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8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超121亿元,成为中国首部也是亚洲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十名的电影。哪吒为何会有这样的“热搜体质”?日前,金陵图书馆特邀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怀明,带来一场题为《从哪吒到孙悟空、贾宝玉——中国文学史上的反骨仔》的讲座,深度解读哪吒及其“反骨兄弟”的文学魅力。
哪吒的形象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且一直处于创新中。《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因嬉戏闹海,打死了龙王手下的巡海夜叉,又杀了龙王三太子、抽了龙筋,闯下了一连串的灭门大祸,这个故事最终以神界对哪吒的残酷镇压而结束。《西游记》里的哪吒则以天庭体制守护者的形象出现,先是参与镇压造反的孙悟空,后又成为西天取经的支持力量。在吴承恩的西游世界中,哪吒以聪颖、精勇的孩童神仙的形象示人,身怀六种神器、法力无边。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是一个喜欢惹是生非,并和父亲与神仙有着激烈矛盾冲突的‘熊孩子’。但在这两部《哪吒》电影里,哪吒是狂放不羁的魔童,父母的爱激发出他内心的善良,他也拥有很强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他指出,哪吒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神话背景的深厚底蕴,还在于电影对传统故事的创新改编。无论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热血宣言,还是新剧情中对家庭教育与自我认同的探讨,个人经爱的感化改变命运的励志主题贯穿两部《哪吒》剧本,赋予了经典文学作品新的时代价值。这正是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也让哪吒这一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讲座中,苗怀明还创新性地将《封神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三部经典文学作品糅合讲述,将哪吒、孙悟空、贾宝玉这三个文学史上的“反骨仔”放在一起比较异同。“他们三人都有成长的蜕变,这和孩子从逆反心理时期慢慢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是一样的。”苗怀明认为,三人虽然身份、境遇各异,但都展现了不甘被束缚、勇于突破的精神内核,可谓是古代小说人物形象中的另类,唯其另类才显得尤为可贵。他们的“反骨”并非简单的叛逆,而是对自由、个性与真我的追求。苗怀明也强调:“这些人物也无一例外地承担了‘反骨’的后果。这种选择与代价,正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经典文学作品中由内向外的“破壳”力量,让不同时代的人群找到共鸣。报告厅讲座现场,近400名读者认真聆听,其中有尚未达学龄的儿童,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大家因对电影的热爱而来,也在讲座的文化剖析中收获了更多深入的思考与启发。“我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看到了心怀勇气,始终直面困境、追寻真我的真实形象。”一位读者告诉记者。
苗怀明认为,《哪吒》系列电影的改编非常成功,主创团队对《封神演义》和哪吒的重新阐释,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对原著的继承和升华。相信这样的当代文化在几百年、几千年后也会变成传统文化。”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