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我们探索开展‘法治体检·普治融合’,目的是在摸清不同群体法治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实现分类施策、有的放矢,更好地推进精准普法,促进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大局。”淮安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杨丽说道。
法治体检如何开展?体检的对象、内容、方式是什么?效果如何保证?淮安市司法局研究抓好“四个结合”,以系统思维积极稳妥推进好该项工作。
在体检对象上,做到全面和重点相结合。在推进全民法治体检、掌握社会大众法治素养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村(社区)两委干部等群体,有重点地开展法治体检,开出“法治处方”,提升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在体检内容上,做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将民法典等重点内容作为法治体检的“共性部分”。根据有关企业、学校、行业、基层组织等特点,开发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经济合同、疫情防控等法治体检的“个性内容”。特别是针对淮安台资高地、绿色高地、农业大市等特点,对相关人员实行个性化“订单式”法治体检,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体检方式上,做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一方面,结合国家宪法日、安全教育日、禁毒日、知识产权日等重要节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线上体检,通过大数据对公民法治素养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普法措施和效果。另一方面,依托矛盾调解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载体,设立“法治门诊”,面对面为群众提供法治服务。
在体检效果上,做到普法和治理相结合。针对当前社会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对相关组织和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体检,对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村(社区)两委干部、教师等重点群体,实行上岗前“强制体检”,促进形成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良好习惯和氛围。
(周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