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模范说胡瑗 ——写在胡安定辞世965年之际
2024-04-18 18:0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振羽  
1
听新闻

  春风骀荡,桃红柳绿,谷雨将至,甲辰年的读书节又要来到了。想起赵宋时期的理学先声胡瑗,这位并不显赫却影响深远的一位人物。

  多次去泰州、到如皋,会听人说起胡瑗,并没有太在意。宋史很热,多说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也多说二程、张载、朱熹,甚至还有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但对于胡瑗,安定先生,也就知道一个大概,对他并无太多了解。去年,到如皋,参加与沙元炳有关的一个活动,遇到导演夏骏,他说,今年是胡瑗诞辰1030年,继《沙元炳》之后,他要拍与胡瑗有关的专题纪录片,这倒让我注意起胡瑗这个人物来了。在如皋,多知冒辟疆与水绘园,而这里还有安定广场、安定小学,都与胡瑗有关呢。

  且来说说胡瑗。胡瑗,字翼之,公元993年(淳化四年),1031年前,出生于淮南东路泰州如皋县宁海乡胡家庄一官吏家庭,后迁居如城严家湾。胡瑗祖籍今陕西子长县安定堡,一说甘肃镇原县,西汉时属安定郡。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曹魏车骑将军。胡瑗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自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后,因俸禄较少,“家贫无以自给”。所谓推官这一官名,李唐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赵宋时三司下各部每部设一员,主管各案公事。开封府所属设左、右厅,每厅推官各一员,分日轮流审判案件。临安府设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各一员。诸州幕职中亦有节度、观察推官,品秩为从六品或正七品。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其父胡讷爱子心切,不无自豪地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虽家境衰微,却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他20岁游学于山东泰山,与孙复、石介等人在栖真观求学深造。胡瑗十载不归,食不甘味,宿不安席,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传他为避免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

  1024年,年过而立的胡瑗别齐鲁而南归。然他7次应考,皆不中。1032年春,胡瑗在40岁不惑之年痛下决心放弃科举,返回泰州,在华佗庙旁经武祠创办一所书院,并以祖籍安定为名,称安定书院。

  1034年,胡瑗应范仲淹之邀过长江到苏州讲授儒家经术,范送自己的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胡瑗主讲郡学,别开生面,成为苏州各地学府楷模。

  1036年,经范仲淹引荐,胡瑗以布衣之身,与知杭州的音乐家阮逸同赴开封接受推进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其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仁宗赞赏,事成之后,他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

  1040年,年近半百的胡瑗随镇守延州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军事推官。此间,胡瑗撰《武学规矩》一书。

  1041年,胡瑗调密州任观察推官,时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奔丧丁忧。他复出后改任保宁节度推官。不久,胡瑗应湖州太守滕宗谅之邀,到湖州州学任主讲教授,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其间,胡瑗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创立“湖学”。

  1044年,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取胡瑗教学法,撰为《学政条约》,颁行全国,兴办中央太学。

  1050年,朝廷再次更定雅乐,仍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并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3年时间完成,此间两人还合作撰就三卷《皇祐新乐图记》。

  1052年,年近花甲的胡瑗升国子监直讲,主持太学。胡瑗任教期间,因学识渊博且教学得法,备受学生欢迎与敬重,据说,当时朝中半数官员出自门下。

  1056年,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1058年,经宋仁宗钦准,胡瑗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志康任所疗养。胡瑗临行前,轰动京城,相送者“百里不绝”。

  1059年6月,嘉祐四年,胡瑗病逝于杭州,谥“文昭”,葬于浙江乌程何山,其幼子胡志正携带其衣冠归葬于如皋安定乡。

  胡瑗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受教育者不下数千人,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很有特色和首创精神。概而言之,胡瑗大致有以下若干方面的贡献。

  赵宋之初,教化不兴,风俗浇薄。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声律浮华,以诗赋取士,“苟趋禄利”,且各地又无学校。胡瑗认为必须建立“敦尚行实”的学校,他在《松滋县学记》中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瑗阐述“师儒”“兴校”的重要性:“学校之兴,莫过于三代,而三代之兴莫过于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之。纠其有言异者诛,行异者禁。其所言者皆法言,所行者皆德行。”当时的宋代官学有两种:一是中央官学,二是地方官学。胡瑗大声疾呼“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他主张“广设庠序之教”,大兴地方官学,使人才“继踵而出”“正以民心”。

  胡瑗强调教育要明体达用。他在答宋神宗问时说:“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胡瑗为贯彻“明体达用”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分斋教学制度。他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又分为治民、讲武、堰水(水利)和历算等科。凡入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这种大胆尝试,使学生既能领悟圣人经典义理,又能学到实际应用本领,胜任行政、军事、水利等专门性工作,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人才,如长于经义之学的孙觉、朱临、倪天隐等,长于政事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钱公辅等,长于文艺的钱藻、腾元发等,长于军事的苗授、卢秉等,还有长于水利的刘彝等。

