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回望 砥砺前行
阅读江南
25周年,25个历史瞬间
1999年9月1日,《人民日报市场报·江南市场版》更名为《江南时报》,成为人民日报社首份在地方主办的都市报。从此,一路风尘仆仆,历经岁月变迁,在报业百花园中开启绽放之旅。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江南时报在灾难发生后连续以不同的形式出版了汶川大地震特刊。一年之后,又刊发了江苏乃至全国近百位著名诗人撰写的灾后重建作品,在江苏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冯亦同、孙友田等一批江苏诗人的积极响应下,江南时报在南京山西路市民广场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
2012年4月23日,《江南时报》全新改版,最大亮点是每周一至周五依次推出的法周刊、文艺范、慢生活、身心馆、恋物派、行走地理等周刊,以文学化的优美语言,全方位反映和记录知性群体的生活状态。
2014年,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江南时报》开辟了“知识界的抗争”专栏,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发表了许多篇有关中国知识分子舍生忘死、投身抗日救国、奋勇抗争的感人篇章,以此方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2015年推出了“颐和路春秋”特刊,从7月到11月每月各出一刊,每刊28个版面,共计140个版面,并绘制了一幅颐和路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导览图。“颐和路春秋”特刊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助力提升了颐和路的人文形象。
2016年1月5日,为助力明城墙申遗,首次举办了“城门挂春联,古都开门红”活动,面向全球征集南京八大城门春联。
2016年1月6日,“城门挂春联,古都开门红”助力南京明城墙申遗研讨会召开,楹联文化专家为城门挂春联献计献策。
2016年1月27日,南京武定门、集庆门、神策门第一次挂上了红彤彤的春联。三副对联妙趣横生,引得市民驻足观望。之后,“城门挂春联”成为古都南京新民俗。
2016年7月18日,进行了新一轮改版。改版前夕,《江南时报》以“初心”为题,回顾了2010年至2016年的办报经历。报纸的定位变了,但“我心依旧”,依然有担当、有情怀、有梦想。
2016年7月18日,江南时报“拥‘报’财经”,成为新华报业传媒矩阵中一份财经类专业报纸。之后,相继推出了财经焦点、产经大势、江南财评、苏商故事、金融汇、理财课堂、收藏之道、精彩苏州等栏目。
2020年11月15日,启动再改版,笃定新闻分众化、差异化、数字化的生产与传播,出报道精品,发智慧先声,打造传媒界具有“江南”特色、“江南”风骨、“江南”底蕴的媒体品牌。
2021年4月23日,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配合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光辉的历程·奋进的时代——庆祝建党百年红色经典电影海报展”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揭开帷幕。红色经典影片以历史资料和真实人物事迹为蓝本,用真情讲述共产党人故事,是学习党史的生动教材。
2021年4月23日,在“光辉的历程·奋进的时代——庆祝建党百年红色经典电影海报展”揭幕式上,新华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顾雷鸣表示:纵横光影,追忆光辉历程;岁月流金,淬炼不朽经典。红色经典电影海报,为党史学习打开了一条生动路径。
2021年9月6日,创刊22周年之际,陆续收到了省内外一批著名学者、教授、诗人和书法家的贺诗、贺联、贺词,期待江南时报“蕴满蓬勃生机,更待展翼奋楫”。
2023年春节,南京地铁挂春联,红红火火迎新春。活动以“让文化动起来,让春联跑起来”为主题,以“地铁+春联”“版画+生肖”的首创路径,匠心打造流动的城市人文风景。一个覆盖元旦、春节、元宵节三个传统佳节的“新年俗”由此落地生根。
2500多年的风雨变迁,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保持着与宋代《平江图》基本一致的整体布局,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翻阅《新华日报》老报纸,“平江路”三个字多次出现。踏上时光列车,在老报纸中一览古城老街的历史变迁。
2023年10月19日,推出《西安苏州“双城记”》新闻行动特别报道,实地探访西安、苏州两座城市保护传承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从中汲取养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不断贡献新的探索与新的经验。
