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高二适(二十)
2023-10-15 20:5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曹洋  
1
听新闻


百年巨匠高二适(二十)

□ 曹洋

  五、家国情怀——三哭②

  1943年,高二适自南京与家人离别到重庆已有六个年头。中秋将至,明月挂枝。日寇的轰炸暂时远去,他的思绪回到家乡。那是美丽的记忆,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已留在昨夜的诗稿中。此刻身在荒凉的北碚,作诗《病起》:“六年不归良有道,四海茫茫多兵尘。我与歧途成一往,当秋惟挹气萧爽。”儿女情长固然可慰藉孤寂的生活,寄托羁旅的情思,但没有国哪有家,高二适心中有小家,但更有国这个大家。深夜对明月,友情、师生情、亲情齐聚心头,但所有这些都难以抵消他的忧国情。日寇气焰嚣张,政府腐败无能,百姓困苦。悲境拱心,泪如泉涌,濡墨写歌:

  寄问樵 中秋前一日

  ……

  吾孤如孀女,六年卧村屋。愿辞丧乱身,何处能安息。

  时事倘可怀,剜疮莫补肉。公知贾谊忧,吾故唐衢哭。

  自从屈原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脱口吟诵出来,中国的文人便多了一份忧郁的色调,这种色调便是家国情怀。是进亦忧,退亦忧;盛世亦忧,乱世亦忧;居庙堂亦忧,被放逐亦忧。一个“忧”字嵌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虽然屈原之后并没有太多的文士蹈水自沉,但他们以另一种方式——“痛哭”,表现同样的家国情结,阮藉的“穷途之哭”,贾谊的“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以致“哭泣”而亡,唐衢的善哭,又为知识分子们勾勒出一道慷慨悲凉的独特背影,这种背影成为中华民族每每陷入社会危机时坚硬的脊梁。

  1943年9月8日,即农历八月初九日,欧洲战场传来捷报,法西斯轴心国之一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故高二适诗中记有“今秋消息好,盟人竟蹴蹋”。然而面对国内的战争,高二适却又高兴不起来,他毫不留情地指出,战争的成败,国家的盛衰,不在于士兵而在于官。“兵衰”或可战胜敌人,但“官邪”却要丧国。

  高二适这样说是有所指的。远的不说,汪精卫投降日寇,沦为日寇侵华的工具,就是在1943年5月14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河北省政府主席、冀察战区副司令兼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与新编第五军军长孙殿英联名通电公开宣布叛国降日。而此时的蒋介石却把主要精力放在“闪击”延安,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上,完全置民族大义于不顾。高二适与诗友钱问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一介文人,又有什么办法?唯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和满腔的热泪了。高、钱两人相见虽晚,却以诗陈情,情深意笃。秋风扫山,忧病侵身,提笔述情,慨叹无力;不为乡情,只为国殇,日夜祈祷,徒增茫然。何以解忧,微禄不能,醉酒欺人,周遭昏昏,我心沉沉。君知贾谊忧,我当唐衢哭。千古几人识,任泪流千行——此高二适二哭也。

标签:日寇;明月;青春岁月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