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高二适(五十)
□ 曹洋
七、旷世风谊:与章士钊交游(17)
“高亭”佳话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平,而是在日后的时间里不断演绎着。“高亭”常常成为高二适与诸诗友往来唱和的话题。南京钟山山麓有一小亭,1971年秋日高二适与同好登山,于此亭休憩饮酒赏景,酒酣之际,大家认为此无名亭没有题榜甚为憾事,便谈起当年独石桥“高亭”一事。有人提议将此亭也命名为“高亭”,高二适笑而谢之。回来后高二适抚今思昔,特别思念恩师章士钊先生,同时也借“高亭”佳话,希望“兰亭论辩”得以顺利展开,遂赋一首《秣陵道上寄呈孤桐老》,尾联为:“高亭未是高阳馆,愿得山公启一名。”章士钊接到诗札,感慨万千,岁月苍老,病魔缠身,诗意犹存,关键是此时的环境已不允许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更无从谈起“兰亭论辩”,无奈提笔作《答二适秣陵道上见寄之作两首》,第二首末句,也以“高亭”来宽慰警示高二适:
一亭小小等无恙,何不呼为听涛处。
章公孤吟九十载,与高二适谈诗三十五年。往事如烟,“高亭”传名。第二年秋,高二适再次登临小亭忆起往事,吟《题小亭》一首:
巴蜀归来有此亭,年年长是费登临。江山行处余陈迹,花鸟移时只损心。
蔀屋那能穷奥窔,高文还曰就雄深。如何故国三千里,张祜空成处士吟。
诗有小序:“亭在钟山南麓,亭故无题榜,上年有人觞余于此,有请僧径名为高亭者,余笑谢之。今秋登览,始成此诗。”并在诗的最后自注:“‘高文还曰就雄深’,谓长沙章公。‘张祜空成处士吟’,用小杜寄张祜诗意。”一是借杜牧赏识张祜的才华来比章士钊对自己才学的欣赏,二是表达才不为世赏识的苦闷。此时,高二适书被抄走,兰亭论文不能发表,他感叹“几见书生能报国,端忧天地始呼天”。看淡过往,心在笔墨,高情犹在:
从吾窥蜀我心烦,亭在亭亡只等闲。若把深心托毫素,高情犹在燕台山。
好一个“亭在亭亡只等闲”。晚年高二适与林散之相遇,两位老人相见恨晚,互敬其才,林散之欣然以“高亭”为题作画,不吝其笔再题诗两首:
题高亭图
奇文我自思东海,亭阁消遥托暮年。图史三千故家物,风云一代老夫天。
孤情不失谢康乐,逸气能存李谪仙。只向画中闲着意,枫青霜白生高贤。
又题高亭
披拂东南运,抟扶江海才。读书真种子,壹气得心斋。
山静千灵秘,亭虚万窍开。无惭谢幼舆,邱壑置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