2024年1月31日, “2024龙腾神州·江苏六城地铁挂春联”在南京站启动,“楹联+版画”双轨并驱,以创新“活水”滋润传统文化。一列列地铁风驰电掣,为古都金陵注入振奋人心的“龙马精神”。
走进一个时代,见证一批匠人,感悟一代风华。2024年3月25日,策划推出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致敬宝塔山下的江苏文艺人”融媒体新闻行动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正式启动。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我国著名音乐家王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一周岁生日时,创作了《歌唱祖国》。王莘登上返回天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而出。
大江万古流,江南文脉远。开启的《文脉里的江南》系列报道,发掘江南文化内在精华,弘扬江南文化时代精神,推动江南文化传承创新,让“江南文脉”绽放新时代生命力。
2024年3月12日,以“翰墨女史 笔耕不辍——从《新华日报》中看孙晓云的书法轨迹”为题的文章,忠实记录了当代书法领军人物孙晓云与《新华日报》的渊源,彰显其探源文脉、引领时代风尚的榜样力量。
2024年7月29日,是毛泽东第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60周年。毛泽东先后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充分反映了他对《新华日报》的关心,以及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高度重视。
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跟踪报道江苏重大文化活动。2024年8月9日,头版头条报道了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江苏巡展)的盛况。
2024年8月22日,推出“人文经济学 江苏新样本”系列报道,聚焦江苏人文经济鲜活案例与创新实践,以生动笔触擘画江苏人文葳蕤、经济繁盛的高质量发展瑰丽长卷。
光影江南
扫描二维码,观看更精彩
六城地铁挂春联
全程记录开幕式现场,并将六城春联及版画的素材融合在视频中,在互联网平台上达到了良好的二次传播效果,获得了粉丝网友的点赞转发。
江苏省第二届文采会活动
活动由江苏省文化馆主办,江南时报社承办。通过视频记录了活动全过程,展现了现场人头攒动、摆摊热闹非凡、表演多样有趣、观众热情高涨的景象。
寻访红色报史 感悟百年党史
《寻访红色报史 感悟百年党史》共计52期,累计拍摄制作1年时间。短视频素材均来源于报史,通过全媒体手段精彩呈现,感人至深,是传承新华红基因、讲活红色故事的创新探索。
江南文脉——中国画精品展
“江南文脉——中国画精品展”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正式开幕,展览荟萃江苏中国画名家近60幅力作。展览现场人头攒动,沉浸于现场作品的笔墨世界中,感受着中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系列
系列视频“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以视频的形式表现了江苏文艺人在延安的奋斗经历,并在各个平台得到了有效传播,扩大了整个系列策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版面融合新媒体策划的经典案例。
江南四君子 “谷雨节气”
“江南四君子”是为江南时报四位美女记者量身打造的短视频账号。视频内容包含历史文化、奇闻轶事、节庆节气等,四位记者出镜讲述、演绎、互动,非常有网感。谷雨节气视频是四位记者首次合体拍摄,清新脱俗、配合默契,在互联网平台得到了高度认可和点赞。
歌咏江南
2024年2月,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第400期,在封面内页重磅推出《龙行天下并双轨 春到江南入两行——江苏六城地铁挂春联活动掠影》,并在全刊首篇的“特别关注”栏目刊文《全国首创 江苏六城地铁挂春联 驶向春天的列车挂满春联》,详细介绍以“地铁+春联”“地铁+书法”“版画+生肖”的首创路径,打造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在由中国文联主管、中国音协主办的《歌曲》杂志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德祥作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王爱国作曲的新歌《诗画江南哟梦里水乡》,唱出了对水乡江南的无限眷恋与深情。《诗画江南哟梦里水乡》同时也是对《江南时报》的赞扬。杨德祥说,他与《江南时报》结缘时间虽短,但却情深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