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复制手卷惊艳亮相
南京学子陶骆源与北宋王希孟跨时空“对话”
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一幅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的江南山水图在江南时报记者眼前徐徐展开。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波涛烟霭……无不显示祖国千里江山的壮丽多姿。正值毕业季,南京莫愁中专的同学们陆陆续续交出毕业作品。其中,文化艺术系19级高古2班陶骆源的画作尤为引人瞩目——一幅长达12米的《千里江山图》复制手卷。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回忆起当初看到这幅画的那一刻,陶骆源依然难掩激动。“一次上课,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幅画作,画卷中万里山河的磅礴气势深深吸引了我。基于这份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王希孟的深深敬意,加之此前有位学姐复制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复制这一历史巨作。”
之后,陶骆源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1:1进行临摹复制。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选用与原图材料相同的12米六丝长绢进行绘画,全卷未做任何拼接,尝试对原图一段一段绘画然后拼接的做法做出改变。从确立选题、材料选配,到墨稿、上色及装裱,绘画过程历经一年有余。
绘画过程中,陶骆源不仅展现出精湛的技艺,还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思考。他尽量让自己的作品与原画做出区分,颜色相比原画较淡。他解释说,这样做既是为了体验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历程,也是为了实践自己对重彩山水画创作的理解。令记者惊讶的是,在专业课老师许存地的指引下,画卷中使用的颜料全都由陶骆源自行钻研实践,手工提取矿物颜料上色而成。整体色彩使用了赭石加墨去染制背景以及山石底色,用干净的毛笔(水笔)精心做出渐变和层次,再用毛笔中的勾线笔去勾勒山川、房屋等细节,使用石青、石绿去堆叠上色,用水笔晕染青山,用赭石和墨去晕染土石,用花青加藤花去晕染绿水。
“国画主要分写意和工笔两种风格,原画属于写意之作,而我选择用工笔的形式作画。相对来说,瓦片是我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也较为满意。整幅画颜色鲜艳,体现了中国传统国画的青绿山水。”陶骆源从2022年开始绘制,那年他19岁,而王希孟绘成《千里江山图》时是18岁。“这个巧合十分奇妙,让我感觉是与王希孟跨越时空的一次对话,在精神上产生一种独特的共鸣。”
然而,这一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陶骆源也会有一些苦恼:“描绘墨稿时,绢和墨稿偶尔会错开,画的时候就会有倾斜,需要后续重新校对绘制。完成《千里江山图》是在一个深夜,当时很想把家人叫醒,分享我的喜悦。”陶骆源很感谢他的班主任许继香老师,是她和其他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老师们带着学生们,从对古籍修复知之甚少的状态,一步步地了解、研究、实践,成就了现在能够在一般修复中独当一面的他们。
“在这一年多的时光里,陶骆源时常废寝忘食,整日沉浸在实训室与自己的书房中,有时一画就到了深夜,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付出令人钦佩。”指导老师张悦表示,学习传统技法必须要研习古人精益求精、踏实勤恳、步步为营的理念,陶骆源正是以这样的精神,高水准完成了这幅手卷,纵然与原作存在差距,但这份学习的勇气、对专业的热爱,值得钦佩。
值得一提的是,陶骆源所在班级的任课老师中,有13年来修复6万页古籍的滕宏珍,她也是一位古籍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滕宏珍向记者袒露,当初陶骆源着手绘制这幅作品时,专门前来与她商量,她当时明确表示,制作这样一幅作品是极其不容易的。然而,陶骆源还是坚持下来,这幅《千里江山图》复制手卷不仅见证了一名年轻学子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钱月明)
《千里江山图》复制手卷 陶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