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盐湖城古韵悠长的道文化街区深处,一座以国家级非遗“金坛刻纸”为灵魂的“纸花阵”博物馆,正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展示江南山镇传统工艺之美。新春期间,记者走进这座集历史积淀与当代创意于一体的文化地标一探究竟。
刻刀行风见世象,纸影流光成花阵。走进“纸花阵”博物馆,可看到入口处的大型刻纸《道法自然——大道天下》,“这幅大型刻纸是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创作设计的,它长4.9米、高1.6米,以盐湖城鸟瞰实景图为蓝本,既描绘了景区地图,也开创了中国实景刻纸的新纪元,彰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创作真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
另外一幅《华夏一家亲》也出自杨兆群之手,整幅作品呈圆形,寓意56个民族团团圆圆,最后以中国结结尾。通过仔细观察,记者发现这幅作品中56个民族都是以各自的民族服饰和舞蹈特色打造的,并且每一个民族上面都刻有名字,非常细腻。
馆内工作人员表示,虽然金坛刻纸闻名遐迩,但“纸花阵”博物馆并不只局限于金坛刻纸,而是系统展示了整个中国剪纸历史的方方面面。该馆收藏展品约180件,设置了“古代刻纸发展”展区,通过“刻纸的溯源”“刻纸的面世”“刻纸的初成”“刻纸的兴盛”四个单元,系统梳理了刻纸艺术从远古至清代的演变过程。“每个单元都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历史作品展示以及考古发现复原,使游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刻纸艺术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特别是‘刻纸时钟’这一创意展项,通过转动的时钟展现不同朝代的刻纸源流,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
“纸花阵”博物馆的破圈之路不止于展览。茅山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员蒋寅寒表示:“我们正构建‘非遗+研学+商业’的生态链,让传统文化产生持续生长的经济价值。”在博物馆的“学习大刻堂”DIY区域,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刻纸的制作过程,感受刻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技法讲堂和制作体验环节的设置,更是让游客在动手实践中深入了解刻纸的技艺精髓。
此外,博物馆还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投影设备、多媒体屏幕等,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方式,使游客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金坛刻纸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
蒋寅寒表示,在平衡文化保护与商业化需求方面,博物馆也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他们巧妙地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例如非遗市集的设立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和体验非遗的平台。“在市集中,游客可以看到各种非遗技艺的现场展示和互动体验,如烙画、剪纸、面塑等。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让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的内涵和技艺特点,同时也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传承技艺的舞台。”
东方盐湖城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弘扬和保护非遗,今年过年期间还精心策划以“非遗过大年”为主题的文化研学营。除了丰富的非遗课堂,还安排了写春联、换华服等丰富的年俗体验以及长街宴、包团子、包饺子、非遗年夜饭等年味美食环节,孩子们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可以深入感受纯正的“中国年味”。从精妙绝伦的糕团堆花制作工艺、到历史悠久的威风锣鼓,再到蜿蜒盘旋的直溪巨龙,孩子们边看边玩边学边体验,沉浸在非遗的浩瀚海洋中。
杨兆群也作为特别嘉宾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带来了金坛刻纸的非遗大师课,让孩子们欣赏了刻纸作品《大运河》的雏形,他表示:“看到这么多孩子对非遗感兴趣,以后也会喜欢非遗、传承非遗,我觉得这就是非遗研学营的意义。”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