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江南时报》情结
□ 张澜涛
一份贴近社会、贴近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报纸,迎来了她25岁的生日,她的名字叫《江南时报》。
时光荏苒,往事如昨。
1999年9月1日,我的办公桌上除了原先的《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外,忽然多了份《江南时报》。出于新鲜好奇,那天我打破了“先省报后市报”的阅读顺序,决定先从没读过的《江南时报》读起,哪知这一读便“一发不可收”。自此,我竟然跟《江南时报》结下不解之缘。一直到现在,我的《江南时报》情结依旧不减当年。在职时读的是单位订阅的《江南时报》,退休后自己主动订阅《江南时报》,深重的情结表明了我对这份报纸的信赖。
单位负责订报的人告诉我,《江南时报》层次很高,由《人民日报市场报·江南市场版》改版而来,是一份很有特色的报纸。《人民日报》在国人心中的地位高,事实也如此。自此,《江南时报》和其他报纸一样,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动必读的一份报纸。
都说报纸是历史的见证者,她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社会生活中平凡而崇高的人和事,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沉淀。我那时就感觉到《江南时报》起到了这样的舆论渲染的作用。
1999年是个重要的年份,从历史背景来看,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后不久,人们的理念与观念普遍受到深刻影响,其市场意识和消费意识日臻成熟,这给贴近生活的《江南时报》带来了新的机遇,常常能为读者起到商品选购的参谋作用。那时我的同事为家里添置一些大点的家电设施,都会在《江南时报》上认真看购物广告,货比三家,终于选购到满意的商品。一个人的喜爱有时能影响一大片人,争相阅读《江南时报》成为我那时“朋友圈”的新时尚。
《江南时报》具有亲和力,尤其是对于贴近社会的新闻,能做到准确、及时、深入报道。同时不断关注焦点性社会新闻,起到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舆情宣传作用。在这方面,《江南时报》比其他报纸做得更出色。
近年来,《江南时报》在充实提高内容、创新版面面貌的基础上,注重报纸文化品质的打造工程,隆重推出《江南文脉》系列专刊,《寻访江南古镇》《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等新专栏,新颖别致,活力四射,以优质、深度及活泼的形式,吸引了读者阅读的眼球和兴趣。
我是《江南时报》的忠实粉丝,同时也是《江南时报》的自由撰稿人,常在报纸及新媒体平台上发表游记、散文之类的文章。成为《江南时报》的专栏作家,进一步加深了我爱《江南时报》的情结。陪伴这份报纸共同成长,成为我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祝福《江南时报》,不断开创新局面,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兴旺。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