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虎||我的未来不是梦
2022-04-30 09:4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周伟虎  
1
听新闻

  我的未来不是梦

  周伟虎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不知何由,近来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羁旅思乡诗,不时在我梦里默诵。思索半晌,估摸是行将退休,船到码头车到站。独在异乡,思乡之情油然,苍凉之意骤起。

  这不由让我揽衣起徘徊,重新审视这些羁旅思乡诗。旧时,文人墨客出仕、游学或探亲访友,终因交通、通信极为不便,漂泊日久,而情不自禁抒发羁旅愁绪、乡情乡思,以解旅途孤寂之心、故乡思念之情。大凡年少轻狂之时,踌躇满志,尤梦想着衣锦回乡、荣归故里。是故:意气奋发,始不解“黯乡魂,追旅思”;追光逐梦,终不知“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花甲年迈之际,长吁短叹,乃渴望着落叶归根。许是,穷途末路,才知“明月楼高休独倚”;日暮乡关,方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人生无根蒂,漂若陌上尘。“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寒门学子乃有出仕之机。而自汉代起逐步形成之“地域回避”官制,仕者不得于本籍及邻近州县任职;宋代又扩至路一级区域,明代更实行“南北更调”制,清代则是在外任职地方官吏,不得在原籍、寄籍(长期居住地)、邻省接壤五百里之内为官。故而,一入宦海,无不背井离乡。羁旅他乡,故乡、亲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最快的舟马劳顿也得月有余。人伦秩序谴绻,人文情怀寄托。羁旅异乡,最撩拨心弦,莫过于千言万语,寄情于鱼肠尺素,聊表相思之苦。

  漂泊异乡,唯有故乡的炊烟、家的港湾,在心底时常召唤着。自“狐死首丘”始,先民就发现:狐狸死了,头都朝着自己的洞穴。近几十年来,通过对先秦陵墓的考古发现:秦国人下葬时,头都朝向西方;楚国人下葬时,头则朝向南;中山国人下葬时,头都朝向北;齐国人下葬时,头却是朝向东。也就是说:先秦时,先民就开始了对祖先发源地的敬畏,入葬时,让头朝着自己祖先来时方向。故而,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故乡安度余生,叶落归根,并能安葬在祖坟旁,而非客死他乡。

  我的未来在哪儿?

  2019年11月28日,在老家吴江区的太湖新城,正式开工建设的苏州大学未来校区,让我看到了往后余生可望、叶落归根可及、魂归故里可期。2021年11月18日,规划总占地面积1000亩、规划建设校舍建筑40万平方米、计划本科生规模不少于6000人的我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校区,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第一个校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首期启用仪式举行,并计划于2022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首期启用未来校区一期,综合楼将作为未来校区的国际会议中心。

  苏大未来校区,是我校与我老家吴江深化全面合作的重大项目。苏州大学将面向未来,全力将未来校区打造成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区;纵深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深入探索项目牵引、以院办校、数字治理等新形态新框架,全力打造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增长极;构建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完整创新链,力争在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苏大未来校区的启用,标志着故乡的“未来”已来,也预示着我校与我故乡的“未来”更加可期。校区位于524国道以西、长安路以东、莘七公路以北,紧依胜地生态公园和京杭运河而建。况且,未来校区与我现之居所和年迈父母所在地,恰巧是30公里等距。这对上有老下有小的我,无疑是最佳的工作场所。于是,强烈的故乡情怀,驱使我斗胆向领导“乞骸骨”——希望也能“告老还乡”。阳春三月,疫情依然成多点散发趋势,我如愿以偿,受命加盟未来校区,与同事们一起,全力确保未来校区于今年9月第一期首期能如期投入使用。

  再次踏上故乡热土,漫步在这未来校区,一支支只争朝夕的建筑队伍,让一幢幢汉唐风韵的建筑拔地而起;一群群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把一片片已经交付的土地护卫守好。这片故乡热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未来在故乡,我的未来在苏大未来校区,我的未来不是梦!

标签:校区;羁旅;故乡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