老岳母被安置到一个生活配套设施更完善的新小区,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

  前不久有一天,也许是受怀旧情结驱使,我独自一人驱车来到了老岳父一家曾经生活多年的那个地方。现在那里再也找不到那个小院子,找不到那口老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郁郁葱葱、美丽宜人的小游园。在当年那口老井所在的位置,我默立良久,感慨万千,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去那个令人喜忧交织的“旧貌”竟然变成了今天这样让人美不胜收的“新颜”。

标签:居民点;岳父;文渠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