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镇保护呼唤“苏州模式”
2024-04-21 22:0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喜根  
1
听新闻

夜游周庄 周庄镇党群工作局供图

  中国古镇古村落被人们称为“最后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以农耕文明为母体的国度,如今古村镇保护已成为全民文化自觉中的一个关键词,在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村空间,如何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如何重建乡村文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曾大声疾呼:“不管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还是传统村落保护,都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之中,它们随时都在变化,随时都可能失传或消亡。我们的工作是在‘与时间赛跑’,等不起也拖不起。”

  我退休前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副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遗产保护利用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退休后,怀着一腔热忱为中国古镇古村落保护建言献策,期待更多古村镇“活”起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志愿者,我耗时十余年,用双脚丈量全国300个古镇古村落,运用社会学方式进行田野调查,拍摄了数万张图片,撰写了6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把所见所闻、亮点和问题一起写出来,正本清源,努力推介古镇古村落保护模式,让社会各界共同思考:怎样让更多的古镇古村落“活”起来?

  时代的变迁赋予了江苏丰厚的文化积淀,大到一座城,小到一条街,都曾与时空对话,带着时光的烙印,诉说着历史的源远流长。江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成就比较显著,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目前,江苏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8个。多年来,江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十分重视保护、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持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及技术规范,建立并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体系,《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的颁布印发,苏州、扬州、常州等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及出台的系列配套政策,使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有效推进了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资源保护利用,推动了历史文脉延续和地域特色彰显。

  在我调查的300个古村镇中,江浙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成效最佳,苏州则独领风骚,苏州有各级历史文化名镇21个,还有不少历史文化名村,在《寻访中国古村镇》《探访中国古村镇》两本书中,我记录了江苏41个古村镇,苏州占14个,苏州的保护模式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果将它认定为“苏州模式”,相信是会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

  在现代化建设中,苏州做到保护与发展兼容,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不少古村镇给人的感觉是,它的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包括各种各样的文物、古迹、河流、建筑,甚至包括整个的风貌,确实保护得很好。长期以来,苏州市明确古城古镇古村落以整体保护为首要前提,通过明确保护管理责任,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实施历史遗存保护修缮,开展历史遗存活化利用,打造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进一步凸显古城古镇古村落的文化特质,注重新理念、新业态、新元素与古色古香的古城古村镇风韵有机融合,打造了一批有烟火气、“活”着的古村镇,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昆山周庄古镇保护和发展并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制定出台了古镇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十六字方针。30多年来,周庄在古镇保护方面累计投入50亿元,主要用于动迁居民,改造危房,修建名宅,修建寺院,恢复景点,修桥铺路,疏通河道,实施“三线地埋”和污水处理等工作,完好地保存了周庄古镇核心保护区60%的明清建筑和十多座古桥,为周庄古镇游打好了基础,成功走出一条古镇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特色之路。2005年4月,中国第一家“古镇保护公司”在苏州吴江同里古镇正式挂牌。这家由政府、技术专家以及专业化公司“三方联手”成立的新公司,成为同里古镇保护和发展新的“代言人”,古镇保护由政府“包揽”的局面率先在同里被打破,同里由此迈出了中国古镇保护多元化合作、探索市场化新路的第一步。著名学者阮仪三教授为此感到欣慰:“同里跑在了所有人前面,从整个古镇到每一个角落,同里的保护都是健康的、有序的、超前的。正因为保护得好,才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跑过来。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看到一个历史上的古镇是什么样子。”

  近年来古镇古村落旅游日趋火爆,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到古村镇旅游,从中感受渐行渐远的民俗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用以寄托乡情、留住乡愁。年轻人工作节奏加快,职场压力增大,需要通过接触、感受、体验式旅游,不断得到精神上的调整放松和心理上的舒缓慰藉,同时了解历史,扩展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自2003年以来,我国先后公布了7批48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达到6819个。但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由于城镇化进程和“空心化”侵蚀,近20年来,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2006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首个呼吁全社会并联络国际学术力量保护古村落的《西塘宣言》正式发表。2021年4月26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骥才、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两位中国古村落保护领域泰斗级人物再度聚首西塘,参加《西塘宣言》发表15周年国际研讨会。15年后,冯骥才再次参观西塘后,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正是借助15年前的《西塘宣言》,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得以完好地保存了25万平方米明清古建筑群,成为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古镇,并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

  显然,中国古村镇保护拥有西塘典范还远远不够,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只是“作秀”。即使在江苏这样富庶的地方,政府不立项、不考核,一切都是空谈。正面引导是一种好的途径,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与地方政府联手,总结推广中国传统村落行之有效的保护模式,形成共同的价值立场与保护理念,为古村镇保护探索一条科学保护与发展的文明之路。

  长期以来,苏州市委市政府为了留住美丽乡愁、传承文化基因、延续历史文脉,古城古街区古镇古村落保护高招迭出,“苏州模式”堪称国内独具特色的成功典范,值得全社会关注。地方政府应主动与学界加强联系,邀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共同立项,总结推广苏州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经验,形成共同的价值立场与保护理念,将其打造成古城苏州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很高的指标。“苏州模式”的可贵之处,就是科学地制定了一整套规划和制度并认真执行,使古城古镇古村落的生命长久、魅力永存,让子孙后代得以永远地记住乡愁。当下,我们有必要认真探索“苏州模式”的文化内涵,继续走出一条科学地保护与发展古城古镇古村落的文明之路,让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在传统村落中相互融合、交相辉映,让历史文明在今天与未来发出璀璨的光彩。

标签:古镇;古村落;古镇古村落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