  胡瑗亲手制订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如“寄宿制”,1056年,胡瑗与孙复主持太学,他们为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过集体生活,请求有关部门放宽火禁,实行“寄宿制”。每晚由师生轮流值班,督促火烛小心。同时规定学生每月放假四次,其余时间皆留校住宿。每日起身、就寝以鸣鼓为号,进出校门必须请假,平时也不准随意会客和离校。这种寄宿生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延伸到州、县之学,且日臻完备。如学校作息规定:一般上午讲解经义,课后复读500遍;下午讲解历史,复读100遍;晚上讲解子书,复读300遍。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注意言传身教,并规定师生之间的礼节,“以身先之”。盛夏之季,他也整天公服端坐堂上,决不稍懈。规章明、要求严,胡瑗的弟子“皆循循循雅饬”,“衣冠容止,往往相类”。胡瑗的教学规章,堪与朱熹所订《白鹿洞学规》前后辉映,同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胡瑗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社会实践,倡导知行合一。他要求学生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要学会“射箭”“投壶”和其他各项游乐活动。他也注重音乐教育,用音乐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在各种考试之后,他常与学生们会于“肯善堂”歌诗奏乐,至夜始散。胡瑗在教学中除重视书本教育外,还组织学生到野外、各地游历名山大川,并把此项活动列入教程之中。他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有益于学者矣。”他曾亲率诸弟子自湖州游关中,上至陕西潼关,回顾黄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千里,形势雄张。他慨然道: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胡瑗学术思想内涵丰富,主要根源于《周易》。胡瑗的《周易口义》是其学生倪天隐根据其口述整理而成。其特点是大胆疑经,自立新解。胡瑗《洪范口义》,也纠正了许多不合理的注解。据《宋元学案》载,胡瑗“日升堂讲《易》,音韵高朗,旨意明白,众皆大服”。丁宝书在《安定言行录》中引用胡瑗学生王得臣的话说:胡瑗为国子直讲,“朝廷命主太学,时千余士,日讲《易》,予执经在诸生列,先生每引当世之事明之。”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追根溯源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胡瑗说,君王再能干贤明,若无贤臣辅佐,则“倡而无知,令而无从”。胡瑗说,“天下之广,生灵之众,一贤不可独治,故必群贤并进于朝廷,则可大行其道。”胡瑗在《周易口义》中“论民本”时说:“不以一己为忧乐,所忧者天下,所乐者天下。”此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异曲同工,一脉相承。

  胡瑗一生著作颇丰,大部散佚,传世很少,且多为门人记录整理而成。明代程敏政在其《考正祀典疏》中,曾称当时学者“大约以为(胡瑗)少著述,而不得比於濓洛”。据《宋史·艺文志》等典籍载,胡瑗著述有十三种:《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皇祐新乐图记》《尚书全解》《景佑乐府奏议》《皇祐乐府奏议》《春秋口义》《春秋要义》《胡先生中庸义》《吉凶书仪》《武学规矩》《论语说》《资圣集》。现存世其经学著作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皇佑新乐图记》等,余已散佚。

  宋神宗称胡瑗是“真先生”,他有《御题胡安定先生》赞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运而尊,如泰山特屹于诸峰。法严而信,如四时迭运于无穷,辟居太学,动四方欣慕不远千里而翕从。召入天章,辅先帝日侍启沃万言而纳忠。经义治事,从适士用。议礼定乐,以迪朕躬。敦尚本实,还隆古之淳风。倡明正道,开来学之颛蒙。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

  范仲淹称胡瑗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胡瑗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他在《书赠胡翼之》中说:孔孟去世远矣,信其圣且贤者,质诸书焉耳。翼之先生与予并时,非若之远也。苏东坡赞颂胡瑗“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欧阳修、蔡襄、米芾、司马光、朱熹、文天祥等对胡瑗也都赞誉有加,或为之作像赞,或为之写墓志、墓表,称颂他为“东南模范”“三吴木铎之鼻祖”“百代帝师之功臣”“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朱熹把古代圣贤名流的“嘉言善行”汇集起来,编成《小学》,作为儿童读本,其中就详细记录了胡瑗一生的教学活动和事迹,认为可作“百世之法”。

  明代学者、探花程敏政曾说,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宋元学案》称: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1530年,明世宗下诏,尊胡瑗为“先儒胡子”,“从祀孔庙”。

  程朱理学,多有研究、阐发。程颐是胡瑗的学生,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胡瑗与苏舜钦、陈奇之还有“吴下三贤人”之说。胡瑗与阮逸合著《皇祐新乐图记》,现就阮逸略作介绍,他字天隐,建州建阳人。1027年进士。他是音乐家,精通经学,擅长词赋。曾任镇江军节度推官、杭州知府、尚书屯田员外郎。阮逸与胡瑗一同受到宋仁宗召见,一起校订钟管十三律,铸造钟磬各1架,一起撰成《皇佑新乐图记》,并附钟磬图样,由朝廷颁行天下。阮逸留下词作不多,有一《花心动·春词》:

  仙苑春浓,小桃开,枝枝已堪攀折。乍雨乍晴,轻暖轻寒,渐近赏花时节。柳摇台榭东风软,帘栊静,幽禽调舌。断魂远,闲寻翠径,顿成愁结。此恨无人共说。还立尽黄昏,寸心空切。强整绣衾,独掩朱扉,枕簟为谁铺设。夜长更漏传声远,纱窗映、银釭明灭。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泪。

  还有一《鱼游春水》,据说也是阮逸之作: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

  馀寒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缕。莺转上林,鱼游春水。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如今,泰州设有“胡瑗读书节”,湖州学院以“明体达用”为校训,4·23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这些地方也会搞些活动,提到胡瑗?

  (作者王振羽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一级作家)

标签:范仲淹;胡瑷;太学
责编: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