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 一条京杭大运河,连接古今。两百多年前,曹雪芹曾沿着扬州、淮安、宿迁等运河城市一路进京。日前,“都说《红楼梦》”大讲堂第二季第四讲《北上与南下:运河与〈红楼梦〉的生命书写》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乔光辉开讲。
该讲座由江宁织造博物馆与中国红楼梦学会、江苏省红楼梦学会联合推出,通过六场讲座讲述“《红楼梦》与运河文化”的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推广与阐释《红楼梦》文化。
乔光辉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红楼梦》作为中国经典小说与运河文化交织的魅力。运河作为小说的空间背景,决定了《红楼梦》作品的生命书写方式,尤其是京杭运河在元代的走向变迁,对元明清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气质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讲座中,乔光辉从“地名与《红楼梦》创作的虚与实”“运河与《红楼梦》中的经济书写”“运河与《红楼梦》官场书写”“运河与《红楼梦》爱情描写”四个方面解读作品,展现各色人物的北上与南下以及他们各自呈现的生命形态与人生追求。
乔光辉认为,《红楼梦》虽字字不提运河,但其实都暗含了运河的存在。大运河与《红楼梦》的渊源,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为官经历息息相关。清康熙二十九年,33岁的曹寅被提任苏州织造,35岁时调任江宁织造,并被康熙四次钦点到扬州出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寅的一生与大运河紧密相连,曹氏家族的运河故事也再现于《红楼梦》的人、事、景中。
乔光辉说,在运河景观文学中,江南是精神故乡,象征自由、个性、独立、母亲、家园等,北京则象征体制、集体、规则、父亲、仕途等。
与长江、黄河一样,运河作为一个整体意象,总与民族历史、家国相连。元初运河“截弯取直”后,一头系着帝都北京,一头系着江南南京与杭州。无数民族精英奔走于运河,或北上取功业,或南下治理一方,如书中的贾政、林如海、贾雨村等。运河成为士子在现实与理想、故乡与朝廷、家庭与国家之间游走的象征。
在互动环节,乔光辉与听众围绕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红楼梦》作为经典作品,对传承好保护好开发好运河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发展运河经济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