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广阔的安徽淮北大地,村庄东西两边各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流,村西的叫沱河,村东的叫汃河。两条河流都发源于河南商丘地区,下游汇入洪泽湖,是豫东和淮北地区重要的行洪干道。由于两条河距离村庄都很近,我们村被称为“夹河村"。
我们村的村民百分之八十姓王,故名为大王村。村民临河而居,靠河而生,我的童年和少年是与河结缘的时期。从四、五岁开始,我就经常到河边玩耍。每年夏天,大人带着我到河里洗澡和学习游泳。那时农村没有洗澡条件,天热的时候,全村人都下到河里洗澡。清澈凉爽的河水既能洗去身上的汗迹灰尘,又能乘凉避暑,村民们称河为“公共大澡堂”。因为时常下河洗澡,我七、八岁就学会了游泳。我们一帮小朋友喜爱在河里游泳比赛,看谁游得距离远、速度快。长到十来岁时,我们可以游出几里远,连续游几个小时不休息。
到六十年代初,我们村边两条河上都没有桥梁,靠渡船来回送人过河。上小学时,为了节省时间,我和同学们不愿意绕道去坐船,便一道涉水过河。夏天水温高时,涉水过河很方便,天气冷时,我们却吃尽了苦头。河水冰冷刺骨,同学们勇敢地脱去衣服,赤身裸体淌水过河,到对岸后冻得浑身发抖,有时弄点柴草烤火取暖。到了冬天,河上结下厚厚的冰凌,大家小心翼翼地从冰上行走。初春的时候,河冰开始融化,胆子大的同学还要坚持走冰,脚下冰裂发出咔咔的响声,令人毛骨悚然。经常有同学从冰上掉进河里,弄得浑身湿透,被同学们当成笑柄。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早晨突降暴雨,本村的同学都不去上学,母亲劝我也不要去了,我坚持一个人冒雨向学校走去。我刚刚淌过汃河,就听到轰轰的响声,看到巨大的山洪迎面扑来,把我吓了一跳,庆幸抢先一步过了河,不然就可能被山洪冲走。我到学校后,看到不少同学因大雨没有到校。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看到我从离校最远的村庄赶来上课,十分感动,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表扬了我。
淮北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泛区,根据历史记载,从1553年到2018年,淮北共发生大的洪涝灾害23次。每一次灾害都对淮北人民造成巨大伤害,成为淮北人民记忆中抹不去的历史伤痛。新中国一建立,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关注着中国水患的治理。1950年夏天,安徽与河南交界地区连降大雨,淮北地区遭遇了百年未遇的严重水灾。淮北水灾的报告送到毛主席案头,他看到一份电报里说,灾民因躲避不及洪水,爬到树上,有的被毒蛇咬死。毛主席看到这里,难过得流下眼泪。从1950年7月到8月,毛主席连续给周总理写了3个批示,提出并督促治理淮河的重大任务,还提出导淮必须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五十年代初政府组织民工对沱河进行过一次治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沱河每年夏天都要洪水泛滥。只要上游下大雨,多个支流汇入到沱河中来,形成洪峰,给两岸河堤造成很大压力。因此,抗洪保堤成为沿河村民们的艰巨任务。小时候,我时常站在河堤上观看汹涌翻滚的洪水,水中漂浮着从上游冲下来的麦草、木棒及被淹死的牛羊牲畜等等。我还时常看到县、乡领导顺着河堤检查指导抗洪工作。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在我们村庄附近,沱河就发生过几次决堤,造成大面积洪涝灾害,淹没了庄稼,冲倒了房屋,对沿河村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是造成群众贫困的重要原因,家乡农民年年吃国家发的救济粮。
我上初中以后,每年暑假期间都游渡到河西为生产队割草喂牲口。尽管水位很高,河面很宽,洪水湍急,我能单手举着衣服、镰刀等踩水过河。每次割来百十斤重的青草,从洪水中拖回来。我为生产队割来的青草最多,质量最好,经常受到生产队长的表扬,同时也为家里挣到不少工分,老乡们夸我能吃苦会干活,母亲听到后十分高兴。在我上初三的时候,为了利用沱河灌溉和排涝,水利部门在沱河岸边修建排溉站。放寒假后,工程负责人知道我家生活困难,特地安排我到工地上当小工,只给饭吃,不发工资。我天天同大人们一起抬沙石、拌水泥,尽管身体瘦弱,但是不怕苦累,坚持干了二十多天,受到很大锻炼。排溉站建好后既能排涝,又能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想到我曾经为此出过力,心中感到荣耀。
1965年,我考入安徽省宿城一中上高中,从村庄到学校有二十公里路程。一般情况下,我一个月回家一次,来回都顺着沱河大堤徒步行走,一路欣赏着沿岸风光,感到心旷神怡。六十年代末我入伍以后,母亲天天盼着我回家探亲,时常到沱河大堤上向南张望,希望能看到儿子回来。在当兵的第四个年头,我已提升为干部,部队领导安排我回乡探亲。当我顺着河堤走到离村庄不远的地方时,远远地看见母亲急切等待的身影,我不尽热泪盈眶,跑步奔到母亲面前。
为了解决外洪内涝灾害,兼顾农业灌溉和航运开发,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宿县专区组织动员下辖9个县23.8万民工,出于治理淮河的需要,在始于宿县城区北部,经过灵璧、泗县百余公里地段,人工开挖出一条大型河道,命名为“新汴河”。新汴河截引濉河、沱河及新北沱河上游来水,途经江苏泗洪流入洪泽湖。
我入伍不久,政府组织民工对濉溪县及上游河南省境内的沱河段也进行了拓宽改造。说来也巧,我在宿城一中上高中时的同班同学余德安也参加了治河工程,由他率领的一支工程队伍就驻扎在我们村,老同学把队部就安在我家里。我父母和弟弟妹妹们知道他是我的老同学,都非常高兴,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腾房子,热情地给他们提供方便。沱河改造工程持续了一年多时间,经过民工们的艰苦奋战,河道从宽度五、六十米拓宽到近两百米,两岸河堤也进行了加宽加固,使行洪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近些年来,我们村庄的交通条件也发生很大变化。一条双向四车道高等级公路斜跨两河从村北头穿过,彻底改变了我们夹河村交通闭塞的状况,乡亲们到淮北市和宿州市都十分方便,距离都缩短了近一倍。村南一条东西横向的水泥马路连接着两条河上的桥梁,村民们过河再也不用乘船和下水了。
随着新型工业城市的崛起,沱河和新汴河现在成为运输繁忙的黄金水道,南来北往的货船穿梭于河道之中,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而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