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参加一次关于江南文化的学术会议,住在太湖饭店。想起上一次去杭州开会,住在西湖宾馆,得以与西湖朝夕相处,此次又可以深度拥抱太湖,心情不由得激动。于是次日天微微亮就出门访湖。
太湖确实就在附近,我心里有一种执念,因为不就住在太湖饭店吗?但太湖究竟在哪儿,也不清楚;大清早,也找不到人问问。我凭着直觉,信步往前走,总感受太湖就在前面。
在茂密的树林中穿行了一阵,慢慢有了一些阳光,从厚厚的树荫中射了进来,道路逐渐变得明亮。公路就近处,汽车轰鸣不断传来,使我不至于太过孤寂。走了没多远,路边有一些标识,太湖越来越近了。再往前走,看到了若隐若现的水域,心情舒展了,也明朗了。又走了几十米,发现了环湖栈道,太湖近在眼前了,我倒不像先前激动了,而是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
相比于西湖的大雅、瘦西湖的精致,太湖表现得野性十足。许许多多的高楼、房舍,会馆、公所在湖的西南侧探头探脑地站了出来,有点龇牙咧嘴、鬼头鬼脑的样子。这些现代化的设施,好像并没有把太湖打扮得多么现代,反而凸显了她的气质与野性。远处山峦起伏,飘着缕缕清纱,近处树林荫翳,林下的栈道曲曲弯弯,通向远方。
宋文治 林散之 江南三月春意浓 46cm×68.5cm 1990年
有一首歌唱道:“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静静的太湖水面,覆盖着许多刍莲、芦苇,样子有些歪歪扭扭,很像睡懒觉的样子。不时传来一两声蛙叫,似乎在提醒刍莲、芦苇们该起床了。水鸟已经开始活动翅膀,偶尔掠着水面飞几下。水面越来越明亮,天光云影逐渐清晰,湖边的行人多了起来,太湖醒了!
虽然心里想着“太湖美”,但眼前的景致毕竟相去许多。想想前人描写太湖,多么令人神往:如果说王昌龄的“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有点萧瑟、冷寂,那么杨万里则将太湖秋色写成“水气清空外,人家秋色中;细看千万落,户户水晶宫”,则让人神清气爽,充满想象。而唐寅在《泛太湖》中的名句“具区浩荡波无极,万顷湖光尽凝碧;青山点点望中微,寒空倒浸连天白”,则让人领略太湖烟波浩渺中的山光水色。可眼前只见到湖光微澜里藻荇交横,枯枝败叶或隐或现,岸少修茸,水不清澈,激不起半点遐思与畅想。不知经历多少年风雨的木质栈道斑斑驳驳,走在上面甚至嘎吱作响,更使人生出“乘兴而来,败兴而返”的感觉。
沿着这样的观湖道路走了一段时间,看着时间不早了,便想到上午还有会议。在回去的时候,发现三三两两的市民在这条道上散步或跑步,而且越来越多,我忽然意识到此处或许是最为亲民的太湖,是无锡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太湖,至于鼋头渚的樱花、洞庭山的晚霞,美则美矣,毕竟不能天天去欣赏。市民在湖边栈道晨练,并不是为了看景,也无遐去抒情,而是已经将其作为一种习惯。从这点来看,太湖也像西湖一样,已进入了百性的日常生活。